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珠穆朗瑪峰死亡之謎

珠穆朗瑪峰死亡之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4 06:23:35

珠穆朗瑪峰死亡之謎(珠穆朗瑪峰最著名的一具屍體)1

近20年來,每個登山者隻要從珠穆朗瑪峰北坡登頂,就會遭遇到一次莫大的心理煎熬:在海拔8500米的珠峰東北山脊必經之路上,一個石灰岩洞穴中有個遇難者的遺體卧在積雪中。

珠穆朗瑪峰死亡之謎(珠穆朗瑪峰最著名的一具屍體)2

圖:珠峰最著名的屍體

珠穆朗瑪峰死亡之謎(珠穆朗瑪峰最著名的一具屍體)3

圖:珠峰是勇者之峰,也是死亡之峰
遇難者的紅色登山服蓋住了臉,上身蜷縮着,雙腿伸在外面,仿佛在側卧着打盹——他就這樣靜靜的躺了20年,當雪層較薄時,每個登山者被迫跨過他顯眼的熒光綠靴子。
這具屍體因這雙綠色登山靴而得名“綠靴子”(Green Boots),是珠峰最著名的一具屍體。
曾7次登頂珠峰的探險家諾埃爾·漢納說:“每一個登山者,尤其是從北坡上山的人都知道“綠靴子”,大約80%經過的人都會在‘綠靴子’那裡停下休息一會兒,要錯過他幾乎不可能。”
珠峰是無數登山者的終極夢想,也是風險高到極緻的死亡之峰。從1924年人類第一次有記錄的登頂成功,直到今天,共有将近300人遇難,而大多數遇難者的遺體從未離開過這座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瑪峰死亡之謎(珠穆朗瑪峰最著名的一具屍體)4

圖:帕爾喬生前照
“綠靴子”的身份至今不明,因為從沒有人有勇氣掀起他的紅色登山服,但一般認為他是死于1996年的28歲印度登山者澤旺·帕爾喬(Tsewang Paljor)。
帕爾喬是印度邊防警察的一名軍官,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薩基村長大,身體非常強壯。1996年5月10日,他成為印度六人登頂隊的一員,很不幸,他們遭遇了罕見的大雪暴,狂風暴雪席卷了整個山峰,帕爾喬和兩個隊友遇難。
那一天也是珠峰登山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南北坡共有8名登山者遇難。幸存的隊友在下山時,第一次發現了帕爾喬的遺體,顯然當時他為了躲避風暴,在這個石灰岩洞穴中蜷縮起身體,卻沒能逃過一劫。

珠穆朗瑪峰死亡之謎(珠穆朗瑪峰最著名的一具屍體)5

圖:1996年的特大風暴

珠穆朗瑪峰死亡之謎(珠穆朗瑪峰最著名的一具屍體)6

圖:珠峰峰頂示意圖,紅圈處為“綠靴子”所在地
從那天以後,帕爾喬的屍體保持着同一姿勢長達20年,“綠靴子”成為珠峰一個毛骨悚然的著名地标。直到2015和2016連續兩年,登山者宣稱沒有看到“綠靴子”,認為是被收回掩埋了。
但到了2017年,登山者重新發現了“綠靴子”,此前他隻是被積雪覆蓋了。對于很多人來說,這件事難以置信:為何一具屍體長達20多年沒被收回?那麼多路過的登山者為何不能順便将其掩埋?
為何任由登山者的遺體毫無尊嚴的一覽無遺?珠峰處理遺體,遠遠不是人們想象中那麼容易。簡單地說,處理一具遺體的成本太大。

珠穆朗瑪峰死亡之謎(珠穆朗瑪峰最著名的一具屍體)7


珠穆朗瑪峰死亡之謎(珠穆朗瑪峰最著名的一具屍體)8

收回遺體需耗費大量的金錢,這還好說,但處理遺體需要6-8個夏爾巴人(各國登山隊的向導和背夫)才能完成,他們付出的同樣是冒着生命代價。要知道,海拔8000米以上是人類的“死亡海拔”,别說行動,人連呼吸一口氣都異常艱難。
甚至正常思考都成問題,按照登山者的話說“人像喝醉酒一樣”,一具凍住的屍體重量最高達150公斤,必須連帶冰塊一起挖出,再擡着運下山,幾乎是難以完成的艱巨任務。
就地掩埋同樣艱難,需要多個登山者齊心協力才可能完成。但是,對于越來越多的商業登頂者,有多少付出重金的人願意浪費時間和冒生命危險,停下來掩埋一個素不相識的人?

珠穆朗瑪峰死亡之謎(珠穆朗瑪峰最著名的一具屍體)9


珠穆朗瑪峰死亡之謎(珠穆朗瑪峰最著名的一具屍體)10

圖:沉睡10年的睡美人,2007年被兩位登山家用國旗覆蓋
事實上,珠峰的近300具登山遺體,絕大多數都留在了山上。除了“綠靴子”,珠峰的著名屍體還有北坡的睡美人(死于1998年的美國女登山者),南坡的席地而坐者(死于1979年的德國女登山者),多年來均無法收回。

珠穆朗瑪峰死亡之謎(珠穆朗瑪峰最著名的一具屍體)11

圖:“綠靴子”還将在珠峰長眠多久?
帕爾喬的家庭是貧困的山區家庭,他的哥哥回憶:“那是2011年,我在上網時發現别人叫他‘綠靴子’,我十分沮喪和震驚。”但是,他們的家庭對此無能為力。
登山犧牲者的善後和尊嚴,在絕命海拔的巨大障礙面前無法兼顧,一個登山者的話非常真實而殘酷:“8000米以上是另一個世界,我不敢說我能做什麼,我隻能假設,每個登山者都對自己負責。”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侵權處理] 圖文無從溯源,如涉版權問題,24小時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