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民生保障助力鄉村振興

民生保障助力鄉村振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1 12:23:47

來源:人民網

民生保障助力鄉村振興(公共服務暖人心 農民生活更幸福)1

湖南省洞口縣花園鎮留守兒童托管之家,孩子們在輔導員帶領下開展活動。 滕治中攝(人民視覺)

民生保障助力鄉村振興(公共服務暖人心 農民生活更幸福)2

海南省萬甯市北大鎮北大村,村醫黃業來為83歲的苗族老人鐘玉梅檢查身體。 袁 琛攝(人民視覺)

民生保障助力鄉村振興(公共服務暖人心 農民生活更幸福)3

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大楊鎮夾塘社區文化廣場,村民在觀看戲曲表演。 葛傳紅攝(人民視覺)

指出:“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各地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中,聚焦農民群衆在養老、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持續補短闆、建機制,不斷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标準和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系列暖心舉措讓農民生活更幸福。

——編 者

硬件強起來——

加快補齊鄉村養老、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短闆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在重慶市璧山區七塘鎮陽岫村敬老院,一陣陣嘹亮的歌聲傳出。

“住在敬老院挺好!”李宗倫老人說,“平日裡,我和老夥計們聊天、唱歌,一點也不覺得悶。夥食也不錯,早餐雞蛋饅頭任意挑,午餐晚餐四菜一湯不重樣。”

幾年前,李宗倫還為自己的養老問題犯難:膝下無子女,遇到急事,都找不到人。在村裡,像李宗倫這樣的老人還有不少。幾年前,村裡建起了敬老院,39位老人實現了集中互助養老。

為破解農村養老難題,近年來璧山區加大投入,建設一批村級幸福院、互助養老點、日間照料中心,全區行政村将基本實現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

農村老人有地方養老,更要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農村養老服務要進一步提檔升級。”璧山區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區裡加快對養老院集中改造提升,配齊休息室、棋牌室、衛生室等,進一步加強醫養結合,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居住條件不斷改善。“老人們腿腳不方便,今年養老院新裝了電梯。無線網絡覆蓋了,不少老夥計開始上網了。”李宗倫說。

醫養服務更有保障。“這是營養配餐,大家多吃點。”午飯時間,陽岫村敬老院工作人員佘林川悉心提醒。“最近,我們邀請了醫院營養師,設計了健康膳食。此外,醫生定期問診,加強疾病預防和常見病處理。”佘林川介紹道。

讓農民老有所養,各地持續發力。全國農村地區已有養老機構2萬多家,幸福院、頤養之家等互助養老設施10.8萬個,初步構建起多層次的農村養老服務網絡。

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完善,廣大農民幸福生活有保障。“近年來,我國加大力度補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短闆,持續擴大公共服務覆蓋面。”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提質擴面。在許多鄉村學校,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設備運用于日常教學中。

“投影儀成了教室的标配,老師把作文放上去,全班同學都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大家聽課聽得津津有味。”在璧山區團壩村逸夫小學學生陳思露的印象中,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習條件一年比一年好,課桌椅高低合适,寫字不用趴着;教室裡裝上空調,夏天不怕熱了。

截至2020年底,已有26個省份、2809個縣實現了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教育部等有關部門提出,今後将持續改善農村基本辦學條件,采取有效措施縮小城鄉、區域差距,逐步實現義務教育資源均等化。

軟件跟得上——

文化教育服務内容更豐富,農民腦袋“富”起來

天一擦黑兒,一聲大鼓劃破村莊的靜谧。在山東省夏津縣鄭保屯鎮柳元莊村,“春雨文藝輕騎兵”小分隊的表演開始了。

熱鬧的舞曲,讓李春英坐不住了,她拎起小闆凳,直奔村文化廣場。台上,戲服鮮豔,戲腔铿锵。台下,村民聽得津津有味。

“家門口就能聽戲,過瘾!”李春英細數變化:劇目多起來了,既有傳統劇,也有現代劇;名角也不少,省市裡的演員經常來村裡表演。

演出結束,莊戶劇團又開始排練新劇。“在縣裡扶持下,我們幾個愛好吹拉彈唱的村民組織起來,成立了莊戶劇團,把村民身邊的事編成節目,大家夥可愛看了。”柳元莊村莊戶劇團團長王世芳說。

