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不少讀者都對高加索山脈有所了解,這是一條位于黑海與裡海之間,近乎隔斷了東歐與安納托利亞半島地面聯系的山脈。高加索山脈由大高加索山和小高加索山組成,兩座山脈地勢崎岖不平,易守難攻,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就在這兩條山脈之間,擁有三個國家,他們分别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而我們故事的主角就是亞美尼亞。
從地理上來說,亞美尼亞所處的高加索山脈被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三個國家包圍,堪稱強鄰環視。前面我們說過高加索山脈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既然是兵家必争之地,那麼位于這一區域的國家必然處境好不到哪去。
雖然亞美尼亞祖上也曾号稱西亞小霸王,一度控制過約三分之一高加索地區和土耳其東部地區。但好景不長,亞美尼亞在公元前95年到公元前65年期間被羅馬帝國和帕提亞帝國瓜分,之後又被波斯帝國和阿拉伯人與蒙古人先後統治,再往後被奧斯曼和沙俄瓜分。
至于為什麼亞美尼亞這麼倒黴悲催?前面我們說過高加索是兵家必争之地,誰控制了高加索,誰就控制了從地面進出西亞與東歐的咽喉,正所謂進可攻,退可守。尤其當地小國周邊都是強國或者區域強國,這種在強國環視下的夾縫小國,按道理來說想要生存要麼抱大腿,要麼找鄰居抱團取暖。可亞美尼亞和鄰居格魯吉亞與阿塞拜疆的關系怎麼樣呢?
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關系可以說非常簡單,簡而言之就是領土和宗教之間的糾葛,平日裡上演全武行那簡直就是家常便飯。而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關系曾經很親密,雙方都是東正教國家,也一同反抗奧斯曼的侵略。當然現在兩國關系沒有過去那麼親了,這倒不是因為雙方有領土或者民族糾葛,實際上是格魯吉亞與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經濟往來密切,堪稱準盟友關系,自然沒有理由支持朋友的死對頭不是?
現在我們繼續說亞美尼亞的過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大部分地區被奧斯曼帝國統治。阿塞拜疆人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因此和奧斯曼土耳其人關系密切。而亞美尼亞人信仰東正教,在奧斯曼帝國眼裡就是妥妥的眼中釘。因此奧斯曼試圖用阿塞拜疆人制衡亞美尼亞人,并利用阿塞拜疆人定居點分散亞美尼亞人定居點。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矛盾轉移手段,隻要亞美尼亞人和阿塞拜疆人互相打得你死我活,奧斯曼帝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加之當時亞美尼亞人普遍傾向于尋找俄羅斯的軍事庇護,而奧斯曼和沙俄又是死敵,于是奧斯曼認為亞美尼亞人随時都會投敵,必須先解決掉這個麻煩才能全力對付沙俄。因此奧斯曼對亞美尼亞人采取了殘酷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沒收财産,驅逐出境,殺害等手段。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斯曼把軍事失敗的責任歸咎于亞美尼亞人,并對亞美尼亞人展開了“軍事行動”。一戰結束以後,奧斯曼帝國分崩離析,1919年—1920年,凱末爾在安卡拉建立了土耳其臨時政府,随後向蘇聯尋求經濟與軍事援助,并希望蘇聯支持土耳其的領土訴求。凱末爾承諾作為報答,土耳其将與蘇聯結為盟友,共同反對帝國主義戰争,解放受壓迫的西亞民族,共同打擊盤踞高加索地區的敵人。
當時蘇聯紅軍正在阿塞拜疆地區對付白軍和幹涉軍,同時亞美尼亞民族武裝和土耳其民族武裝也打得不可開交。考慮到現實需要,于是蘇聯同意與凱末爾進行會晤,畢竟此時蘇聯四面受敵,需要争取與土耳其保持中立或者結成臨時盟友關系,截斷英法等國繼續從安納托利亞半島幹涉蘇俄内戰的通道。
會議在1920年5月11日展開,參加會議的包括蘇聯代表團,土耳其代表團,亞美尼亞代表團,三方“友好”交流了三個月以後,勉強達成了一個相對暧昧模糊的口頭約定。
英法等國也不甘示弱計劃在奧斯曼土耳其東部扶持一些新勢力,其中最東部地區直接劃歸給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在安納托利亞半島東南地區建立一個美索不達米亞王國或者庫爾德人自治區,美國更是許諾會為上述地區的武裝組織提供經濟和軍事支持。
這也使得蘇聯為了争取土耳其,放棄了在談判中為亞美尼亞争取更多的土地。由于蘇聯的妥協,亞美尼亞和土耳其的矛盾激化進而爆發了戰争。自信的亞美尼亞人在戰争中并沒有等來來自美國的援助,更沒有等來來自英法的支持,等來的是來自土耳其人的一頓暴打。
這戰争才打了一個月,亞美尼亞軍隊就幾乎全軍覆滅,如果不是亞美尼亞人最後請求蘇聯出兵保護,恐怕今天亞美尼亞就是土耳其的一部分了。有朋友可能會問了,土耳其人和亞美尼亞人打來打去,關阿塞拜疆什麼事?
