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有人說,迷茫大概是一種“卡住”了的狀态,讓人不知道該去往哪裡,以及該如何前進。
你因為什麼而迷茫?歸結迷茫的原因,大緻有兩種情況:1)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2)不知道怎麼得到想要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往往因為:
1.一直生活在他人的期待和要求中,可能是父母、戀人或者重要朋友。生活總歸活給自己,要打破迷茫的怪圈,你必須是自己的主人,敢為自己的幸福和失敗負責。
而“不知道怎麼得到想要的”,可能因為:
1.空有想法,缺乏計劃。所有有效的計劃,都應該落實到你“今天接下來要做什麼”。
2.主觀偏差導緻計劃失敗。有些人已經落實到具體計劃,但研究發現,很多人都傾向高估自己的工作效率;還有些人因缺乏時間的現實感而拖拉散漫。其結果都會是計劃失敗。
3.固守“初心”,不願因地制宜。計劃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存在僵化思維,拒絕因為實際情況而做出任何調整,導緻計劃成為空想,永遠無法落實。
那麼問題來了,迷茫時該怎樣自救?第一,你需要有意識的計劃将來。正如我們前面所說,這需要勇氣。當然,生活沒有唯一的答案,所以你首先需要判斷,你真的想改變嗎?
第二,你還需要搞清楚,你究竟在為誰努力?可以嘗試着想象,如果“這件事”完成以後,我會開心嗎?還是我這麼做是為了誰的開心?
第三,讓你的計劃有效。這包括:
1.目标細小化
把你的計劃細化、再細化,變成一個個可被實現的小任務。心理學博士Kruger指出,比起遠大的目标,人們更能夠準确的估計完成那些小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
2.改變計時方式,制造緊迫感
LewisJr.與Oyserman(2015)發現,以“天”作為時間計算單位會比以“月”或“年”要更讓人們感到時間上的接近,從而更能體會到緊迫感而盡早做出努力。就像高考倒計時,你不妨嘗試為計劃的截止日期設置“現在還剩X天”,減少拖延。
3.站在他人角度,旁觀自己
Buehler等人(2012)研究發現,當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和想象目标與任務的完成時,人們會更能做出切合實際的時間規劃。這可能是因為,在想象他人時,我們不會急于代入對自我的評價,會更大程度的減少主觀高估。
4.保持開放心态,靈活調整計劃
人們需要堅持的毅力,而不是盲目的執念。一方面,你可以在計劃時,為每個具體任務的可能困難做好備選方案。另外一方面,給“意外”留有空間和時間,因為生活總有意外。
第四,不要總是先做“最急”的事。那些看似不緊急但重要的事,往往更能發揮長效,需要有計劃的長期投入,比如維護客戶關系——可持續的合作機會,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有健康的體魄更好地完成工作等等。要有意識的從具體的執行中擡頭,審視自己的時間安排,做出必要調整。
希望以上介紹的方法可以幫助到你。說到底,走出迷茫需要的還是行動。走起來吧,加油!
你有過或者正在迷茫嗎?你曾成功的走出迷茫嗎?在評論區把你的故事留言給我們吧!
Reference:
Chubb,T. (2016). 4 Ways to find direction when you are feeling confused. HuffingtonPost.
Powerof Positivity (n.d.). Why people get stuck in life.
Covey,S. (1989)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Simon & Schuster.
Kahneman,D., & Tversky, A. (1979). Intuitive prediction: Biases and correctiveprocedures. TIMS Studies in Management Science, 12, 313-327.
收藏文章?不如順便關注我們——頭條号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與心理分析,人際交往與戀愛技巧,都在這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