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教育智慧:聰明難,糊塗亦難
《論語》感悟(九十六)
文/王營
原文: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孔子說:“甯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很聰明;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感悟:本章是孔子對甯武子的評價。甯武子,春秋時期衛國著名的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谥号。據史料記載,他曾經曆過衛國由衛成公到衛文公兩個朝代的變動。“邦有道則知”,是指衛成公時代,國家政治走上正軌,甯武子把他所有的聰明、智慧和能力都發揮出來了;可是到了衛文公時代“邦無道”的時候,他好像變得愚鈍遲緩,一無所為。孔子給他的評語是:“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說,甯武子那種聰明的表現,很多人能做得到;但在亂世中那種裝傻的表現,大多數人就難以做到了。“愚不可及”這個成語就出自于此章。
一個聰明人真的能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突然變成一個糊塗蛋嗎?有這種可能,但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由于外界環境的巨大反差,使人的大腦受到刺激,變得神經兮兮,思維和正常人不一樣了,成了神經病,這是一種自然狀态下的病變;另一個條件是“裝”,為了免遭不測,故意裝了一副愚笨的樣子,其實自己心裡比誰都明白,目的是韬光養晦,等待時機以求東山再起,甯武子可能就屬于這類人。
真糊塗容易,裝糊塗難,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歡表現自己,都想在衆人面前證明自己的聰明和智慧,正如清朝名士鄭闆橋所言:“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着,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業福報也。”因此,絕頂聰明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糊塗,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他往往把自己的鋒芒隐藏起來,這種糊塗,與天生的愚笨有着本質的區别,是覺悟之後的安靜,是絢爛之後的平淡,孔子認為甯武子做到了。
相比“大智若愚”,“大智若智”就容易多了,這種人由于常常表現自己的聰明,往往會招緻别人的嫉恨,他們一般情況下沒有好下場,有時候不得好死。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他博學能言,智識過人,但恃才傲物,小觑天下之士,就連曹操的心思他都知道,而且參與了曹氏團内部争權奪利的鬥争,可是他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後竟死在他的聰明上。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一生坎坷,經曆了官場幾次大起大落,對于聰明與愚蠢深有領悟,于是他為自已的兒子作了一首詩:“他人生子要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我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東坡的設想真是太美好了,他希望兒子既要“愚且魯”,但是還要平平安安地做到“公卿”之位,天下哪有這等好事?
孔子固然也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可貴精神,但從他對甯武子的肯定中可以看出,他同時也具有激流勇退、逃避現實的思想,《論語·述而》第七章記載: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述而第七),“藏”并非真“愚”,有時候可能是對現實的消極反抗,這與道家思想有相通之處。
這一章給予我們的啟示是:無論做人,還是做事,最好低調一點,不可鋒芒畢露。當現實需要你,而你又确信自己有能力扭轉局面時,你大可不必藏愚,完全可以挺身而出,當仁不讓;然而世上的許多事情并非你想像的那樣簡單,有時候你認為十分有把握的事情,可能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往往在将要成功的時候功敗垂成。
因此,人要有自知之明,在做事前最好想清楚,多聽聽别人的意見,但也不必畏首畏尾,什麼事情都不敢做了,要善于把握做事的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尤其是在正義的事業遭受挫折時,每一個人都不可藏愚自保,而應該勇于擔當,盡其所能,甚至為之而獻身也在所不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