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等級社會,各個階層對應有相應的等級,統治者運用禮制的規範,制約低等級成員在禮制上的僭越,防止犯上作亂,保持日常等級秩序,以實現國家的穩定。等級的禮制性标志,其内容非常繁複,官方有多方面的規定,本文以冠服、輿衛為例,介紹清代各階層在等級方面的體現。
衣冠服飾、輿衛規制,對體現于規範等級的意義最大,也最普遍。古人謂“等威莫大于車服”,“車服”是指乘坐用具、衣冠服飾。這方面的規制,是等級性禮制的重要内容。清代由于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這方面既有中原傳統特色,又具有民族性特色。
一,冠服
清代的冠服,既沿用了漢族王朝主要是明王朝的衣冠制度,又保留了滿族衣冠服飾的某些特色。以冠服體現等級,又有冠、服、帶、朝珠、花翎等多方面的規制,異常複雜,僅擇主要的作簡要介紹,重點是冠的頂戴、服的紋飾、補服的補子。
清代皇帝、王公、官員的冠服,因季節不同,而有形狀、質料的不同,每年春節換用涼帽及夾朝衣,秋季換用暖帽及緣皮朝衣,于三、九月内,由禮部拟定日期,請旨更換。
1,皇帝冠服
先說冠,皇帝戴的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其頂有三層,以金龍、東珠裝飾,頂端銜大珍珠一顆。
皇帝穿的服,有以下幾種:
衮服,色用石青,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這裡所說的四團的“團”,是指龍的圖案是圓形,四團,是四個圓形龍圖案,又稱四團龍。四個圓形龍圖案,兩肩、前後胸各一個。龍的形态,有正面、側面之分,正面的稱為正龍,側面的稱為行龍,正龍比行龍規格高。
朝服,色用明黃,祭天時用藍色,祭日時用紅色,祭月時用白色。
龍袍,色用明黃,龍紋。此外,還有常服袍、常服褂、行褂、行裳、雨衣、雨裳,等等。
2,王公官員冠服
王公官員所戴的冠,為兩層頂戴飾件。王公所戴的冠,頂層的頂戴皆飾寶石,下層飾東珠,以東珠數目多少區别爵等。官員所戴的冠,主要以頂層頂戴的飾件區别品級。另有花翎,并非所有官員都有,這個後面具體介紹。
王公官員所穿官服,加補子,稱為補服,皆石青色,以補子的不同圖案區别爵等、品級的高低。補子裝飾在官服的前後胸、兩肩,有“團補”即圓形補子、“方補”即方形補子之分。團補規格高于方補,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飾以團補,公、官員飾以方補。官員立大功者,也賞賜團補,如四團龍補服。
王公、官員的等級性冠、服如下。注意其冠頂、補服的不同飾件所标志的爵等、品級的高低。
親王。朝冠,飾東珠十顆。補服,四團五爪金龍補,胸前後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
郡王。朝冠,飾東珠八顆。補服,四團五爪行龍補,胸前後、兩肩各一。
貝勒。朝冠,飾東珠七顆。補服,二團四爪正蟒補,胸前後各一。
貝子。朝冠,飾東珠六顆。補服,二團四爪行蟒補,胸前後各一。
鎮國公。朝冠,飾東珠五顆。補服,二方補,四爪正蟒,胸前後各一。公以下皆方補,兩個,胸前後各一,不贅述。
輔國公。朝冠,飾東珠四顆。補服,四爪正蟒。
民公。朝冠,飾東珠三顆。補服,四爪正蟒。
侯。朝冠,飾東珠二顆,補服,四爪正蟒。
伯。朝冠,飾東珠一顆,補服,四爪正蟒。
一品。朝冠,頂飾紅寶石。補服,文繡仙鶴,武繡麒麟。鎮國将軍、子爵,皆如武一品。
二品。朝冠,頂飾镂花珊瑚。補服,文繡錦雞,武繡獅。輔國将軍、男爵,如武二品。
三品。朝冠,頂飾藍寶石。補服,文繡孔雀,武繡豹。奉國将軍,如武三品。
四品。朝冠,頂飾青金石。補服,文繡雁,武繡虎。奉恩将軍,如武四品。
五品。朝冠,頂飾水晶。補服,文繡白鹇,武繡熊。
六品。朝冠,頂飾砗磲。補服,文繡鹭鸶,武繡彪。
七品。朝冠,頂飾素金頂。補服,文繡鸂鶒,武繡犀牛。
八品。朝冠,頂飾陰文镂花金頂。補服,文繡鹌鹑,武繡犀牛。
九品。朝冠,頂飾陽文镂花金頂。補服,文繡練雀,武繡海馬。未入流官,與文九品同。
左都禦史、副都禦史、監察禦史,各省按察使、道員,其補服均繡獬豸。這是較為特殊的職務,因掌監察百官,故而加以區分。
會試中式貢士。朝冠,頂銜金三枝九葉,吉服頂用素金。
狀元。金頂,上銜水晶,授職後,各按其品。
