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軍旅·人生】
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昊南
“原本我是去當‘綠葉’的,隻準備了10分鐘的講解内容,沒想到在指揮員的強烈堅持下,彙報持續了整整一個下午。”在邊疆指揮所裡,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教授趙衛偉的一段系統演示,引起官兵的強烈關注——一段看似不起眼的程序,如果能落地,就可以滿足當前軍隊的迫切需求,填補我軍通信某領域的空白。
“能不能确保系統投入使用?”演示完畢,指揮員急切地問。由三名項目成員,用半年時間做出的初級系統,要讓基層戰士們立馬用起來,趙衛偉心中并無把握,隻好回答說:“我們盡力。”“給你們兩周時間,這套系統一定要在我們下次軍事演習時用起來。”指揮員的話不容置疑。
“看到了、想到了,就刻不容緩地去做”
這是一套戰術應用通信系統,适用于單兵作戰時裝備。該系統利用網絡,可以将相隔百裡的指揮所與特戰部隊連接,做到戰場态勢實時回傳,監測敵我雙方最新戰況,讓作戰指揮更加穩、準、狠。
邱天舒攝/光明圖片
2019年,趙衛偉從報紙上得知了外軍在着手同類型通信系統研究,并且産生了極大效益的消息後,陷入沉思。
趙衛偉的父親是一名通信兵,兒時在餐桌上聽到的隻言片語,讓他對軍營、對通信領域有了最初的印象:當時,戰略通信仍以無線通信為主,父親所在部隊負責的戰略通信電台至關重要,如果出現任何戰況,需通過他們下達戰略指令,傳遞信息。
鬥轉星移,趙衛偉成為了通信領域的專家,他深知通信在現代化戰争中的重要性:“通信是聯合作戰的基礎。”如果沒有強大的通信系統,就無法将各個作戰單元組織協調,就像人體的神經,隻有神經系統強健,才能協調整個肢體,做出有力的動作。
如果外軍未來将此類裝備大面積投入戰場使用,而我軍該領域發展仍舊不夠成熟的話,一旦在戰場上兵戎相見,就會形成不對稱作戰的劣勢。趙衛偉意識到了形勢的嚴峻:“無論今後是否有人研究該領域,我看到了、想到了,就刻不容緩地去做。”他帶領團隊成員,主動開展該項系統的研究。6個月後,當趙衛偉把初步成果帶去邊疆指揮所時,便得到積極響應。
精益求精,打造高标準戰術應用系統
兩周時間緊迫,分秒必争。趙衛偉坐最早的一班飛機回到基地,立即對系統進行調試。為了趕上下一次部隊軍事演習,趙衛偉加班加點的工作,吃住在辦公室。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部隊軍事演習過程中,趙衛偉團隊開發的系統基本滿足了官兵的要求,實現了将一線單兵的戰場态勢回傳到指揮所的目标。
但趙衛偉在觀察部隊演練的過程中,又發現了新的問題——信息回傳時間太長。随着網絡的變化,戰場檢測畫面和指揮所接收畫面有幾秒到十幾秒不等的延遲。系統在戰略層面上證實了趙衛偉研究思路的可行性;但在戰術層面上,實戰中的這分秒差别會大大阻礙指揮所了解戰場一線情況、限制指揮員快速下達指令、進而影響甚至改變戰鬥的結局。
“還要在提升戰術層面上下功夫。”于是,趙衛偉繼續改進系統,不斷在邊疆和基地往返。這段日子對趙衛偉而言至關重要,他說:“看到一線官兵對高科技産品的渴望,堅定了我們做出實用、管用系統的決心。”最終,趙衛偉帶領他的團隊改正缺陷,實現了秒級回傳。
當趙衛偉将最終成果交到部隊官兵手中時,受到高度肯定。這套系統在部隊得到大規模使用。一位戰士說:這套系統就像微信、導航一樣,可以在移動設備上運行,非常小巧便捷,擺脫了人們對于軍用裝備龐大、笨重的刻闆印象。
“來自作戰部隊的認可,是對我們的最大肯定”
由于一心以邊防官兵的需求為導向搞科研,趙衛偉被邊防官兵譽為“打仗教授”。
加入軍校19年來,趙衛偉始終注重将科研與實戰結合,戰場需求在哪裡,他的研究方向就在哪裡。因為工作突出,他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産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學習成才先進個人。
如今,以滿足部隊需要為第一工作标準的趙衛偉科研團隊,由原來的三人研究小組,發展成為大規模、成體系的研究團隊。他們研制開發的戰術應用系統正在更新叠代,有望增加火力規劃、引導打擊等預判功能,推動部隊智能化作戰的發展。
“做科研必須腳踏實地,軍事科研更是來不得半點馬虎。”趙衛偉說:“來自作戰部隊的認可,是對我們的最大肯定。”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27日0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