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我過去這30幾年,好像白活了。”
留言的這位女生,今年32歲。
當然不算老,但,也的确已經到了要被親戚家的小孩叫「阿姨」,被餐廳裡年輕的服務員叫「姐姐」,被職場新人們叫「前輩」的年紀。
不過,女生自己卻始終覺得自己還沒長大。
“我還是跟十年前剛入社會的時候一樣,人情世故拎不清,受到委屈就流眼淚,遇事總是拿不定主意……近兩年看着父母一天天變老,我越來越覺得,自己是時候成熟一點了。”
“但……我應該怎麼做呢?從網上讀了很多關于如何變成熟、如何更懂人生的大道理,可我卻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熊,你可以給我點建議嗎?”
不瞞大家說,類似女生這樣的留言,熊不是第一次收到了。
我們人啊、熊啊,似乎都會面臨這樣一個人生階段——
或許是被年齡催促着;
或許是被生活的壓力脅迫着;
也或許是單純被對世界的求知欲推動着……
我們總是會在某一時刻突然想着,要是能更懂一點人生就好了。
而每當收到類似的留言,熊都會想起一本書。
書裡沒有什麼我們聽過很多遍的,冠冕堂皇的,高級的大道理。
有的隻是一位活了99歲的老人,在生前說過的一些人人都明白的理兒,家家都遇上過的事兒,“蘿蔔白菜”一樣的“廢話”。
但,偏偏就是這些值不了多少錢的“蘿蔔白菜”,最順口,最對胃。
下到鍋裡,就養命。
不賣關子了,熊說的這本書就是,倪萍老師的《姥姥語錄》。
電視屏幕裡倪萍老師,大家都很熟悉。
但或許很少人知道,倪萍老師從小是被姥姥照顧長大的。
倪萍老師在書中說:
姥姥一輩子不唠叨,說話擲地有聲,講理;姥姥一輩子不動大氣,平靜如水,卻冷暖分明。
“姥姥是我家的一杆秤,遇到啥事上姥姥的秤上稱一稱,半斤八兩所差無幾。”
所以,在姥姥走後,倪萍老師一邊承受着對姥姥的巨大思念,一邊回憶了姥姥生前的故事、語錄,出版了這本書。
書看哭了很多人,也看得熊眼眶發酸濕潤,所以從中選出了姥姥的8句話,分享給所有為人生感到困惑迷茫的夥伴們。
不管大家奔幾了,在過着怎樣的人生,熊都希望大家能把這幾句話認真讀一遍,或者可以摘抄下來貼到牆上。
借此時刻提醒自己:人生沒有那麼多大道理,簡單、平凡、樸實,這就是人生。
姥姥說:
“用心看着人,用心和人說話。
别覺着自己比人家高,也别怕自己比人家矮。”
在做主持人有了一些名氣之後,有一次,倪萍老師帶姥姥坐出租車。
下車的時候,司機師傅說什麼也不肯收倪萍老師的車錢,十六塊錢在倪萍老師和司機師傅之間推來推去,誰也說服不了誰。
直到最後姥姥接過錢一把塞進師傅手裡,說:
“你這個同志,這是你的工作,哪好不收錢?工作是工作,你還得交單位錢,還得買汽油,你大姐掙錢比你多,你掙個錢不容易……”
後來,每次再遇到不收錢的司機師傅,倪萍老師都會把姥姥這番話再說一遍;
而且,姥姥這樣從不低看别人,也從不高看自己的态度,也成為了倪萍老師近20年主持生涯裡的錨點。
熊想,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呢。
不比人高。或許學曆、職位、年齡、經驗比人高,但仍舊有太多需要向别人虛心學習的地方,絕不可驕傲自滿、自以為是。
不比人矮。或許當下的自己還是職場裡不起眼的小羅咯、小透明,但也不必為此自認為低人一等或與人攀比,隻需要更加努力去做好自己就好。
就像姥姥說的,用心待人,用心和人說話,也用心對待自己。
從從容容地過自己的人生,就好了。
姥姥說:
“山上風大,爬上去不容易,
但你使勁了,你這輩子都不用後悔了。”
倪萍老師在家裡常跟表妹們說,人生平平淡淡就好,不必期望大富大貴,平平安安的日子才是好日子。
但姥姥最反對這話了。
姥姥覺得,人的一生一定要使出自己所有的勁兒,去登上你自己的山頂。
這并不是「卷」。
而是,就像姥姥說的,人總不能一輩子都在山腳下、山溝裡轉;
“有大山,有小山,上不去大山,你上小山,遠山你去不了,家門口那個山你也能上啊!”
