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收益率是目标還是結果?最近六大行聲明支持實體經濟,一些由模糊的不正确的關于經濟運行的觀念導緻的想法開始浮現,其中一條是關于投資收益率的,大緻意思是,投資不用要求投資收益率,能夠還上銀行的利息就可以了,投資的本錢能否還上不重要,隻要以投資的項目做抵押就可以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投資收益率是目标還是結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最近六大行聲明支持實體經濟,一些由模糊的不正确的關于經濟運行的觀念導緻的想法開始浮現,其中一條是關于投資收益率的,大緻意思是,投資不用要求投資收益率,能夠還上銀行的利息就可以了,投資的本錢能否還上不重要,隻要以投資的項目做抵押就可以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我們下面從社會再生産循環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什麼說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
社會發展與分工深化是同時進行的,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密,再生産的鍊條越來越長,再生産過程變成了一個不同鍊條交叉連接并循環往複的網絡,更進一步,絕大部分的環節之間的連接是通過信用關系進行的;在這樣的網絡中,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個環節,也不能忽略某個具體環節的特點,用整體循環的特點看待具體的某個環節;既不能抛開信用關系來分析再生産過程,也不能把信用關系看成是再生産過程的全部。
要保證再生産過程的順利進行,不管是簡單再生産還是擴大再生産,都要保證再生産過程與信用過程相互協調,這種協調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物價結構的協調,二是各種利率體系的協調,三是利息與物價的協調;歸結到一點就是再生産過程利潤率與社會平均利率的協調,這種社會平均利息率在有的經濟學派也被稱為自然利率;就是說如果某個環節供不應求,利潤率高于社會平均利率水平,那麼投資就會流向這個環節,供不應求的狀況就會緩解,反之,如果某個環節供過于求,利潤率低于社會平均利率水平,投資不再流入,相關的資源還會流出,供過于求也會緩解。這一點對整體的再生産過程來說也是成立的。
因此從再生産循環的可持續來說,投資必須講究收益率,在社會總體意義上,任何投資項目的決策依據都是必須有高于社會平均利率水平的預期收益率,這是社會擴大再生産能夠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也是微觀與宏觀相互協調的條件。當然,實際實現的收益率可能低于社會平均利息率,這會為社會提供一個信号,當初的預期沒有反映真實的情況,在這個方向上未來要暫停投資了。
現在有一種很不好的傾向,談宏觀和談投資時不問投資收益率,似乎隻要砸錢進去,經濟就會好轉,更有甚者,談微觀的投資項目也不談收益率,似乎隻要持續砸錢進去,任何項目都可以維持。
這種傾向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錯誤理解信用在再生産過程中的作用;在現代經濟中,信用關系遍布再生産網絡的每一個環節,即使信用在再生産中如此重要,仍舊是再生産過程決定信用關系,而不是信用關系決定再生産過程,我們可以通過調節信用關系調控再生産過程,但如果想通過改變信用關系來根本上改變再生産過程,比如說改變再生産過程的長期擴張速度和改變再生産過程的基本結構,都是不可能的,如果要強行改變,隻能導緻經濟運行的混亂,這也是為什麼說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而不是實體經濟為金融服務的根本原因。
二是把投資收益率僅僅看成是一個微觀個體是否賺錢的指标,因而為了某個特定的社會目标,可以不考慮投資是否賺錢,隻想用砸錢的方式達成這一目标;這一認識源于對投資收益率與再生産過程之間關系的錯誤認識,全社會的投資收益率和各行各業甚至微觀項目的投資收益率是反映整個社會再生産過程以及社會再生産過程内部結構的重要指标,能夠告訴我們再生産過程是否健康穩定,再生産過程的内部結構是否合理等,從根本上來說,維持投資收益率在合理的水平是保證擴大再生産過程能夠順利進行的保證,這不僅是一個微觀能否賺錢的問題,更是保證社會整體持續發展的問題。
三是源于對投資外部性和投資收益率之間關系的錯誤理解;經濟中的外部性從根本上來說源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由于這種局限性,特定的價格結構都是僅僅對應社會某一局部供求關系情況的局部解,而不是源于全局最優解的局部解,全部價格結構是全社會再生産情況的全局解,但不一定是,很可能不是,最優的全局解,由于這一點,經濟中會存在外部性,因而有些投資也就具有了外部性;但這并不是對具有外部性的投資不用考慮投資收益率的理由,因為人即使在認識上存在局限性,但仍舊能夠逼近最優,隻要考慮的範圍足夠大,信息足夠多,外部性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降低,即使不能完全準确地消除。
四是源于對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錯誤理解;凱恩斯主義認為可以用貨币和财政政策調控經濟,但砸錢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是可行的,對衰退中的經濟,一定的财政或者貨币政策是有用的,但如果經濟運行基本正常,隻是有一點結構問題,就不能用統一的調控政策,也不宜由政府進行幹預,而是要通過微觀個體自行調整。
回到前面提到的關于投資的錯誤觀念,如果投資項目的收益隻能支付銀行的利息,不能還本,從再生産過程來看,會導緻一些壞的結果:
一, 擴大的再生産過程無法維持,即使簡單的再生産也可能無法維持;
二, 社會資源可能用于一些低效的投資項目,社會再生産的結構被破壞;
三, 由于金融體系無法收回資金,社會資金的循環被打亂,信用體系無法正常運行,嚴重的話可能導緻金融危機,進一步可能導緻全面的經濟危機;
四, 社會可能錯失發展方向或發展機會,面臨一步錯步步錯,一步慢步步慢的情況。
當然,對于存在正外部性的投資,我們也不能受限于現在的财務制度和會計規則,現在的财務制度和會計規則主要是針對沒有外部性的投資的,對于具有外部性的投資,我們要适當擴大考慮的範圍,在更大的範圍内考慮投資的收益率,如果在更大的範圍内投資收益率是合适的,就可以投資,至于投資資金的來源和償付可以通過綜合的安排來進行。
一般來說,具有外部性的投資同時存在回收投資收益的交易成本問題,就是說,通過向直接受益人收取較高費用可能面臨較高的交易成本,這時可以通過适當的安排收回投資收益,隻向投資的直接收益人收取一定費用。無論投資資金的來源和償付采取什麼具體的安排,符合投資收益率标準這一條是必須的。
至于超前投資,超前投資并不違背投資收益率标準,隻要不是過度超前;超前投資的關鍵在于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以及由此導緻的現在與未來的成本差别和現在和未來的收益差别,隻要預期基本準确,投資收益率的預測是不會出現大的失誤的。當然,超前投資一般也存在投資資金來源和償付的安排問題。
基礎科研和教育的投資屬于外部性非常強的投資,并且屬于需要超前進行的投資,這樣的投資的關鍵就是兩點,一是關于未來的預期,未來的經濟發展速度,未來的産業結構等,二是在什麼範圍内計算投資收益率,這涉及到投資的具體情況,也涉及到财政體制,包括中央地方的财權事權的劃分等。需要超前進行的具有外部性的投資,大的原則是,比預期超前一點是可以的,但一般不要落後于預期,當然預期也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校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