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農業大省四川,坐落着一所以生物科技為特色,農業科技為優勢,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校——四川農業大學。多年來,學校70%左右的獲獎成果得到推廣轉化,累計創社會經濟效益1000多億元。今年以來,學校多個教授團隊、課題組聚焦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取得多項科研新進展,一起來看看吧!
四川農業大學揭示水稻基因組中的"隐藏"變異
2021年5月28日,四川農業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研究所李仕貴/欽鵬教授團隊聯合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梁承志研究員團隊在Cell雜志上在線發表了題為“Pan-genome analysis based on 33 high-quality assemblie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hidden genomic variations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基因組中的"隐藏"變異。
6月16日,該論文被列為世界學術組織“Faculty Opinions (原F1000Prime)”推薦論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植物學專家JimingJiang教授評論指出了該項工作為基因組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新資源,也将很好地促進水稻育種。
四川農業大學在彩色小麥富硒機理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2021年4月,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蒲至恩教授課題組關于彩粒小麥微量元素硒與花青素間互作機制探究成果“Selenium and anthocyanins share the same transcription factors R2R3MYB and bHLH in wheat”在國際知名期刊Food Chemistry上在線發表。
該研究發現花青素合成關鍵轉錄因子R2R3MYB和bHLH表達水平較普通小麥高是彩色小麥硒吸收效率高的根本原因。結果表明了彩色小麥富硒可能是R2R3MYB和bHLH在轉錄水平上共同調節花青素生物合成和Se代謝的結果,成功驗證了硒與花青素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結果為培育富硒富花青素的小麥品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四川農業大學在作物次生代謝與抗病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2021年4月,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王強教授課題組在New Phytologist上發表了題為Rice contains a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 associated with production of the casbane-type diterpenoid phytoalexinent-10-oxodepressin的研究論文,報道了該團隊關于水稻萜類次生代謝與抗病研究的最新成果。
該研究成功鑒定了水稻中的第三個植保素合成基因簇c7BGC并全面解析了其在ent-10-oxodepressin生物合成的生物學功能,為水稻抗性育種和化學防禦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及調控靶點。
四川農業大學揭示Myb10-D提高小麥PHS抗性新機制
2021年3月2日,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中心王際睿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New Phytologist發表題為“Myb10‐D confers PHS‐3D resistance to pre‐harvest sprouting by regulating NCED in ABA biosynthesis pathway of wheat”的研究論文,證實Myb10-D通過激活NCED轉錄調控萌發,增強小麥收獲前發芽(PHS)的抗性。
該研究表明,Myb10-D通過增強ABA生物合成來延緩小麥的發芽,從而賦予小麥PHS抗性。Myb10-D過表達植株的谷物顔色和野生型有異,有助于選擇耐PHS的白色谷物小麥品種。
四川農業大學開發出提高籼稻米口感的新方法
2021年2月,國際農林科學知名主流學術期刊FOOD CHEMISTRY在線發表了來自四川農業大學任萬軍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Correlation of taste values with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Rapid Visco Analyser profiles of 36 indica rice (Oryza sativa L.) varieties”。
該論文通過對36個籼稻品種分别在四川、雲南、貴州地區機插種植後的化學成分、RVA值(凝膠化水平)和食味值的測定分析,闡明三種食味評價方法之間的内在聯系。該研究為今後快速準确地評價籼稻米的食味品質,提高水稻機插栽培的優質潛力提供了良好方法。特别是為建立西南地區高食味優質豐産且适合機插栽培的雜交籼稻品種篩選的指标體系和方法提供理論基礎。
四川農業大學在水稻紋枯病抗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1年2月18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了四川農業大學鄭愛萍教授和李平教授為通訊作者題為“Identification of rice (Oryza sativa L.) genes involved in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via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的研究論文。
水稻紋枯病(Sheath blight disease)是水稻生産中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對水稻産量造成嚴重的損失。該研究通過多年多點對搜集整理的259個水稻品種(含高抗紋枯病的地方品種資源)進行苗期、分蘖期、穗期紋枯病關鍵發生時期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研究結果表明水稻紋枯病抗性基因OsRSR1和OsRLCK5可通過抗壞血酸-谷胱甘肽循環系統調節ROS平衡以增強水稻對紋枯病的抗性,該發現可為水稻紋枯病抗性分子育種提供新思路。
四川農業大學在玉米抗旱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1年1月,國際著名學術雜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線發表了玉米研究所的研究論文“A 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 acts as a negative regulator for the maize drought stress response geneZmNAC48。博士研究生毛燕和副教授徐潔為共同第一作者,盧豔麗教授為通訊作者,四川農業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該論文報道了在玉米耐旱分子機理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新進展,幹旱是影響玉米生産的最主要非生物脅迫因素。
研究幹旱脅迫的分子機理一直是玉米抗逆生物學研究的前沿熱點。研究結果拓展了玉米應答幹旱脅迫的基礎理論,為玉米抗旱及抗逆分子育種提供了新的思路。
長期以來,四川農業大學以“興中華之農事”為初心,以“立德樹人、強農興農”為己任,為我國西南地區的糧食安全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将科研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愛國敬業、艱苦奮鬥、團結拼搏、求實創新”的“川農大精神”将鼓舞着川農大在新時代加快建設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一流農業大學,為決勝全面小康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歡迎關注“四川農業大學本科招生”頭條号,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四川農業大學官網、植物科學最前沿公衆号、植物研究進展公衆号、川觀新聞、BioArt植物公衆号植物微生物最前線公衆号、中國生物科技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