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西西(富書專欄作者)
意大利有個名畫家,他在畫人物時有個特殊癖好:隻畫一隻眼睛。
有人不解,問他為什麼,他說:
“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雙眼都習慣看向外界,卻很少自檢。
所以我們要用一隻眼看世界,留另一隻眼來審視自己。”
自知,自省,是一個人所必經的成長過程。
世界上最強大的能力,就是通過别人這面鏡子,時刻觀照自己。
喜歡挑别人的錯,是自己能力不行
美國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在《社會性動物》一書中提出過一個概念——“偏差盲點”。
指的是,人對自我偏差的一種盲視、低估或否認。
我們總是很容易看到他人表現出的偏差,卻很難覺察自己身上的偏差。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挑别人的錯,正是因為看不見自己的“偏差盲點”。
《令人心動的offer3》中,高尚和劉暢曾發生過一次争吵。
第四期心内科回訪考核,一共有3個病人,病情各不相同。
帶教老師建議他們二人一起參與回訪,這樣每個人都能掌握3個不同的病例。
當時,劉暢打算按照要求開展工作,但高尚以時間不夠為由,堅持各自獨立完成。
考核時,劉暢提交了3份報告,被表揚;高尚隻寫了2個病人,被批評。
事後,高尚指責劉暢說:“我已經寫過的2個病例,你為何還要再寫一遍,非常多餘!”
意思是,劉暢應該遷就配合他,隻完成他沒寫的那1個病人就好了。
他認為,劉暢在有意内卷他,進而“連累”自己被批評。
但事實上,高尚挨批評并非因為數量不夠,而是因為質量不高,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回訪記錄流于表面,沒有關注患者的病症變化。
面對高尚的無端指責,劉暢一語道破:“你一個成年人,自己不好好努力,還去責怪别人。”
遭遇失敗,很多人總是找理由為自己辯解,然後習慣性地譴責别人,以掩飾自己能力上的不足。
然而,逃避不僅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還會讓人變得越來越盲目,更加看不清自身存在的短闆。
隻有正視自己與别人的差距,才能沉下心來好好打磨自己。
卡耐基說,一個人的特質中大約有80%是優點,20%是缺點。如果我們隻緊緊盯着那20%的缺點,對别人的優點進行選擇性忽視,那看誰都是一身毛病。
真正厲害的人,他們隻關注自我成長,更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優點,更善于學習别人的經驗和長處,更願意把時間用來精進自己。
弱者總是在苛責别人,而強者卻不斷修正自己。
見不得别人好,是自己修養不夠
民間有句俗語:見不得窮人喝米湯。
生活中總能碰到這樣一種人,眼看着身邊的人越來越優秀,日子越過越好,自己心裡就越不是滋味兒。
金星在《金星秀》裡講述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一個毫無過節的老戰友,在前進歌舞團微信群裡诋毀她說:
“金星其實是功名心使然。一個1.67的個子,作為女人是标準的,可作為男人是不足的。
不弄出點動靜來,有誰會關注她呢?她要的是女人的外表,不是女人的内心。
她之所以可以經常牛氣沖天,是因為她的雄性荷爾蒙不正常釋放。
但是她做到了,相信她很享受别人對她的關注,哪怕是反面的。”
當金星質問她為什麼要這麼說時,那位老戰友更是理直氣壯地說道:
“有次和朋友一起吃飯,看到你在電視上大喊大叫、大吵大鬧的鏡頭。雖然你是個公衆人物,但你從來沒有給過認識你的人以驕傲。”
原來,這位老戰友年輕時曾紅極一時,自以為是歌舞團的驕傲,後來卻一事無成。
眼看着金星人氣高漲,心裡很不是滋味兒,眼紅氣不過,便跟金星較上了勁,經常拿她撒氣,在群裡說一些酸溜溜的話。
作家扇骨木說:“有些人,就算你沒有得罪他,他也會嫉妒你,诋毀你,甚至想毀滅你。”
修養層次越低的人,越是喜歡嫉妒别人,拆别人的台,因為我不好,所以也不讓你好。
但嫉妒和诋毀背後,難掩的不過是自己一顆飽受挫敗和失落的心。
嶽雲鵬在訪談節目《綱到你身邊》裡分享了一段無可奈何的經曆。
自從他上春晚紅了之後,每次和原來的朋友一起吃飯時,他們總會借着醉意責備地說道:“嶽雲鵬你變了,你不是之前的那個人了!”
