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朱元璋48句名言

朱元璋48句名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04:07:58
借助今日無數曆史發明家的創造發明,讓無數人認識到了一個虛假的明朝王室。

在發明家的眼裡,明朝王族各個都是文盲,讀書那是沒有的,學習那是不屑一顧的,正事絕對是不做的,不是在豹房玩野獸,就是在皇宮鬥蛐蛐,做木匠。

反正行事可謂一個比一個的荒唐。

最後還要總結一句,明朝皇帝多昏君,全部都不務正業,就連這開國皇帝朱元璋都是文盲,朱棣那是半文盲,至于被散養小豬一樣圈養的皇室子弟,那更是文盲中的戰鬥機。

朱元璋48句名言(尋章摘句不如經世緻用)1

(他們是文盲?)

沒有一個有文化的。

黑,使勁黑,黑的都沒邊了。

最後在謊言重複無數次之後,就成了真理,真是,讓人無語。

不知道朱元璋諷刺明初大文豪宋濂的時候,估計在怎麼開動腦洞,都不會想到,自己居然成了文盲王室的開創者。

朱元璋語宋濂:

爾濂雖博通今古,惜乎臨事無為,每事牽制弗決。若使爾檢閱則有餘,用之于施行則甚有不足

這話是朱元璋和宋濂談論學問的時候說的,意思是,你宋濂宋先生,雖然博古通今,學問深厚,可是真正做起事實來,卻總是猶豫不決,百無一用。

換個說法就是朱元璋說宋濂,你這家夥尋章摘句是好手,每本書都典故都熟悉,可真要讓你經世濟國,那就是抓瞎。

朱元璋48句名言(尋章摘句不如經世緻用)2

(讀死書的讀書人确實百無一用)

因為除了會讀書你啥也不會。

諷刺的可謂毫不客氣,而這不客氣的根源,就是有本事啊。

朱元璋的過往和童年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一個窮苦的不能再窮苦的放牛娃出生,家裡後來因為遭遇天災,爹媽都死了。喪事都是鄉親們看不下去借錢辦的,之後沒辦法隻能去做和尚到處行乞。

嘗遍了人間疾苦不說,還處處遭人白眼。

曆史上比他身世還苦的開國皇帝,估計隻有奴隸出生的朱溫了。

這樣的人,在長久的艱苦生活中,當然沒機會學習文化知識,什麼去太學學習啊(劉秀太學生),靠舉人中進士啊之類的事情肯定和他無緣,在加上後續參加革命,那每日過的都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這一切都成了無數人說他是文盲的根源。

朱元璋48句名言(尋章摘句不如經世緻用)3

(能成大業則絕對有非常認之事)

也對,少年沒條件學習,青年做和尚讨飯,幹事業時每天打仗,哪來時間學習。

不過在這裡都要加個定義,那就是對普通人而言,這樣的說法才有道理,對于真正大智大勇的成功者而言,不學習想成功就是個僞命題。

這朱元璋就是如此,雖然年幼沒有學習條件,可一旦有了學習條件,那是每日廢寝忘食。剛剛起兵的時候,每日戎馬空暇總是手不釋卷,沒有那一天懈怠過,還經常請教自己帳下的文人,虛心求教不懂的問題。

建國稱帝後,更是“披星戴月,日日勤讀”。

在處理完政務工作後,每天都學習到廢寝忘食的地步。

從起兵到掌握一國權柄,到成就帝王偉業,朱元璋花了多少年,就學習了多少年,也不斷像自己的先生們,如劉伯溫,宋濂等人請教切磋,這數十年苦修加上自己的天生睿智,讓朱元璋的學問與日俱增。

朱元璋48句名言(尋章摘句不如經世緻用)4

(會讀書比死讀書要強的多)

讀書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反而真正做到了讀書的真谛“獨觀其大略”。

熟悉三國的都知道這”獨觀其大略”典故的由來,耕耘草廬之中的諸葛亮和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為友,交相深厚。

這三人都以讀書精熟而著稱,讀書務求精益求精,唯有諸葛亮不同,在他看來讀書最重要是“獨觀其大略”了解書本的核心精神,并學以緻用,而不是為了讀書而去死讀書。

朱元璋48句名言(尋章摘句不如經世緻用)5

(深得諸葛亮讀書精髓)