舉人。公服冠,頂銜金雀。吉服冠,頂銜素金。
貢生。吉服冠,镂花金頂。餘同舉人。
監生。吉服冠,素銀頂。餘同貢生。
生員(秀才)。冠,頂銜銀雀。吉服冠,頂與監生同。
外郎、耆老。冠,錫頂。
從耕農官。袍用青絨質料。頂同八品。
附帶說一下花翎
花翎有孔雀翎、藍翎。孔雀翎分單眼、雙眼、三眼。花翎均戴于冠後。戴花翎者又以下幾種情況。
1,因職任而戴翎。有以下職任的官員:皇宮侍衛處的官員,如領侍衛内大臣、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藍翎侍衛;各種特種兵營将官,如前鋒、護軍、火器、健銳營等統領、總統、參領、前鋒侍衛;王府官,如長史、散騎郎、護衛、前鋒、親軍校、護軍校,以及貝勒府司儀長;駐防将軍、陵寝總管、兼提督銜之巡撫、西北兩路駐紮大臣等,均可因職任而戴翎。
以上戴翎者,五品以上官,戴孔雀翎,單眼。六品以下,戴藍翎。如果因職任而戴翎者,離任,革職均需摘去花翎。
2,以爵戴翎。貝子、固倫額驸,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驸,戴雙眼花翎,可常戴。
3,因功、勞績、善射等賞戴花翎,可常戴,有單眼、雙眼、三眼不等。
4,捐納得翎。
二,儀仗輿衛
輿衛,是指乘坐的輿(車)、肩輿、轎,以及儀仗儀衛。
皇帝朝會、祭祀、出行時所設的儀仗,稱“鹵簿”,有四種:大駕鹵簿、法駕鹵簿、銮駕鹵簿、騎駕鹵簿。各按其制設辇、辂、仗、瓜、星、钺、幟、旗、麾、節、旌、幡、幢、扇、傘、蓋、戟、殳、槍、鞭、刀、椅、瓶、盤、壺、盒、爐、拂、仗馬、儀象、靜鞭、紅燈等器具。凡鹵簿皆設樂。
皇帝所乘之辇、輿,有玉辇、金辇、禮辇、步辇、輕步辇。
五辂,有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
王公轎、儀仗及其等級規格如下:
轎,有明轎、暖轎。以轎的蓋、幨、帏之質料顔色,以及擡轎子人數等,定不同爵位的享用規格,以此分别、體現爵位之間的等級差别。如親王,其暖轎,用金黃蓋、幨、紅帏;郡王暖轎,是紅蓋、紅幨、紅帏。擡轎子人數,親王、郡王、貝勒,用轎夫八人;貝子、公用轎夫四人。儀仗設豹尾槍、旗槍、立瓜、吾仗、儀刀等,以所設種類、數目,及前引、後從人數區分等級。
官員乘轎規格:
京官、地方官不同,文官、武官不同,滿官、漢官也有所不同。
滿官。文官大學士、尚書乘轎,武官都統及二品文臣,年老者得乘轎。其餘文、武官均乘馬。這是為了避免滿官安逸,保持其健壯體魄及耐勞精神。
漢官。京官三品以上、京堂,轎頂用銀、蓋、帏用皂,在京乘轎,轎夫四人,出京用八人;四品以下文職,轎頂用錫,轎夫二人。地方官總督、巡撫,轎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職以上,轎夫四人。雜職乘馬。欽差官,三品以上,轎夫八人。
武職。均乘馬,将軍、提督、總兵官,年逾七十不能乘馬者,奏聞請旨。
官員儀仗:
京官儀仗。以所設棍、傘、旗槍等的種類、數目,及前引、後從人數,分别等級。如一品官,儀仗為金黃棍二、杏黃傘一、大小青扇二、旗槍八。常日前引二人,後從八人。四品官儀仗,無棍、杏黃傘一、大小青扇二、旗槍四。常日無前引,隻有後從二人。五品以下官均用青素扇一,常日惟後從一人。
直省文官儀仗。總督以下,其儀仗所設青旗、飛虎旗、杏黃旗、青扇、兵拳、雁翎刀、獸劍、金黃棍、桐棍、旗槍之種類、數目及回避、肅靜牌數目,分别等級。如總督,設青旗八、飛虎旗、杏黃旗、青扇、兵拳、雁翎刀、獸劍、金黃棍、桐棍各二,旗槍四。回避、肅靜牌各二。
道員,青旗四、杏黃傘、青扇各一,桐棍二,回避、肅靜牌各二。知州、知縣,青旗四、藍傘一、青扇一、桐棍一,肅靜牌二。
武官。以所設青旗、飛虎旗。杏黃傘、青扇、兵拳、雁翎刀、獸劍、刑仗、旗槍之種類、數目及回避、肅靜牌數目,分别等級。
如提督,設青旗八、飛虎旗、杏黃傘、青扇、兵拳、雁翎刀、獸劍、刑仗各二,旗槍四,回避、肅靜牌各二。參将、遊擊、都司,青旗四,杏黃傘一、青扇一,回避、肅靜牌各二。各省駐防将軍,同在京八旗職同。副都統以下均與京職同。
以上隻是介紹了衣冠服侍和儀仗輿衛兩個方面,其實清代官員的等級制度還包括很多方面,如用印、宅邸、日常用品等方面無不體現等級尊卑。因篇幅有限,這裡就不多說了,如果有興趣可以翻閱這方面的資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