歸根結底,熊想,姥姥想表達的大概正是“我們活着,要自己和自己比,要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吧。
不必擠破頭去登大山、遠山。
隻要靠着自己努力,腳踏實地地去小山、家門口的山看看風景,就不白活。
人生最糟糕的就是在還沒努力之前就選擇平淡。
希望大家,也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去攀爬自己心中的那座小山。
姥姥說:
“愛越分越多,愛是個銀行,
不怕花錢,就怕不存錢。”
在倪萍老師小的時候,與母親之間是存在些隔閡的。
母親總是偏心哥哥,無論在吃和用上,都會把最好的留給哥哥。
也因此,倪萍總是對母親敬而遠之,常常和姥姥盤腿坐在爐子前,數落母親的種種不是。
而每當這時,姥姥都會用她的方式梳理倪萍老師那彎彎曲曲的心靈,反複告訴她:
“愛越分越多,愛是個銀行,不怕花錢,就怕不存錢。”
就這樣,倪萍老師說,我們的愛雖然都是小錢、零錢,但在姥姥的理财下,都一點點地儲存着,富富餘餘地花着。
我們也應當如此,不必矜持愛,不必擰巴着愛。
不妨勇敢也自由些,跟着自己的心走,讓自己與他人之間始終保持一份暖心的溫度。
唯有讓愛流動,才能讓愛新生。
姥姥說:
“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
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
在姥姥九十歲那年,倪萍老師的兒子病了。
倪萍老師不肯把這件事告訴姥姥, 她不願讓年邁的姥姥再與自己分擔這份苦難。
于是,她隻是借口着“工作上有了愁事兒”,一整夜一整夜,在客廳裡坐着抽煙。
姥姥勸倪萍老師不要抽煙,但勸不動,于是下次倪萍老師再想抽煙的時候,桌子上就多了一包花生米。
是姥姥放的。
除了花生米,姥姥還告訴倪萍老師一句話:
“孩子,記着,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
借着這句話,倪萍老師帶着兒子踏上了去美國的求醫之路,這一去就是十年。
十年之後終于熬到了兒子痊愈的大好消息,而這時候姥姥已經不在了,唯有那句話,一直印刻在倪萍老師心裡。
人生有很多坎兒,但沒有哪道坎兒,是過不去的。
不要軟弱也不要退縮,帶着希望和堅強,總能熬過去的。
姥姥說:
“快樂你别嫌小。
一個小,兩個加起來,三個加起來,
你加到一百試試?”
現在的人們似乎總是不快樂。
沒錢的人不快樂,有錢的人也不快樂;沒當官的不快樂,當了官的也不快樂;普通人不快樂,名人也不快樂。
倪萍老師曾經問姥姥:快樂都哪兒去了?
姥姥的回答是:“快樂你别嫌小,一個小,兩個加起來,三個加起來,你加到一百試試?快樂就大了。
你不能老想着一天一百個快樂,你這一輩子,能碰上幾個一百的快樂?”
知足者常樂。
姥姥就是這樣,一輩子包腳,沒穿過漂亮的高跟鞋,也不覺得遺憾;
沒穿過裙子,但穿了一輩子圍裙,也就算是裙子了。
而我們,又怎能不去珍惜生活中那些近在眼前的小小的快樂呢。
每一口美食、每一次微笑、每一位朋友,都是我們快樂的一部分,而樂就是福。
别嫌快樂小,積攢起來,可大着呢!
姥姥說:
“日子得靠自己的雙腳往前走。”
姥姥的這一輩子吃了不少苦,而等到老了,也在後輩們的贍養下過上了好日子。
人多擠小房子的時候,姥姥說:“真暖乎,人身上的熱乎氣兒擠在一塊兒都趕上暖氣了。”
住大房子的時候她又說:“一人一個家,一屋一個樣,多敞亮。”
倪萍老師說,這就是姥姥生活的準星——接受,苦和甜、窮和富都接受。
就像姥姥自己說的:“日子得靠自己的雙腳往前走。大道走,小道也得走。”
對我們來說自然也是一樣咯。
生活賦予我們苦與樂,成與敗,高峰與低谷;
無論腳下的路如何,都隻管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就好了。
既然能接受好的,就也要能接受壞的,那些生活裡的瑣事和工作中的矛盾,就坦然面對罷。
姥姥說:
“心閑着閑着就麻了。
啥事都使心做,你就成神了。”
姥姥的一生都在勞動,尤其是,圍着竈台勞動。
一家人都愛吃姥姥做的包子,燙面包子的皮薄得透明,蒸的時候要墊上玉米葉子,蒸熟了也不能馬上拿出來,要蓋一塊籠屜布;
也愛吃姥姥做的蝦仁兒水餃,蝦肉不能剁得太碎,餡兒裡的韭菜必須是六月份以前的,還要再切點五花肉末提提味兒。
倪萍老師問:“做個飯,那麼費勁兒幹嘛?”
姥姥的回答是:“我一輩子就這點事兒,再不費心,心閑着閑着就麻了。啥事都使心做,你就成神了。”
姥姥過日子的用心體現在方方面面。
哪怕是再小的小事,姥姥都認認真真對待。
而如今的我們,卻常常太浮躁了。
總想着一些小事不必認真去做,匆匆忙忙做完,然後再趕着去做下一件事。
但,同樣都是生活裡的事兒,哪有什麼重要不重要的區别呢。
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把浮躁的心收回來,才真正是過日子的秘訣吧。
姥姥說:
“人的肚子不怕餓,但眼睛可不能餓着。
眼要是吃不飽,人就像個傻子。”
姥姥一生愛花,即使最窮的日子,姥姥院子門口都有兩堆怒放的月季。
每年栀子花開的時候,姥姥也會掐上一朵别在耳根後面。
甚至愛花都愛到鞋墊上了,一大家人的鞋子裡都躺着姥姥納的花鞋墊,即使是男人的鞋墊,姥姥也縫上兩片綠葉子。
姥姥說啊:“眼睛可不能餓着,眼要是見不着好東西,慢慢地心就瞎了,心瞎了,人就沒用了。”
是啊,我們養育自己的胃,同時也不能忽略了養育自己的心。
喜歡花,就給自己買花。
或是喜歡其它的什麼,都盡管去追尋,去欣賞。
縱使生活有很多不如意,那些我們喜歡的事情,就是生活裡能看得到的光亮。
書中,還有姥姥的這樣一句話:
“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過來想就通了;什麼人你看不慣,換個個兒就看慣了。”
而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熊也把這句話送給大家。
生活嘛就是這樣,隻要我們換個角度,寬容些,灑脫些,豁達些,善良些,就沒什麼過不去的難。
去擁抱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才能找到真正快樂的那一面呀。
各位,晚安~
*
今日互動話題:
你家裡,有像姥姥這樣的老人嗎?
你又從老人身上,得到過哪些人生智慧呢?
在留言區和大家說說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