我想這就是所謂讀死書之人,和擁有真才實學之人讀書的最大差别吧。

一個以“尋章摘句”為樂,一個以“經世緻用”為樂。

由此才有了朱元璋文化水平的飛快提升。

太祖……身在行間,手不辍書-《明史》吳王微時,目不知書。起兵後,日親諸儒,流覽神解-《國榷》

以上是正兒八經的史書中關于朱元璋勤讀的記載。

明朝最有名的人物劉伯溫也曾經在自己彙編的《皇帝禦制文集後序》,感歎的說道朱元璋如何好學。

“無聲色之好,無遊畋耽樂之從”“聚精會神,凝思至道”江大河一瀉萬裡之勢

朱元璋48句名言(尋章摘句不如經世緻用)6

(劉伯溫)

劉伯溫為朱元璋的臣子,難免在其中有溢美之詞。

不過這溢美也是要有一定根源的,不可能将一個文盲美化成學問家啊。

關于朱元璋的文學水平,也可以從他的傳世詩作中看出來。

下面我們鑒賞一二。

《廬山詩》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峰水自流。萬裡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州。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遊。《遊鐘山》鐘山陽谷梵王家,帝釋台前優缽花。遊戲但聞師子吼,比丘身衣錦袈裟。《無題》天為帳幕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腳,恐踏山河社稷穿。《示僧》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老僧不識英雄漢,隻管哓哓問姓名。

以上所有,就是被現代人稱呼為文盲的朱元璋作品,如此對仗工整語句精熟,氣勢磅礴的詩文,試問今日有多少人可以書寫出?

朱元璋48句名言(尋章摘句不如經世緻用)7

(朱元璋廬山詩)

說他是文盲,那說他是文盲的人算啥?

今日無數故事裡面,不僅說朱元璋是文盲,還說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也是文盲,甚至說朱元璋的兒子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文盲半文盲,連帶着明朝皇帝也都成了文盲。

不知如此歪風邪氣從何而來。

為何如此将一個文化人輩出的家族污蔑成文盲家族,也是有鬼了!

先說說太子朱标,一個得天之關愛的中國曆史上最得寵的太子,生于朱元璋正在崛起的道路上,成長過程也是朱元璋發迹史,因此從小就受到了系統教育,天下大儒都是他師傅,這文化水平不用說,再加上他自己刻苦努力,成就并不低,如果不是早死,也絕對會成一代仁君。

朱元璋48句名言(尋章摘句不如經世緻用)8

(朱元璋和朱标)

再說後來的明成祖朱棣。

朱棣出生時,朱元璋已經做了四年吳國公,朱棣四歲的時候朱元璋稱吳王,八歲的時候朱元璋稱帝,朱元璋爵位一路提升朱棣一路長大,這從小的學習環境當然沒話說,無數大學問家圍着他,是個石頭也成了文化石啊。

再加上長期跟随将領征戰,朱棣就此變得文武雙全了。

朱元璋48句名言(尋章摘句不如經世緻用)9

(文武雙全的朱棣)

至于朱元璋的其他兒子,人才也非常多!

就拿朱标的兩個弟弟來說吧,周王朱橚、甯王朱權,在當時都算有名的學者。

周王朱橚、博覽典籍無書不讀,作品有《元宮詞》百章。

還組織人編寫了《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救荒本草》等不少的醫書,被稱作“蜀秀才”。

朱元璋48句名言(尋章摘句不如經世緻用)10

(朱權所著漢唐秘史)

這樣的人,你說他不學無術?

甯王朱權,也是博覽群書之人,著作等身。

著作除了《漢唐秘史》,《史斷》,《文譜》,《詩譜》這樣的文學作品,還包括他和人一起編撰的道家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古琴曲《神奇秘譜》,音樂專著《太和正音譜》。

甚至他還寫過雜劇如《大羅天》、《私奔相如》等十多本。

這樣的人,你說他是文盲?

至于朱棣本人,雖然沒有著述傳世,但是其學識水平也處于當時的頂尖之列!

