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介紹武漢三鮮豆皮

介紹武漢三鮮豆皮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5 01:47:15

原創:王瓊輝

武漢這個地方被美譽為“早點之都”,除了熱幹面,三鮮豆皮也是武漢人的最愛。我還是鐘愛于位于光谷雄楚大道民族大道林雙勤的三鮮豆皮店,這裡有三鮮豆皮、牛肉豆皮和豪華豆皮。何為豪華?價格35元一份,包的餡有火腿丁、豬肚尖丁、蝦仁、花菇丁、筍丁、榨菜丁、青豆,有紅有綠,色彩豐富;皮子用綠豆、黃豆、粳米等在每天的清晨磨制成漿,再加土雞蛋攤成金黃油亮,比一般豆皮稍厚,望着林師傅在制作,就往咽喉裡咽口水。豆皮的口感很好,沒有普通豆皮那一層夾在糯米和皮之間的白色面皮。糯米看上去顆粒狀,聞着香,吃起來軟爛,入味。

此店被食客們譽為豆皮界的“勞斯萊斯”。

介紹武漢三鮮豆皮(江城夜話豆皮界的)1

豆皮的來由曾有幾個版本,在湖北仙桃,一種叫雞蛋綠豆皮溜粑,傳說此小吃源于唐代,唐肅宗李亨患病,精神萎靡不振,服藥無效,有道士說荊州一帶有特産綠豆能治百病,于是郭子儀派專騎來沔陽采回綠豆,配以大米磨漿,加雞蛋包上餡料攤成薄餅敬獻皇上,李亨食後,果然神清目爽,不出一月即病愈。從此,這雞蛋綠豆皮在江漢平原上與“沔陽三蒸”齊名了。

其做法是:将大圓淺底鐵鍋置于旺火上,點少許油抹鍋底,放綠豆大米漿攤于鍋内拌勻,雞蛋打泡抹于豆皮表面層,煎一分鐘。翻面。然後将糯米飯、豬肉丁、榨菜丁、蔥花、精鹽等和勻後攤放在豆皮上,四面折邊包住,淋上麻油,兩面煎五六分鐘至金黃色,切成12個小方塊,起鍋上盤即成。色澤金黃、皮焦餡香、松脆可口。以前漢口統一街口的沔陽飯店就曾出售過類似豆皮的這種小吃。

介紹武漢三鮮豆皮(江城夜話豆皮界的)2

還有一種民間傳說,與黃陂接壤的孝感市三結村的故事更為詳細生動。相傳,三結村的名字來源于陳、祝、程三姓人家于明末清初時先後遷居于此地并義結金蘭,其中一人出身于崇祯的禦膳房。因當地盛産水稻、綠豆、小麥等,便就地取材,将谷物、雜糧磨漿後烙餅烹制。後來這種豆皮由熟食小販傳入武漢。

這些小販漸漸倚門建竈,當街經營,頗受歡迎。有時顧客自帶雞蛋,要求把蛋打在豆皮上,居然色澤光亮,橙黃爽口,形成“蛋光豆皮”。大約在清代鹹豐十年(1860年)武昌王府口(今紫陽路與解放路交叉處)有一家楊洪發的小店,祖傳三代經營豆皮,人稱“楊豆皮”。一直到第四代楊志福,生意興隆起來,于1929年正式挂上“楊洪發豆皮館”的招牌,是武漢最早的豆皮館。

1937年,郭春山在漢口“美味春”甜食館擺起了豆皮鍋,不久,就亮出了“豆皮大王”的牌子。

介紹武漢三鮮豆皮(江城夜話豆皮界的)3

武漢的豆皮大緻上有兩種風格,一種是幹的,沒什麼汁水;另一種是有鹵水澆頭,會顯得糯米稀一點。而光谷林雙勤的豆皮便是前者,屬于最初始的老武漢豆皮味道,林師傅的父親林長青早年與老通城的高金安同拜楊家為師,他在漢口六渡橋“福星居”任廚。

如今,林雙勤傳承父親技藝,皮子攤得油光黃澄,糯米蒸得恰到好處,金華火腿丁、福建筍丁、随州花菇丁都規規矩矩放到位,撒上香料,翻面用熟豬油略炸,最後撒香蔥,很香也很正宗的老武漢的味了。

介紹武漢三鮮豆皮(江城夜話豆皮界的)4

我特意坐地鐵2号線到光谷雄楚大道拜訪林師傅,這位六十出頭的人,魁梧結實,聲音渾厚,每天清晨三點鐘起床做準備,他說他這一輩子就隻做好一件事,就是豆皮。從小在鍋邊長大的對豆皮制作有着特殊的感情,感歎某些武漢豆皮經營者,連豆皮皮子的材料都搞不清楚,用面粉代替,食材偷工減料或廉價劣質,把傳統做法丢到一邊,卻把價格擡得很高。

在武漢小吃品種中,别的入門門檻不難,唯獨豆皮工藝複雜,若要做得好,得須真材實料,制作精細,誠信待人,方能赢得食客的胃,方能在市場上站住腳啊!

打撈江城記憶 鈎沉三鎮往事

介紹武漢三鮮豆皮(江城夜話豆皮界的)5

同一時間拍的兩張照片,下圖PS過

介紹武漢三鮮豆皮(江城夜話豆皮界的)6

解放大道

編輯:水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