還記得之前奧斯曼利用阿塞拜疆人對付亞美尼亞人嗎?亞美尼亞人在和土耳其進行戰争期間還忘不了報複阿塞拜疆人,這一來二去新仇舊恨,梁子算是徹底結下了。最後還是蘇聯出頭暫時解決了這兩位的矛盾,不過蘇聯的解決辦法實在過于簡單粗暴,那就是你們都别打了,都來跟我混!誰要是不服就問問我手裡的馬刀答應不答應!
大家也都知道,蘇聯和土耳其劃界時并沒有主張亞拉臘山的主權,僅僅是索取了包括納卡在内的幾個邊境州(亞拉臘山被亞美尼亞人視為聖山和精神象征)。其後蘇聯在納卡地區建立了一個阿塞拜疆自治區,這一舉動遭到了亞美尼亞人的強烈反對,亞美尼亞代表更向莫斯科提出請求,希望将阿塞拜疆人遷移回到阿塞拜疆共和國,将納卡地區重新劃歸亞美尼亞。當然在蘇聯這位當大哥的看來,什麼你的他的?你們都是我的,争什麼争?問過我手裡的馬刀沒有?
斯大林統治時期,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總體來說還算相安無事。從赫魯曉夫以後,這二位的矛盾也就變得越來越明顯了,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更是爆發了多次大規模暴力事件。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全武行在蘇聯解體以後那是愈演愈烈,尤其是納卡地區亞美尼亞人和阿塞拜疆人日常開片。
從1992年到2020年,雙方圍繞納卡地區展開了三次大規模争奪,尤其是在前兩次沖突中,亞美尼亞一度控制了納卡大部分地區(這對亞美尼亞人來說是收複領土,對阿塞拜疆人來說是剝奪領土主權,雙方的矛盾也就越來越深)。在這三次沖突中,第一次在俄羅斯的幹預下停火,美國也多次介入試圖調停矛盾,但雙方曆次談判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美俄誰也擺不平這二位。
要說亞美尼亞一度占據上風,為何最後會在第三次沖突中被打得落花流水呢?其實在第一次沖突之後,亞美尼亞就覺得俄羅斯是個不靠譜的鄰居,而且隔着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遠水解不了近渴。
第二次沖突結束以後,阿塞拜疆在土耳其的支持下越來越強大。在亞美尼亞看來,自己區區306萬人口的小國,自然是打不過擁有一千萬人口的阿塞拜疆了。可既然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那隻要自己抱住北約大腿就能平衡局勢。美國為了将亞美尼亞拉出俄羅斯的影響範圍,也許諾給予經濟和軍事支持。亞美尼亞搖擺式的地緣戰略給他帶來安全了嗎?答案顯然是沒有。
北約在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第三次納卡沖突中,選擇保持中立,僅呼籲雙方停火談判,而美國的支持也根本沒個影子。至于俄羅斯,選擇冷眼旁觀,坐視阿塞拜疆暴打亞美尼亞。可見倒黴的亞美尼亞在地緣政治上明顯不太合格了,畢竟位于三岔路口的地緣小國,找一個靠譜的大哥才是明智的選擇。
對于像亞美尼亞這種地緣小國來說,如果在地緣沖突中不能得到切實的外援,将舉步維艱。但依賴外援又可能淪為強國們的棋子或者棄子,由此可見小國的地緣博弈就是如此現實又殘酷。
參考文獻:
《高加索地區國家的建設與沖突》
《亞美尼亞的曆史:從起源到現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