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吉喜 (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
首先,什麼是生态保護紅線?生态保護紅線是指在生态空間範圍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生态保護紅線與一般的生态保護不一樣:
第一,它是在生态環境空間的範圍化;第二,需要嚴格保護的是一些區域,所以是強調了空間性的。我們現在的保護,不能做點狀的保護,一定要上升到區域性的保護。這些區域包括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海岸生态穩定等生态功能的重要區域,也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鹽漬化等區域。
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 高吉喜
是國家生态安全的底線生态保護紅線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五點:第一,生态保護紅線是生态保護的關鍵區域。從全國來講,生态保護紅線到最後劃定下來的區域面積,應該是占國土總面積的30%左右,甚至不會超過30%。所以,生态保護紅線以内一定是生态保護空間裡最重要的區域,是維護國家生态安全的底線。
第二,生态保護紅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空間的不可替代性,保護對象和空間邊界相對固定。比如,我們強調青海是中華民族的水塔,不能把這裡開發了,到其他地方保護。大熊貓在四川、甘肅,不能放到北京來保護。
第三,生态保護紅線對經濟社會有很強的支撐作用。大家一想到保護生态就是保護動物、保護植物、保護生物多樣性,但事實上,生态保護的作用一定是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生态保護紅線具有管理嚴格性。生态保護紅線既然是生态空間裡極為重要的部分,對子孫後代的發展至關重要,所以在管理上必須嚴格管控,不能再開發了。如果生态保護紅線也要進行開發,那我們對子孫後代就沒法交代。
第五,生态保護紅線是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礎框架。
基于以上原因,生态保護紅線肯定是國家生态安全的底線,國家國土生态空間格局構建的基礎。劃定生态保護紅線,也是保障國家生态安全的基石,國土生态的重要屏障。
總體上來講,我們現在盡管建立了很多的生态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等,但仍然沒有形成能夠确保國家生态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态格局。怎麼辦呢?我們想通過生态保護紅線的劃定,疊加原有的生态保護地,形成能夠保障國家生态安全的生态格局。
劃定生态保護紅線的依據那麼,劃定生态保護紅線有什麼依據?現在有兩份最重要的文件,一是2017年2月7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态保護生态保護紅線的若幹意見》,第二就是生态環境部等國家部委發布的指南。
劃生态保護紅線工作的核心就是把重要生态空間保護起來,實現一條生态保護紅線管控重要生态空間。從國家層面直接劃生态保護紅線,一直劃到市縣鄉鎮,甚至到村。
這項工作的原則就是科學劃定,切實落地。我們要對我國的陸地和海洋進行科學評估,通過試點,找出來最重要的區域、最重要的生态保護紅線區域。對重要區域的評估,還要統籌考慮自然生态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最後落實到國土空間上。由于是從上到下,我們直接劃到市縣鄉鎮,所以國家層面負責頂層設計,地方主要以省為主,來組織劃定,最後到了市縣一級進行落地。要點是明确劃定範圍,落實生态保護紅線邊界。
劃紅線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從理論上來講,劃生态保護紅線是非常簡單的,但實際上涉及很多學科領域、涉及具體工作的很多方面,具體操作起來非常艱難。比如,在科學評估上,我們首先要對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維護等進行評估,評估完要把重要的區域識别出來,劃到生态保護紅線裡面。同時,我們還要對國土面積上的生态敏感地區進行劃分,圍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鹽漬化等進行評估。在這方面,參數的獲取和參數本地化是最大的困難。
評估的結果應該覆蓋各種各樣的保護地,把重要及敏感的區域納入生态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等,都要列入紅線。
包括極小種群物種的栖息地除了以上兩大塊,還有一些有地方特色的、需要保護的區域也要納入生态保護紅線,包括極小種群物種分布的栖息地等等。評估完以後要與相關規劃有效銜接。
從已有的法律文件來看,現在有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區已經提出了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分布的範圍,但這還遠遠不夠。水源涵養區包括全國一級、二級、三級以上主要河流區域。那麼,水源涵養區的保護對象是什麼?分布區域在哪兒?其大概面積是多少?有多少需要納入生态保護紅線?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非常細緻的。
所以,從方法上講并不是很複雜,但實際上做起來卻有非常大的難度。
最後,我想特别強調的一點是河湖濱岸帶,我們在劃定生态保護紅線的過程中,特别要求各地加強對生态保護紅線中河湖濱岸與海岸的劃分。
紅線的劃定惠及子孫後代生态保護紅線的劃定,絕不僅僅是對植物、動物的保護,也不僅僅是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而是對所有重要的自然資源、自然景觀,包括旅遊資源以及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生态保護紅線也是我們宜居環境的基礎,哪兒環境好,大家就願意到那裡去居住、遊玩,所以說生态保護紅線劃定,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更是環境污染治理的基礎。生态保護紅線劃定不僅惠及當代,更惠及子孫後代。
希望通過劃定生态保護紅線,能夠在5年後、50年後、500年以後,看到非常美麗的中國,留一片幹淨的土地給子孫後代。
(文章标題為編者所加)
本刊原創,如需要轉載,請聯系《環境與生活》雜志。
責編:鄭挺穎
網編:吳燕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