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邊界類和控制類的作圖

邊界類和控制類的作圖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6-29 10:44:29

編輯導語:我們在工作中總是要繪制一些邏輯圖,邏輯圖中有一些必要的要素需要注意;在上篇文章中作者介紹了要素狀态的屬性,本文作者繼續就繪制邏輯圖分享關于系統與模塊的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邊界類和控制類的作圖(如何繪制邏輯圖)1

在上一篇文中已經介紹了描述要素狀态的屬性(黑盒與白盒),這一篇要說明描述要素的歸屬名稱。

我們知道,“系統、“模塊”等都是“功能”集合體的名稱,那麼将一些功能集合成為一個整體時需要遵循什麼原則?這個集合體有什麼特點?用圖形表達有什麼标準要求呢?

在繪制邏輯圖時,任何一個“框”都代表着一個系統或是模塊;因此,搞清楚系統、模塊的概念、特點、原則等對于正确繪制邏輯圖、傳遞邏輯意圖是非常重要的。

屬性3:系統與模塊,是要素歸集的單位。

一、系統與模塊的概念

1. 系統的概念

系統:是由一群有相互作用關系的功能要素組成的集合體。

圖1 系統的概念

前面講過的要素屬性有:粒度/分層(表達要素的大小)、黑/白盒的(表達要素的内部是否可視)概念;除此之外,還需要對要素的集合體給予說明,把一群有相互作用關系的要素的集合在一起稱之為系統或模塊。

系統的概念有三層含義:

  • 系統是由若幹要素組成的,這些要素必須是功能,可以用來處理業務,如:合同簽訂、計劃編制、材料采購、物流派送等,而不能是“物”(比如:桌子、電器、材料等);
  • 系統内部要素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能夠形成一定結構體;
  • 同一系統中的要素通過相互作用可以具有處理某類業務的能力,如:銷售管理、财務管理、物流管理、訂單管理等。

僅考慮要素的粒度和包含關系、不考慮相互作用時,可以将一群要素的集合體之為“對象”;但是在考慮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時,要素的集合體一般就要改稱為“xx系統”了。

再進一步,考慮的處理業務的屬性時,在系統二字的前面加上業務用途做前綴就形成了不同的業務系統,如:财務系統、生産系統、人資系統、物流系統等。

系統也有粒度的概念,小型的集合體可以稱之為:子系統,大型的集合體稱之為父系統,或簡稱為系統;父、子系統是個相對的概念,不同的系統之間不好直接進行大小的比較。

2. 模塊的概念

模塊:是由一群可處理某個業務場景的功能要素組成的集合體。

作為要素集合體名稱的概念,模塊可以看成是比系統小一級的要素集合體。

由于系統、模塊和功能這三個詞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描述對象時定義都不同,為了避免出現表達的混亂,三者同時出現的場合,可以做如下的約定:

  • 系統:是具有獨立處理某個業務領域工作的完整功能集合體,系統是由模塊組成的;
  • 模塊:是分擔系統中的局部處理工作的,模塊是由功能組成的;
  • 功能:是系統中可以完成某個業務處理操作的最小獨立單位,不可再拆分;

這三者都是由功能構成的,在粒度上的關系為:系統>子系統>模塊>功能。

在構成上的關系為:

  • 系統 =Σ(n個子系統)
  • 子系統=Σ(n個模塊)
  • 模塊=Σ(n個功能)

注:“模塊”還具有另外一層含義,被稱之為模塊的要素群必須具有“可以組合、拆分”的功能;比如:軟件系統中的xx模塊,就意味着這個xx模塊可以替換;如果被稱為xx系統時,則不強調這個要素集合體是否具有可組合、拆分的功能。

二、系統與模塊概念的作用

在繪制邏輯圖時,特别是圖中有大量的要素時,要特别注意對這些要素的歸集,要素歸集的集合體根據大小的劃分就可以分别稱之為系統、模塊等。

下面舉例繪制企業業務功能的框架圖來說明概念的作用:

1. 畫法一

将企業的業務劃功能分為三個業務領域,分别命名為:主營區、輔營區和支持區,如圖2所示,這三個區就代表了三個系統。

邊界類和控制類的作圖(如何繪制邏輯圖)2

圖2 業務功能的組合

主營區:主營區内的有4個子系統,構成了企業業務的主體,它們分别代表了4個主營業務闆塊,包括:①銷售管理、②财務管理、③設計管理、④生産管理,因為它們是企業産生價值和收入的主要功能,所以稱之為主營業務,這裡表達的4個子系統是處于“黑盒狀态”;如果對子系統再進行拆分(如②财務管理),就可以看到其内部的模塊、功能等細粒度的要素。

輔營區:輔營區的子系統是用來對主營區和輔營區的業務進行輔助管理的,包括:财務管理、人資管理、信息中心等,它們不是直接生産價值的,而是為了保證價值順利産生的功能。

支持區:這些子系統是為主營區業務提供服務的,包括:後勤管理、物流管理等。

2. 畫法二

也可以把三個區的内容都看成是一個“系統”,每個區看成是一個子系統,進行降級的名稱标注;可以看出,要素群名稱的标注是相對的,重點是一定要對要素群的劃分有層級的概念。

擴展說明:

模塊化設計的概念,就是将具有不同作用的功能進行多種組合,以實現用有限的功能支持多樣的業務處理場景。

功能要素按照要求,被歸集到不同的系統中,每個系統可以獨立地處理某個業務領域的工作,且每個系統都具有标準的對外接口。

按照需要,可連接更多的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統組合在一起,以完成更加複雜的任務;通常我們做所的系統規劃都具有這樣的特點,以企業管理的功能框架圖為例來說明模塊和模塊化的關系。

舉例,按照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方法*1,客戶的業務處理模塊與管理控制模塊需要分開來進行設計,業務模塊與管理模塊各自遵循各自的技術、标準完成各自的架構設計,然後再按照模塊化的要求組合到一起,參見圖3:

邊界類和控制類的作圖(如何繪制邏輯圖)3

圖3 業務功能與管理功能的模塊化組合

這裡将處理業務用模塊設計為圖(a)的形式,對業務模塊進行管理控制的模塊設計為圖(b)的形式,這兩個模塊通過組合可以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案,這裡試舉2例。

  • 方案1:将業務模塊(a)和管理模塊(b)進行組合,形成了方案1(對流程加工節點進行“c”管理)。
  • 方案2:将業務模塊(a)和管理模塊(b)進行組合,形成了方案2(将管理“c”從加工節點移到采購節點)。

方案1與2的變化在管理模型的“c”上,從圖中可以看出,變化的管理模塊與不變的業務模塊可以給出不同的組合。

當外部市場發生變化時,企業需要調整管理模式,由于業務模塊(流程圖)與管理模塊(PDCA模型)是各自獨立的;因此可以不斷地更換管理的模型(因為管理易變),而不必改變業務架構(如果業務不需要改變的話),這就是模塊化的設計帶來的效果。

本系列下一篇博文:如何繪制邏輯圖 — 6.要素的屬性:内聚與解耦

相關閱讀:

如何繪制邏輯圖——邏輯圖構成的三元素(1)

如何繪制邏輯圖——要素的屬性(2)

如何繪制邏輯圖——要素的屬性:粒度與分層(3)

如何繪制邏輯圖——要素的屬性:黑盒與白盒(4)

本文由 @李鴻君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