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小學不愛看書的債,都要在初中來還。”兒子上初中後,我是深有體會。
語文小學面前中上等,初中後開始拖後腿。有朋友納悶問我如此熱愛閱讀,為啥孩子不愛閱讀?
可能家庭書香氛圍對他有排異性,往好了想想,也許氛圍的起效時間比較長,也許到他後半生才有用?誰知道呢。
不管娃愛讀不愛讀,中考都有名著必考題,新課标必讀12本可不容小觑。
從初一開始,我确實也想了一些辦法促進他的閱讀興趣,譬如每晚陪讀《西遊記》,這部雖文言文,但通俗易懂,情節有趣,很适合每人一段亦或分角色共讀。
可惜還未堅持到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共讀就已堅持不下去。
初二語文老師教學勤奮,利用早讀、午休時間帶領孩子們讀名著,效果不錯,可惜初三課緊,沒了帶讀時間。
發現一套寶藏書《非一般的語文課》、分為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三冊,針對初中12部名著導讀文章為主,這套書有兩大看點:
第一,主編是質疑語文教材的語文老師郭初陽(他在"一條"演講很經典)
第二,選編的都是全國優秀教師作品(非一家之言)
我喜歡這套書的原因,并非市面上大衆化的名著濃縮文本。而是對延伸作者傳記、作品成書背景、文學素養知識等等綜合文化原汁,讀後讓孩子們有沖動、有興趣接觸原著。
我們知道:一旦一個孩子瘋狂的愛上閱讀,識字就不是問題了。同樣道理,一旦一個孩子瘋狂的愛上閱讀,考什麼就不是問題了。
七年級
《朝花夕拾》
《駱駝祥子》
《西遊記》
《海底兩萬裡》
魯迅先生說過《朝花夕拾》十篇文章“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内容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隻記得是這樣。文體大概很雜亂”都是散文随筆,初讀确實摸不着頭腦。
如果把每一篇文章做一個魯迅寫作背景串聯,就清晰可辨。
1926年五篇寫于北京,其餘五篇寫于廈門。這一年,魯迅先生腹背受敵,他罵人也被罵,傷人也被傷,窮途末路,“反本”是一則良劑藥。
魯迅先生是一個鬥士,但在《朝花夕拾》中處處是回憶的溫熱。這些文字裡沒有十惡不赦的壞人,沒有小說中的曲折離奇,有的就是陰暗與陽光之下的灰色描述,那些就是魯迅記憶中的舊中國風貌。
而對于初中生剛接觸魯迅作品而言,從這些散文随筆中了解魯迅的童年是一個好的入口,孩子的世界是想通的,即便相隔百年之餘。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五猖會》到《狗·貓·鼠》都可窺見魯迅先生小時候是個淘氣小神獸,規訓嚴格的時代卻能偷得一番自己的小天地,其樂無窮。
而今長大成人,承擔着救國重任以及“流言者”的诋毀,便能理解疲憊不堪的魯迅先生追憶往昔對比後更“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
這十篇文章當作膜拜之作去分析其精神内涵探其究竟,對于初中生而言,我認為過去複雜了,擋住了喜愛魯迅作品之路。
新課标選《朝花夕拾》為必讀書目,本意該是引起青少年閱讀魯迅作品集的興趣,更豐富的成書背景及魯迅本人的經曆轶事作為補充導讀為佳。
四大名著裡,不管是影視作品還是圖書繪本,孩子們最先接觸一定是《西遊記》。
作為初中生細讀《西遊記》原著時,可以采用一個更高級的閱讀角度,就是人物成長、人格完整方面。
文中有800多個有名有姓的人物,而最難懂的還是孫悟空。
孫悟空人物性格複雜,陰晴不定。但如果從心理學角度解釋:造反的猴子就像一個絲毫未接受規訓的熊孩子,具備原始“本我”,而後與師傅經曆艱難萬苦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與現實調節的過程,漸漸形成“自我”,最後修煉達到終極理想,至善人間,形成“超我”,這三個我,統一在完整的“我”中。
圍繞這三個發展心理階段重讀孫悟空就不會認為他天馬行空、胡作非為了。
在人格結構裡,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織在一起,構成人格的整體。它們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會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
這三者的關系也可以用來分析自我,某種行為和欲望是否和孫悟空有相似之處,那麼我們現在又處于什麼階段?
