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橋
又名河西橋,始建于宋代端平元年(1234年),初為木構浮橋,長50丈,當時名“慶豐橋”,元朝末年,因兵亂被毀,改建為木橋。明弘治年間(1488---1506年)改為石橋,明萬曆年間整修過一次,清康熙56年又重修,乾隆九年擴建為大型石拱橋,後世又曆經多次修繕,終于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16拱橋模樣。
天平橋,長八百尺,寬二十四尺,十六孔,雄偉古樸,氣勢如虹,橫跨豐樂,浮溪,績浮諸河彙合處。傳說,古代民間隻準建單孔橋,造雙孔橋便有欺君之罪。歙縣一李寡婦為修善事,建造了這座16孔橋,因為雙數而犯了王法,欽處剝皮之罪,緻使此李寡婦含冤而死。所以後人又稱太平橋為“人皮橋”,“寡婦橋”。
太平橋旁邊還有一個小公園,公園中間豎着一座雕像,雕像的主人叫王茂蔭。
王茂蔭,何許人也?他可是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的一位中國人。
王茂蔭,1798---1865年,安徽歙縣人,清朝貨币理論家,财政學家。
1832年,王茂蔭中進士,不就被授予戶部主事,員外郎。1840年守父喪期間撰寫了《歙邑利弊各事宜》,1851年,補授陝西道監察禦史,升任禦史,為解決财政危機向皇帝上奏《條議鈔法折》,被駁回,1853年,升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連上三折,反對“鑄大錢”。1858年繼續主政财政改革,是清末少有的财政專員。
離開太平橋和王茂蔭,杜大叔正式帶着我開始進古城,由于古城要收費的,門票80一位,跟着杜大叔這位“當地通”,我不光免了門票,還品嘗了古城的特色早點---徽州包袱餃。
包袱餃,由于是用包袱狀的方形餃子皮包制而成的,餃子的形狀又似徽州商人所背的包袱而得名。當年徽州商人一葉扁舟外出闖蕩,臨走時全家人在一起吃上一碗包袱餃,意為對外出親人的一種祝願。形似包袱,餡内加入鮮肉,筍幹,油豆腐,蔬菜等,我選擇的是韭菜豆腐餡的,那口感美味,至今讓我回味無窮。
簡單地帶着我在古城走了一圈,我和杜大叔便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離開時他還很熱情的說:“如果不是我今天來歙縣有事要辦,而且還要趕回黃山,我真的會陪你在這古城好好逛一天的”。在此真心感謝杜百川大叔,你是徽州旅遊的活名片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