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創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備于宋朝,興盛于明、清兩代,整整延綿了1300多年。
在曆史上來看,科舉制度利遠遠大于弊,這種通過層層考試來選拔人才的制度,使得寒門學子能有公平進入仕途的機會。
天寶十載(751年),新一屆的科舉正如火如荼的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緊張有序的參于其中。
二十九歲的錢起,也是考生之一。錢起是吳興人,科舉考試他非常有經驗,因為在這之前,他已經考過好幾次了,但都非常不幸運落榜了。
對于這次考試,他心裡還是非常緊張忐忑,在考試前都在旅館中刷題複習。
有一天他刷題很晚,準備上床睡覺,但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着,沒辦法,隻能披衣而起推門而出散散心。
錢起信步而行,但見庭院靜寂、月光如水鋪滿整個世界,除他之外,更無人迹。
忽然間,一陣空靈悠遠的吟詩聲模模糊糊的傳到了他的耳際,但不甚清晰,他屏息凝神仔細聆聽才能聽到大概。
錢起當時不以為意,隻是以為自己勞累過度出現幻覺了,随即回房休息。
科考開始了,當錢起看到考試題目時候震驚了,因為考試題目叫作《湘靈鼓瑟》,要求寫作一首五言排律。
震驚是因為他那天晚上依稀聽到的吟詩聲正好是關于“湘靈鼓瑟”,而且他還記住了大概。
于是一首《省試湘靈鼓瑟》橫空出世,震驚詩壇,錢起也高中狀元。
這首詩太好了,有人甚至認為,這麼鬼斧神工的詩句,絕對不是錢起這樣的凡夫俗子所寫,肯定是如有神助,于是就有了上面這個故事。
當然這個故事是後人強加附會,鬼神之說更是荒誕無稽。這首詩肯定錢起所寫,當時因為一詩而高中,勢必會引起他人嫉妒眼紅,才會編撰這樣的傳說。
那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賞讀這首詩。
省試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湘靈鼓瑟”是一個凄美的神話故事,講述的是上古時代舜與自己兩位愛人娥皇女英的故事。
舜和娥皇、女英,感情非常好,隻是後來舜帝要到南方去巡視,娥皇、女英兩位女子忍不住思念,随後追随舜一路南下,到洞庭湖時,一個噩耗傳來,舜帝已死于蒼梧之野。二女聽完悲痛萬分,傷心欲絕,連洞庭湖的竹子上都有了斑斑淚痕。哀莫大于身死,他們跳入湘水而死。
後來,她們便化成了湘水之神,常在湖面上鼓瑟。《楚辭》裡面就有“使湘靈鼓瑟兮”的句子。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這兩句開門見山直接點題,緊緊扣住了題目中的“鼓瑟”、“湘靈”。說的是經常聽到湘水女神以雲和瑟彈奏起令人斷腸的樂曲。
“雲和”,是山名,以産琴瑟而著名,後世就被作為樂器的美稱。
點題之後就側面來切題,“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到第8句,都是側面描寫鼓瑟,都是在鋪叙鼓瑟,令人滿意地渲染出了浩渺、空靈的意境。
“馮夷”,傳說中的河神名,“楚客”,泛指貶谪楚地的人。
那瑟聲驚動起了河神馮夷,讓他忍不住地在水上翩翩起舞;那曲調低婉哀怨,讓楚客的心中也泛起了層層波瀾,貶谪的苦楚、羁旅的凄涼一時都到心頭。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潇浦,悲風過洞庭。”
這6句,詩人分别以河神、旅人、金石、舜帝、白芷等人與物聽曲後的反映來側面描寫,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着意渲染瑟聲的感染力,雖無一贊美之語、贊美之字,但已極盡贊美之意,不可謂不高明。
瑟聲深沉哀婉,堅硬的金石聽了都為之凄楚;清亢響亮的調子,響徹行雲,穿透杳冥。樂聲傳到蒼梧之野,連安息在九嶷山上的帝舜之靈都為之感動,生出哀怨思慕之情;那生長在蒼梧一帶的白芷,也因着這樂曲,吐露出了更多的清芬。樂聲就這樣順着流水傳到湘江,化作悲風飛過了杳渺的洞庭湖,讓天地都為之愁苦,令草木也為之動情。
讓我們還沉醉在這優美的樂聲中,作者卻出人意料地結尾,神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出現了。
一曲終了,那鼓瑟的湘水女神始終未得見,霧氣消褪眼前隻餘幾峰青山,女神又仿佛一直都與萬物同在。
最後兩句不但令全詩的意境得以升華,也讓全詩熠熠生輝,餘味無窮,讀完過目難忘,可謂千古絕唱了。
科舉限定了題目和内容,又對聲韻要求十分苛嚴,能夠即席發揮,寫出這樣一首好詩來,特别是最後十個字,更是有出神入化的效果,所以在那個重詩文的唐朝,錢起一舉奪得狀元也不足為奇了。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通知即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