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告訴我們默而知之?【共讀内容】17·05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語中告訴我們默而知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共讀内容】
17·05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導讀老師】
杜保瑞:台灣大學哲學系 教授
郭美華:上海師範大學哲學院 教授
白彤東: 復旦大學哲學院 教授
劉祥柏: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 研究員
【共讀筆記】 (來源:論語滙)
劉祥柏:
這一章争議比較多。
公山不擾,公山不狃,應該是同一個人,跟陽虎,都是季氏家臣。
季氏專權,孔子是反對的。季氏的家臣,又專了季氏的權,孔子也反對。
大概這裡面有個共同的地方,就是違制,或者說犯上作亂。
但是這個公山不擾他從一個弄權的家臣,站到了季氏相反的立場上,擺出一副想要平亂的姿态來,還要請孔子等等賢達來幫忙。
孔子此時想要去,他的學生上來質疑。
這個費城,不是美國的費城,是季氏的私城,季氏把它交給公山不狃去管理。
這位總經理公山不狃跟董事長季氏,曾經有過信任,後來産生了矛盾。
劉祥柏:
公山不狃,索性拿費城做根據地,征讨季氏,抓住了季氏季桓子。
孔子對眼前這一切應該是非常了解的。公山不擾跟陽虎應該都是一類人。但是孔子還是有心要去找這位總經理手下謀一份差事,想要重新恢複魯國作為周朝首邦的地位。
段蘭華:
本章孔子之舉與“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似乎是矛盾的哈,肯請教授解釋!
崔聖:
季桓子,季氏第六代。
劉祥柏:
魯國是樣闆國家,所謂“周禮盡在魯矣”。
孔子看到的都是禮崩樂壞,隻有魯國還有希望能夠恢複周禮,隻要有機會,有可能,就會争取這樣的機會。
王德岩:
魯還是父母之邦
崔聖:
也許夫子想争取最後一絲希望。
劉祥柏:
孔子跟自己的學生也是這樣的辯白的。公山不擾他要我過去,怎麼可能是去白吃飯的呢,我過去,還是要在東方複興周王朝的。
還有一點,這個公山不擾也不是普通的叛臣。後來孔子隳三都,打敗了公山不擾。公山不擾流亡異國他鄉。
公山不擾跑到齊國、吳國。有人想要找他回頭攻打魯國,公山不同意,認為那是違禮的。說“不以所惡廢鄉”,不能因為個人的怨恨,就禍害自己的祖國。
他能在費城的時候,就想召用孔子,說明這個人是有一定的治國理念的,不是完全想要依靠暴力控制國家。
可能這就是孔子覺得可以恢複魯國輝煌的一個機會,清除季氏弄權的局面。
他的學生跟普通大衆的想法一樣,隻是個叛臣,跟了他,名聲不就臭了大街了。
鄭靜:
現在樣闆國在哪?
劉祥柏:
當然,孔子最後實際上也沒有應召去公山不擾處。說明孔子在衡量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是要有所選擇的。
鄭靜:
下學,知禮。上學,知仁。
治國和制國大不一樣
當然,孔子最後實際上也沒有應召去公山不擾處。說明孔子在衡量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是要有所選擇的。
石立善:
孔子這個時候51歲,他還是想抓住機會,出來做事的。
鄭靜:
夫子什麼情況覺得出門才好?
劉祥柏:
本章争議就是大家看不懂孔子究竟有什麼動機要去應召。
推測動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隻能是“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
鄭靜:
出山
劉祥柏:
為什麼想要出山,什麼時候出山。這個不是我所擅長的方面,猜都猜不出來。
大家見仁見智吧。請各位老師繼續讨論。
王德岩:
公山曾止陽虎之逐仲良懷,認為他是君子,後來斥叔孫辄勸吳伐魯,算是個有原則的人。
袁梅:
無論如何,就算把公山解釋為尚有德行之人,也改變不了公山叛的事實,所以矛盾依然存在。
王德岩:
提供一個注疏者的猜測:弗擾之叛季氏,以張公室為名。召孔子,必以為三桓歸政,己亦歸邑,以此來召。當時陽虎作亂,三桓之子孫微,弗擾之叛,亦在陽虎逃亡之時。夫子望其各有悔過之機,而欲往,往而謀果行,一歸政,一歸邑,挽政逮大夫之失,綱紀已肅,盛治可次第而舉。
劉祥柏:
政治合法性,肯定是孔子衡量問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公山不擾反叛季氏,不管什麼目的,合法性都值得懷疑。所以,孔子最終還是沒有過去。
柳慧:
老師,孔子當時是什麼處境呢?
