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美學評分】
總體評分:94.60分
作品影響:10.00
合于章律:16.00
工于意境:28.23
臻于情感:40.37
推薦指數:★★★★☆
【美學詳解】
作品影響:
依學苑出版社《欽定詞譜》知,本阙為《漁歌子》六體之第一體正格,若填此詞牌,應以此阙為主。此外,本詞是漁父詩詞母題的代表之作。
合于章律:【暢】【描】【韻】
暢:本阙小令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其實是因為本詞音律有很多疊韻雙聲的技巧。雙聲疊韻會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舉例來看:山前(shān-qián)屬于疊韻、流水鳜(liú-shuǐ-guì)也有疊韻的特征,細雨不須(yǔ-bù-xū),有三個字,都疊同一個韻部,所以本詞讀起來,疊韻循環出現,讓詩詞音節和暢,非常具有音樂美感。
描:本阙通篇白描,文字雖然簡練樸素,不加渲染,但是寫景造景,非常傳神。
韻:本阙詩詞,畫面感極強,留給我們的想象空間,極為豐富,是一片韻緻極佳的作品。
工于意境:【闊】 【妍】【清】
闊:本詞以西塞山開篇,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吳興區境内。這裡北通太湖,南鄰莫幹山,風景優美。所以本詞的開篇,就給人一種山水相依的廣闊背景。
妍:除了意境開闊之外,本詞色彩也很妍麗。詞中點明的色彩有:白鹭、青箬笠、綠蓑衣、顔色已經有三種之多,此外春天的西塞山,應該是一片蒼翠,桃花又是粉色的。綜合而言,這首詞是顔色多樣的,我們想象詞境之美,要有五顔六色之感。
清:這首小令,有一種清澈之美。詞境本來就是山水之間的漁父垂釣圖,流水在這首詞裡占據的比重很大,再者,斜風細雨,能讓人感覺到,空氣都是濕潤的,讓整首詞,有清新之美。
臻于情感:【孤】【和】
孤:本詞有孤獨之美。這首詞裡,漁父是與山水為樂,以鹭鳥為友。并且本詞中的人物,隻有漁父一人,再多一人,就讓詞的意境,大打折扣。北宋蘇轼、黃庭堅,均改過本詞,最大的不足,就是破壞了本詞的孤獨之境,孤獨之美。下文會詳述。
和:本詞有天地和諧之美,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山水詩歌。漁父詞在詩詞母題中,往往都具備出世的色彩:擺脫人間的紛紛擾擾,在自然的天地之間,追求自由,追求心靈的解脫。所以,那些親近自然地活動,如踏青、垂釣,不僅讓身體更健康,我們的心情,也同樣會得到自然的療愈。
人本美學總評:
本阙小令,音節和暢,通篇白描,卻韻味極佳。詞境貴在渾然天成,視野開闊,顔色妍麗,并且斜風細雨之間,又有清澈之美。詞人久居江湖之上,放浪自由,以山水為樂,以魚鳥為友,在天地和諧之美之間,竟然讓孤獨也成為一份美感。今日我輩,雖不免終日忙碌與操勞,但也要藏一份山水在心間,此為讀詩之福報。
【名家觀點參考】
1、劉熙載《藝概》評: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一阕,風流千古。東坡嘗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猶未若原詞之妙通造化也。黃山谷亦嘗以其詞增為《浣溪沙》,且誦之有矜色焉
筆者思考:據說蘇東坡喜歡這首詞,認為這首詞很清麗,但是曲度不傳,從而加了兩句,用《浣溪沙》的曲調演唱。其詞為:“西塞山邊白鹭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而黃庭堅有《鹧鸪天》和《浣溪沙》兩阙,分别為:“《鹧鸪天》西塞山邊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底是無波處,一日風波十二時。”及“《浣溪沙》新婦灘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驚魚錯認月沈鈎。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衣底一時休。斜風吹雨轉船頭。劉熙載先生說的《鹧鸪天》,應該是黃庭堅寫的,而非蘇松坡。筆者認為,蘇東坡與黃庭堅這三首詞,相比原作,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原詞中的孤獨之美。而漁父出題,帶有很強的出世色彩,孤獨之美不宜失去。
2、黃蘇《蓼園詞評》評:數句隻寫漁家之自樂其樂,無風波之患。對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隐躍言外,蘊含不露,筆墨入化,超然塵埃之外。
筆者思考:司空圖先生在《二十四詩品》中,有一句話為: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張志和這首《漁歌子》,不言自由,而心生自由,不言快樂,而自得其樂。隐躍言外,蘊含不露,筆墨入化,超然塵埃之外,此番評價,傳神到位。
3、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評:自來高潔之士,每托志漁翁,訪尚父于硒溪,諷靈鈞于湘浦,沿及後賢,見于載籍者夥矣。而軒冕之士,能身在江湖者,實無幾人。志和固手把釣竿者,而詞言‘西塞’、‘巴陵’、‘松江’、‘雷溪’、‘釣台’,地兼楚越,非一舟能達,則此詞亦托想之語,初非躬曆。然觀其每首結句,君子固窮,達人知命,襟懷之超逸可知。‘桃花流水’句,猶世所傳誦。
筆者思考:張志和共填寫五首《漁歌子》,此篇之外,還有四篇,分别為:“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溪灣裡釣魚翁,舴艋為家西複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歎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幹,醉宿漁舟不覺寒。”“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俞陛雲老師認為,這幾首詞,跨度極大,應該是托想之語。但是史料記載,張志和曾隐居于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所以,這五首《漁歌子》,是不是托想之語,還值得考究。
4、 《唐宋詞鑒賞辭典》吳調公評: 詞人藉漁父寄托自己的情懷,而漁父又是被安排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之中,顯示這是一幅江南水鄉的漁歌圖。
筆者思考:漁父形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隐逸文化的典型代表。他們往往代表着一種遠離塵世、追求自由的精神信仰。很多人寫漁父詞,都是虛拟的形象,而張志和居于江湖,自稱“江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铒,志不在魚也,是一名真正的隐士。
【詩詞查證】
1、本詞詞牌,原本 為《漁歌子》,另稱《漁父》也是對的。
依學苑出版社《欽定詞譜(王亦清)》知:漁歌子——唐教坊曲名。按,《唐書·張志和》傳:志和居江湖,自稱“江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铒,志不在魚也。憲宗圖真求其人不能緻,嘗撰《漁歌》,即此詞也。單調體,實始于此。至雙調體,昉自《花間集》顧夐、孫光憲,有魏承班、李珣諸詞可校。若蘇轼單調詞,則又從雙調詞脫化耳。和凝詞更名《漁父》,徐積詞名《漁父樂》。本文參照《欽定詞譜》,以《漁歌子》作為詞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