這件事,讓嶽雲鵬心裡很難受,郭德綱聽後,開解他說:
“這種事,你得看開。往後還會有很多你認識或不認識的同學拿你說事,就連小學看大門的老大爺都得拿你說事,而且說的大多都不會是好事。
有的人是為了凸顯自己,有的則是出于嫉妒。
他們打心底裡認為,明明大家都是一起長大的夥伴,當初都在同一起跑線,憑什麼你嶽雲鵬飛黃騰達了,我還蹲家裡修自行車呢?”
羅素說:“嫉妒可能是人的所有天性中最不幸的一個了。由于嫉妒,人們不從自己擁有的事物中汲取快樂,卻不斷地從他人擁有的事物中汲取痛苦。”
心生嫉妒,見不得别人好,隻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因為一個人在惡語中傷别人的同時,也在向内攻擊自己,把自己困在痛苦的深淵裡,喪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
有句話說得好:發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滅别人的燈。
隻有從嫉妒的怪圈中跳脫出來,發自内心地欣賞、祝福别人,自己的人生路才能越走越順遂。
看别人不順眼,是自己格局太小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
為矯正官僚腐敗之風,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針,大刀闊斧改革,重新聘任教授。
一代國學大師辜鴻銘亦在受邀之列。
辜鴻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定守護者,他留長辮,穿清代服飾,反對白話文、白話詩,支持張勳複辟,引起校内師生強烈不滿。
錢玄同等新文化運動的先鋒人物,将他斥為思想頑固的複古派,不屑與他為伍,聯名寫信要求開除他。
但蔡元培沒有門戶之見,他認為學術上的派别,是相對,不是絕對。即使主張不同,隻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應該兼容并包。
盡管有人說辜鴻銘是“鐵杆的保皇派”,但他學貫中西,精通九門外語,為人光明磊落,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師,因而支持他繼續留任北大。
後來,辜鴻銘主講的《論中國人的精神》系列講座風靡北大,廣受好評。
陳獨秀稱贊蔡元培:“這樣容納異己的雅量,尊重學術自由的卓見,在東方人中實所罕有。”
電影《建黨偉業》▲辜鴻銘(左) 蔡元培(右)
時至今日,就中國大學的改革發展而言,蔡元培仍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有人說:“一個人能夠到達的遠方,不會遠過他的目光。”
的确,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注定結局。
格局太小,看到的隻是冰山一角,缺乏多元化思考,隻能依據狹隘的認知,觀人斷事,難免偏頗;
格局開闊的人,站得高看得遠,把控事物全貌,看不慣的人自然越來越少,裝得下的事也就越來越多。
錢鐘書曾寫道:“自省可以察人,觀人亦資自知。”
“觀人”亦是“觀己”,你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本質上都是你内心的折射。
很多時候,我們看不慣别人,不是别人真的有問題,而是我們沒有認清自己。
有這麼一句話:人貴自知,而後自省,終而自律。
凡事先向内歸因,檢視自己,才能向外成長,遇見更好的自我。
最高級的修養,是看誰都順眼;最深度的自律,是看誰都舒服。
人生路漫漫,對别人多一份将心比心,對自己多一點洞見與反省。
予人善意,于己有益,才能行穩緻遠,越走越遼闊。
作者簡介:丁西西,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寫溫暖的文字,過舒心的日子,本文:富小書,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