兒童時期,看《西遊記》讀的是妖魔鬼怪的熱鬧,青少年時期讀《西遊記》該帶着與自我的一些關聯去理解名著橋段與心理描寫。
複旦大學文學博士常立教授的關于《海底兩萬裡》的導讀是我最喜歡的一篇。
他首先用儒勒的另一部作品《大木筏》中的解密遊戲引起讀者興趣,而後介紹作者儒勒時并非用時間線羅列生平,而是講起他本人對儒勒感興趣的幾件事,讓人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想成為海員的小儒勒被父親關在房間裡,隻能幻想當海員,慢慢開始寫作,雖然理想未實現,但他積極地轉化為寫作熱情。
第二件事,儒勒同時期法國大作家大仲馬擅長曆史與小說結合,巴爾紮克把曆史、社會學、倫理學和小說結合在一起,儒勒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把地理與小說結合在一起。
常立教授提到了文學的意義:
“文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個更加複雜、豐富、充滿肯跟性的世界。”
“讓我們對不确定性又更好的承受力,讓我們更寬容,擁有更多的愛,能夠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
在這個信息冗雜的社會,一個文字性的虛構故事确實難以令青少年興奮不已。但是視覺圖像的快感轉瞬即逝,除了親身經曆決策,閱讀始終是深度思考的最好的方式,也是促進心智成熟的最佳助力方式。
不管多艱難,也得讓孩子們愛上閱讀,不管多複雜,總有人走在前面為我們鋪好了路。
八年級
《紅星照耀中國》
《昆蟲記》
《傅雷家書》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确實不好讀,原因在于題材内容距離現在生活較遠,聽起來枯燥不好玩。
導讀老師應對這個大衆問題,他想到好方法就是提問閱讀,先解決幾個問題:這本書作者斯諾美國人為什麼來中國?本來隻想待6個星期,為何一直待了13年?1928年是怎樣的中國?
也就是說這本書的故事背景與來龍去脈尤為重要,而孩子們可以通過斯諾的西方人視角走進中國國情,去接近紅軍戰士們當年的熱血沸騰,民族大義。
法布爾的《昆蟲記》是孩子們喜歡的題材書籍,但在學業繁重的情況下也難以飽含熱情。
可從三個方面激發孩子們對《昆蟲記》的興趣:
1、科普作品的新形式,蘊含着科學思維、科學理念和科學精神,是擴大知識領域,鍛煉思維閱讀習慣的好渠道。
2、法布爾獨具一格的觀察能力,與文字輸出技巧
3、微觀世界的視角,會有新奇的發現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現代家長小時候就被推為普及讀物,即便如此,我也很難說出這本書有什麼精彩之處,隻因小時候閱讀囫囵吞棗,并沒有意識到這本書除了“堅強的毅力”還有其他價值所在。
其實還是有很多文學知識挖掘起來很有意思。
作者奧斯托洛夫斯基是俄羅斯人,出生在烏克蘭。1904年出生在戰火連天的時代,11歲被迫當童工,15歲上戰場,16歲23歲雙目失明,25歲而後癱瘓,人生很短,隻活到32歲。
故事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生命的底色是苦難,我們難以記住他是因為這個人物是虛構的,倘若知道這故事幾乎是奧斯托洛夫斯基的自傳,會投入更多的同情。
無獨有偶,翻譯這部作品的中國作者梅益先生同樣遭受着命運的折磨。翻譯這部作品時,他的小兒子肺炎夭折,沒過幾天,妻子傷心過度抑郁而終,一個家隻留下一個4歲大兒子與梅先生。
為了翻譯好這部作品,梅益先生忍着心痛講孩子送進育嬰堂,待到寫完譯稿的最後一個字去看兒子時,兒子已經病逝。
四口之家隻剩下梅益先生一人,凄慘落寞,這種失去摯愛的痛苦雖然不能和奧斯托洛夫斯基病痛的折磨相比,卻也是人間最深的苦難。