我們且看看朱棣為“鎮國山”禦制碑文做的銘詩。

滿剌加西山鎮國山詩:西山钜海中國通,輸天灌地億載同。沐日浴月光景融,兩崖露日草木濃。金花寶钿生青紅,有國于茲樂雍谷。王好善義思朝宗,願比内郡依華風。出入導從張蓋重,儀文裼襲禮虔恭。天書貞石表爾忠,爾國西山永鎮封。山君海伯翕扈從,皇考陟降在彼穹。後天監視久益隆,爾衆子孫萬福崇。

朱元璋48句名言(尋章摘句不如經世緻用)11

(富士山明朝碑文)

之後再做皇帝的生涯中,這朱棣的文采在無數國書中也有體現!

永樂二年,有鑒于小日本海盜屢禁不止。

鄭和率十萬水師東征日本,大軍壓境之下,剛剛統一日本的幕府将軍足利義滿惶恐不已,為了日本免于被攻擊,一再保證絕對不會在出現任何倭寇,并接受大明冊封,成為明帝國的日本國王“源道義”。

這段曆史鮮為人知,不過卻真實發生過,因為有史冊為證。

文皇帝永樂二年,上命太監鄭和統督樓船水軍十萬诏谕海外諸番,日本首先納款,擒獻禮邊倭賊二十餘人-《天下郡國利書》永樂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監鄭和谕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出師獲渠魁以獻,我于是有什物紋繡之賜,封為日本國王。名其國之山曰壽安鎮國山-《皇明經世實用編》

在日本将軍足利義滿禁絕倭寇行動大獲成功之後。

朱棣為了表達對日本的褒獎,還特别将日本聖地富士山冊封為明帝國的“壽安鎮國山”。

并作了首詩放置在日本富士山!

就是這首

《日本壽安鎮國山詩》

日本有國钜海東,舟航密迩華夏通。衣冠禮樂昭華風,服禦绮繡考鼓鐘。

食有鼎俎居有宮,語言文字皆順從。善俗殊異羯與戎,萬年景運當時雍。

皇考在天靈感通,監觀海宇罔不恭。爾源道義能迪功,遠島微寇敢鞫兇。

鼠竊蠅嘬潛其蹤,爾奉聯命搜捕窮。如雷如電飛蒙沖,絕港餘孽以火攻。

焦流水上橫複縱,什什伍伍禽奸兇。荷校屈肘衛以從,獻俘來庭口喁喁。

彤庭左右誇精忠,顧咨太史疇勳庸。有國鎮山宜錫封,惟爾善于山增崇。

寵以銘詩貞石砻,萬世照耀扶桑紅。

日本富士山在明朝被叫做“壽安鎮國山”這樣的事迹又有幾人知道?

不僅如此,這詩文寫的也是水準非常之高,言簡意赅,用詞典雅,韻律和諧,算的上是難得的佳品,充分體現了天朝上國君主的才學和氣度。

朱元璋48句名言(尋章摘句不如經世緻用)12

(日本富士山)

由此可見,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罷,還有朱元璋的不少兒子們也好。

學識水準都是非常高的,而且他們都不是緻力于“尋章摘句”的老學究,讀死書的那種人,反而是真正學會學問以求“經世濟國”的大學者。

将學識轉換為治國安邦之策,這才是真正讀懂書,讀明白書。

知道“回”字有多少種寫法,除了能吹牛,對國家對個人有何益處?

這樣的人還是越少越好,特别是統治階級如果也如此,那就是災難,這宋朝皇帝不就是如此嗎?各個是大學問家,大藝術家,但是有幾個真正有“經世濟國”之才。

可是,可惜的是。

明朝也不過開國幾個皇帝有如此學識和氣度,至于後來的無數皇帝們。

都“長于深宮之下,置于腐儒之握”反而漸漸成了書呆子,比如那著名的明君明孝宗朱佑樘,不就是腐儒一枚,還有後來的崇祯帝朱由檢,如果不是皇帝他不就是一個标準的士大夫嗎?

可是他們能做皇帝嗎?

俗話說的好,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明朝就是被讀死書的書呆子霍霍的。

臣子們都是演出家,他們最擅長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擅長說“為往聖續絕學,為天下開太平”嘴巴上一套又一套,不過也是嘴巴而已!

真做起事情來,那就是啪啪啪打臉!

知識當然是力量,這群人懂得無數知識,但是卻百無一用,無用的其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私心,而是死讀書。

不僅如此,他們還要不斷打擊讀明白書的“經世緻用”之人,最後阻斷了國家複興的機會,也讓無數人随着他們的口号萬劫不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