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目前夏津縣扶持莊戶劇團14個,挖掘、培養基層文藝人才1000多人,開設剪紙、京劇、書法、美術等培訓班,還組織農民書畫展、農民歌手大賽、廣場舞大賽等系列文化活動。夏津縣文旅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将繼續實施“群衆點單,政府配送”,進一步豐富鄉村文化服務供給。

伴随鄉村文化振興深入推進,廣大農民群衆的生活日益豐富。截至2020年底,全國建成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5萬多個,建成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的縣(市、區)分别達到2578個和2397個。

公共服務“軟件”不斷優化。各地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更多向農村傾斜。在義務教育方面,許多地方借助“互聯網 ”,讓城鄉學校老師同備“一堂課”,學生同上“一堂課”,鄉村學校師資不斷優化,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機制更完善——

推進标準統一、制度并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建立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機制,逐步實現标準統一、制度并軌。各地在體制機制上不斷探索創新。

山西省甯武縣地處呂梁山深處,不少村子位于山溝溝裡。村民居住分散,村衛生所設施簡陋,村民看病不便。甯武縣瞄準農村醫療薄弱環節深化改革。

西馬坊鄉後吳家溝中心村村民吳海軍患有強直性脊柱炎,長期卧床,醫藥費一度讓他不堪重負。“現在有了醫保兜底,咱不用發愁了。”吳海軍說。

為緩解農民看病貴,甯武縣推出“136”政策,即在縣域内、市級、省級醫院住院,同一年度目錄内個人自付封頂額分别為0.1萬元、0.3萬元、0.6萬元。

甯武縣衛生健康和體育局局長孫成英介紹,縣裡把大病、特殊慢病、長期慢病門診醫療費用個人實際報銷比例提高到80%,脫貧人口個人實際報銷比例住院不達90%或門診不達80%的部分,由醫療救助資金補足,醫療救助資金出現缺口,由縣财政補足。

為緩解鄉親們看病難,縣裡統籌城鄉醫療資源,打造緊密型醫共體,建立農村3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讓優質醫療資源向農村延伸。

家住鳳凰鎮西關村的王來英,平日獨自居住。前陣子她覺得不舒服,趕緊聯系村醫。村醫姚俊麗幾分鐘就趕到,先讓老人口服速效救心丸,然後立即開轉診單,“無縫對接”送到縣醫院就診。

縣醫院“以大帶小”,鄉鎮醫院、村衛生所标準升級,緊密型醫共體讓“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診療模式逐漸形成。甯武縣财政累計投資531萬元,維修、改造、新建137個中心村衛生室。同時,縣裡實施村醫選聘考核制度,讓更多優秀的人才回到鄉村,成為農民健康守護人。

“村衛生室設備全了,村民願意來看病,我也有了用武之地。”在化北屯鄉甯化中心村衛生室,楊麗琦忙着給老鄉看病。大專畢業後,她通過鄉村醫生考試,競聘上崗。在甯武,全縣村醫大專以上學曆占比33.2%,中專學曆占比66.8%。

在全國,更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讓鄉親們獲得感滿滿。截至2020年底,全國50.9萬個行政村共設60.9萬個村衛生室,村衛生室人員達144.2萬人,567個縣已建成4028個縣域醫療共同體。

今年以來,各地因地制宜,選建一批中心衛生院,提升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采取執業醫師派駐、巡診等方式,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家門口看上病。

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今年以來,各地加快完善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逐步實現标準統一、制度并軌。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健全統籌城鄉的就業政策和服務體系,推動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向鄉村延伸。統一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為廣大農民織緊織密健康防護網。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06日 18 版)

本文來自【人民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