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舞劇的評價?原标題:舞劇上“雲端”能否成常态,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對舞劇的評價?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原标題:舞劇上“雲端”能否成常态
前不久,兩台舞劇以1元票價線上直播演出引爆“雲端”:廣州歌舞劇院原創舞劇《醒·獅》赴四川大劇院演出,為配合地方防疫要求,線下演出轉為線上直播,引來340萬人次觀看;大型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在新甘肅客戶端視頻号進行全球網絡首播,兩個小時吸引了20多萬人在線觀看。
受疫情影響,近兩年不少演出選擇線上直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相對電影、歌曲等大衆化、産品化的文藝作品而言,舞劇受演出條件和觀衆群體等因素影響,人們對其搬上“雲端”能否覓得知音抱有疑慮态度。此次《醒·獅》與《絲路花雨》的成功給出了兩個答案:一是高雅藝術并非曲高和寡,在廣大群衆中也有強大的影響力;二是被疫情困住的隻是線下演出形式,而不是演出市場,群衆的文化消費需求仍然旺盛。
事實上,高雅藝術走向大衆市場,并不是在今天才有答案,隻不過是近兩年在疫情影響下,演出市場面臨的困局被放大了。早在2017年,《絲路花雨》就推出了旅遊版,先後在敦煌、蘭州進行常态化駐場演出,既豐富了當地旅遊市場的業态供給,也探索出一條傳統文藝院團的市場化路徑。
當然,并非所有文藝演出都能獲得大衆市場認可。
首先,演出作品要足夠優秀。藝術價值是文藝作品的生命力,無論是大衆藝術還是高雅藝術,要掙觀衆的錢,必須先俘獲觀衆的心。取材于敦煌壁畫的《絲路花雨》,被稱為“中國民族舞劇的典範”,曆時40多年經久不衰,在國内外演出達3000多場次。近幾年《絲路花雨》旅遊版演出之所以能實現常态化,與其本身的藝術價值不無關系。從市場供需關系來看,就是觀衆對優秀演出有消費需求,而《絲路花雨》正好具備消費價值。
其次,演出價格要足夠親民。滿足大衆消費的前提是物有所值,人們在劇院花幾百元看演出與線上花1元錢看演出的體驗感是不同的。無論是身臨其境的細品,還是隔屏遠觀的淺嘗,不同的觀看體驗有不同的價格。從商品價值角度看,《醒·獅》與《絲路花雨》能夠引爆“雲端”,1元錢票價與演出本身的藝術價值具有同樣強大的吸引力。有了此次的成功探索,相信《絲路花雨》的全球網絡首演,不會隻是一次嘗試。
很多人關心的是,優秀如《絲路花雨》們的1元“雲端”演出能否成為常态?從演出作品的觀賞體驗、市場化需求來看,上“雲”不可能完全替代線下,但是可以作為線下演出的“引流”方式,也可以成為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體驗版”。
在以前,很多觀衆之所以沒有被《絲路花雨》們圈粉,不是演出不夠精彩,也不是觀衆沒有消費需求,而是缺少充分的獲得渠道。在網絡時代,不管有沒有疫情影響,讓優秀劇目立足舞台、走出舞台,通過線上渠道的推廣營銷和直播展示,都将拓展出更大的演出市場空間,赢得更廣泛的觀衆群體。隻要觀衆認可,不管線上線下都是文化消費。
高雅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于文藝院團、文化企業而言,創排好作品,沽于識貨人,可以帶來更多經濟效益;于普通觀衆和社會而言,通過普及優秀文藝作品,豐富群衆文化生活,将産生更大社會效益。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陳發明 來源:經濟日報)
來源: 經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