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網上看了一個案例,對我觸動很大。18歲的劉磊将年齡可以做他母親的王女士侵犯後,為了防止她報警,還将她殘忍殺害!
案件的背後,引人深思。是什麼原因導緻年僅18的少年侮辱了大他20多歲的中年女人,還剝奪了她的生命?
原來,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劉磊經曆了幼年喪父,母親也在他11歲的時候改嫁他人,将他狠心抛棄。從小成為孤兒的他,把對母親的愛轉化為了深入骨髓的恨。
愛恨交織下,他将對母親的依戀轉嫁到了與母親年齡相仿的王女士身上,導緻自己走向罪惡的深淵。
18歲,正處于花一樣的年紀,而劉磊卻要為沖動犯下的過錯付出生命的代價,如果劉磊的母親并未改嫁,他的人生或許是另外一番光景。
一個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到底有多深厚?這種牽絆從出生便已存在。一條臍帶,成為了連接母子關系的紐帶。生理上的聯系随着臍帶的脫落,成為兩個獨立的個體,而血緣上、心理上的羁絆,卻始終纏繞一生。
孩子依戀自己的母親,有錯嗎?當然沒錯。
在家庭中,父親永遠代替不了母親的角色,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單親家庭,因為母親角色的缺失,導緻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孩子一定程度上的依戀母親無可厚非,但像劉磊一樣,因為畸形的的戀母情結犯下重罪,就過了,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讓孩子理性看待對母親的感情,樹立正确的價值觀,需要做到以下3點。
1.合理分配母子相處時間,偶爾讓孩子“移情别戀”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古代描述母愛的詩句不在少數,“孟母三遷”“嶽母刻字”,關于母愛的故事也有很多。很多大人物的成功,都離不開母親的諄諄教導。
母性角色的重要性由來已久,人類的起源便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母系氏族社會。即使時間更叠,母系社會逐漸演變成了以男性為尊的父系社會,但在孩子心裡,母親的地位沒有絲毫的動搖,對于母親心理上的羁絆也并沒有轉移。
早在漢朝時,漢武帝為了防止後宮幹政,臨死之前賜死了太子劉弗陵的生母鈎弋夫人。而在各朝各代,沒有較高品階的妃子是沒有資格撫養孩子的,很多妃嫔的孩子一出生便交于正宮娘娘撫養,一是防止争權奪位,二是以免慈母敗兒。
閨蜜的兒子8歲了,從出生到現在也一直跟着她睡,這種情況并沒有因為孩子上學而改變。從小一手帶大,兒子對她異常依賴,除了她誰都不要。
為了配合孩子的作息,她每天晚上8點準時上床睡覺,每年掐指可數的宵夜生活,也是在孩子睡着後偷偷進行的。兒子可愛,也很黏她,這種甜蜜的負擔,也讓她困擾不已。
兒子現在8歲,很多同齡小孩上幼兒園就開始獨自睡覺,她不知道她的孩子什麼時候才能這樣,10歲、12歲,還是18歲?每當她想要培養孩子獨自睡覺的習慣時,都以兒子哭得傷心欲絕,宣告失敗。
閨蜜的兒子依戀母親無可厚非,母親在自己身邊,獨特的氣味、溫暖的懷抱能給孩子獨一無二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随着時間的流逝,漸漸變成了一種心理上的依賴。而過度的依賴,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為了避免情感上的過度依賴,及時分床睡,培養孩子獨立入睡的好習慣,能夠很好解決這一問題。适當減少孩子與母親獨處的時間,将這種“獨處”轉化為一家人的共處時光,讓不同的家庭角色進入到孩子需要的心理領域。
閑暇時,不如讓孩子去接觸更多的人和事物,周末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暑假去鄉下奶奶爺爺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暫時性地“脫離”母親,會很快地讓孩子“移情别戀”。
從長輩那裡得來的關愛、父親得來的安全感,和母親心理上的依戀,一起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共處的家庭氛圍和成長環境。
2.樹立男女有别意識,不要有過分親密行為
都說“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所以母子之間的感情是一種雙向羁絆。
渴望被孩子依戀,是母親情感的需求,情感上的親密有時會讓母親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産生過多的親密接觸,而這種親密動作,是導緻戀母情結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剛了生孩子後,每天都是我給他洗澡,一直到兒子2歲半都是如此。直到有一天,孩子開始對身體器官有了好奇心,我才察覺到自己的疏忽。
孩子太小,不懂什麼是“男女有别”,但大人知道。從那以後,兒子開始和他爸爸一起洗澡,洗澡時,爸爸也會告訴他很多“身體上的秘密”。到了現在,他可以自己單獨洗澡了。如果在洗澡時,你想要進浴室拿東西,會被拒絕。
對于孩子這種“拒絕行為”,我覺得既好笑又欣慰。3到6歲,是孩子最有好奇心最會學習的時候,有樣學樣,不要認為孩子小就不懂,母親有時候“行為上的越界”會讓孩子産生性别認識上的模糊與障礙。
社會上很多“異裝癖”的人或者“同性戀”,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從小到大性别認識障礙導緻的。母子間過度的親密接觸,會導緻孩子性别認知方面的障礙。
據相關統計,我國異裝癖男女比例為2.19:1,也就是說,男性異裝癖患者比女性患者數量高達2倍多。這種“戀物性異裝症”很大程度上與家庭中母性角色有關。
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差異,不僅僅是性别的差異、身體結構上的不同,更是在家庭和社會上扮演的角色及作用上的差别。
母親扮演的角色重點在于心理上的慰藉,而不是身體上依賴。有時,适當的、适度的拒絕孩子“親密行為”,能為孩子樹立正确的性别意識,讓孩子更加健康茁壯成長。
3.學會放手,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
有人說,“母愛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行”。
從小到大,母親教會了孩子吃飯,教會了孩子穿衣睡覺,教會了孩子許多。母親的身影,總是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幕裡。有時也會因為母親過度的愛,成為對孩子控制的“枷鎖”。
表妹的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因此,從小單親家庭長大的她,對于自己的孩子異常珍愛。她恨不得每時每刻把眼睛放在他身上,“那個太燙了,你别碰”,這個太髒了,你别拿”“這個過夜了,你千萬别吃”......
孩子就在她“甜蜜的控制”之下,養成了過度自卑的心态。在學校裡,他很少主動去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來到我家裡,别的小孩都主動跑來要糖,而他總是縮在後面,即使我給,他也不敢接。
研究表明,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大多數是因為家庭因素導緻的。父母過多的溺愛和控制,導緻孩子出現自卑心理,有的時候更是适得其反,容易讓孩子産生叛逆心理。
父母的愛是一種“甜蜜的負擔”,适量的愛甜過蜜糖,過度的愛毒如砒霜。
父母總是以愛之名來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且不說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即使孩子渴望父母的愛,這種愛也應該适度。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交往的過程中,最好做到适當地放手。讓孩子即使在陌生的環境中,也能靠自己的能力成長。所有的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怎麼去描繪,父母的意見值得參考,實際去操作,還是要孩子自己掌握。
在人生學習階段,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孩子們的探索發現同等重要,被動接受與主動學習帶來的最終結果顯而易見。
當你想要過多地關注孩子一言一行的時候,不如學會如何跟孩子相處,學會如何尊重孩子,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放心大膽地讓孩子自己去創造。
舉報/反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