圍繞這部著作的兩位作者的真人事迹是人間疾苦的寫照,而兩人為了理想事業不屈不饒的精神就是保爾·柯察金展現的精神力量。
了解了這一切,再來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多了人間真實的感觸,“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不再是華麗的金句,而是血淚的痕迹。
九年級
《艾青詩選》
《水浒傳》
《儒林外史》
《簡·愛》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也是九年級學習的一種新的文學體裁。
中國有“詩的國度”美譽,唐詩宋詞如明珠般璀璨,《詩經》史詩般記載着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現代詩歌是文化傳承之美,該花些時間去品學研究。
艾青詩歌主題豐富,題材開闊,同時感受力強,是初中生接觸詩歌很好的體驗。詩歌不需要逐字研究,但需要打開所有感官去體會想象,聲音、顔色、氣味和久遠的思緒都可以介入,而貫通的那一瞬間,就是詩歌與人類情感的交融。
在視覺娛樂時代,這種情感與感官的刺激需要專業的老師引導,詩歌的導讀更為重要。現代詩歌不隻是互聯網上被指責的“淺淺體”,孩子應欣賞更多名家之作,經典之品,學會鑒賞詩歌之美,甄别藝術的形式與豐富性。
曾聽一位家長說不讓孩子讀《水浒傳》,常言道“少不讀水浒,老不品三國”。我倒認為這是過度保護,幹涉孩子閱讀的一種障礙。
現代環境已不能與信息閉塞時期相提并論,即便不讀《水浒傳》,在影視作品與遊戲中到處也充斥着殺戮與血腥争奪,關閉一本名著恐怕是掩耳盜鈴之舉。
我6歲的小兒子很喜歡《水浒傳》,當然他聽的是少兒版本,對于不能用盔甲和超能力的接地氣兒的英雄們非常崇敬,家長眼中的江湖氣在孩子們心中是一種情同手足的義氣,一種難得可貴的團隊精神。
《水浒傳》文字生動,很多打鬥與語言都自帶節奏,很符合孩子們的興趣點,自然不愁閱讀興趣。
至于如何鑒賞這本名著,還需要導讀老師深入的攜領,老師用三個角度“說文”、“說史”、“說童話”去關聯内容,用龐大的文學知識去cue博大的文化瑰寶,這才是讀古典名著的正确方式。
老師拿一部外國童話故事《不來梅的音樂家》的隐喻解釋水泊梁山的奇遇之旅讓人有新奇之感,總之,每個時代對于英雄的理解有微妙的不同之處,現在的孩子們更喜歡的《孤勇者》中的平凡英雄:
“誰說站在光裡的才算英雄”
“誰說對弈平凡的不算英雄”
英雄不是站在站在制高點上展示博大的胸懷與善良,而是飽受人間疾苦後,依舊熱愛生活,與人為善。
《儒林外史》這本書很少被家長認可,因為故事情節幾多惡作劇,諷刺意味不易品讀,審美價值上不足。
但《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對各類人士對于“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是一部觀古代市井生活的很好的切口。
倘若沒有足夠多的知識儲備,文學曆史基礎,閱讀理解的範圍就會狹隘。get不到最高價值所在,所以更需要一些導讀從制度、文化、曆史三個部分補充信息。
相比之下《簡·愛》可能就不太需要導讀推薦了,男生女生都愛讀。
從初中必讀的必讀名著書目來看,每本經典都有其獨特的意義。
名著閱讀并非短時間一蹴而就,節選也會造成整體認知偏差,最好的導讀,我覺得還是補充文學知識,适量的文本解讀,提供多樣閱讀角度,有價值的概念和方法。
幫助孩子進入經典的大門,是對抗碎片化淺薄認知的最好方法。
作者:榮榮
深長緩慢地閱讀,長程深入地思考,拒絕短平快失智行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