劉祥柏:
也許在孔子看來,分封的政權,是合法的。通過造反或暴力取得的政權,即使胸懷理想,也是與匪無異。
王德岩:
實際很多人如趙翼認為這個事是必無之事,陳天祥以為弗擾非即不狃,黃式三認為召孔子的實是季氏,有很多考證。此處确實不能定論。
名正的原則,在這個事上也适用。子路對此更執着。
@劉祥柏 東周也有歧解,請予以分析。
劉祥柏:
東周,可以看成是使動結構,使得周向東或在東。
王德岩:
究竟是在東方為一個興盛的周還是“不為衰微之東周”?
劉祥柏:
東周,如果要解釋成一個名詞,那就是隻能理解成魯國的,是把魯國看成是東邊的周。
東周,不能像現在,當成一個普通名詞來理解,當時還是個詞組。
是兩個詞。
張弛弘弢:
17.05 公山費叛章
這個故事的要素——
時間: 定公八年 或 定公十二年 。8年時夫子未仕 ,12時夫子為司寇。
地點: 費,今山東費縣。春秋時多事之地,如(顓頊)固而近于“費”,子路使子羔為“費”宰。費唈(音)特點:固 。後夫子墮之。
人物: 孔夫子、公山氏、子路。
起因: 公山治費時? 夫子墮都時? 搞不清。
經過: 時間不定,起因不清,經過難尋。關鍵一“召”字,如何召的?公山說了啥?不知道。
結果: 夫子當初是欲往的,最終沒去。
另——
電影版《孔子》一開始講的就是這事。
東周有兩說:
1、東指費,使之如周。同意劉師。
2、西周最好,可實在是回不去了,取其次,東周吧。剛遷都時還沒那麼亂。
王德岩:
“其”-乎?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反诘語氣?難道我僅僅是造就一個東周嗎?
張弛弘弢:
這個故事線索實在是不清楚。錢穆先生考證說,論語為後儒編纂,或有疏漏,不能因是記載在了論語中就皆信之。
@王德岩 武城弦歌,費城戰歌。東周,何其難矣![微笑]
劉祥柏:
這個地方說的東周,不是指的東遷洛陽那個周王朝。 東周,是東方的周邦。
王德岩:
子見南子,子欲見弗擾,弟子都比孔子立場更鮮明,聖人自己倒是無可無不可,不把人一下子看死了。但是正名以禮,不行權謀。
劉祥柏:
東方的周邦,也就是魯國。孔子是為了魯君,清除季氏。
張弛弘弢:
使之如周制(治) 夫子的理想(或去費的打算唄)
王德岩:
公山有野心但是敬君子而且知禮,也要清除季氏,在以公室的名義畔季氏時,可合作之處還是有的吧
馬震宇:
天下有自愈能力?[偷笑]
張弛弘弢:
欲把模糊的事情弄清楚,難。(比調查雷洋事件難) 若有公山當初召夫子的原始檔案筆錄九好了。[呲牙]
王德岩:
我們如不推想個123,那麼這個事的都就交給電影和小說的編劇了
崔聖:
費邑史應該有記載
王德岩:
估計不會有超過左傳的記載吧
劉祥柏:
孔子尊周制,各個封國,如魯國屬周邦,周王姬姓後人。 而季氏篡權顯然是孔子反對的,更不要說他們的家臣篡權了。都不合理制。能夠讓周禮恢複,孔子願意嘗試。但是也要用合理的方式。
禮制
張弛弘弢:
最關鍵的這個時間點啊,對不上。如果公山召夫子,當在夫子未仕時,定公8年。可本章記載的是“叛”,若公山已經叛了,當在定公12年。此時夫子已為司寇,當平定叛亂才是,焉能還有“欲”往之理?
崔聖:
随着人物及邦的失滅,小國“春秋”亦遺失。
王德岩:
當然未仕,否則何有“末之”的問題?
張弛弘弢:
@崔聖之 《費縣縣志》? 縣志材料從何來啊,怕也找不到啊。 不過現在各個縣的縣政府都有個叫 方志辦 的辦公室。可以問問。[微笑]
還有一線希望,天津師範大學的傅老師在給 孔子年譜 做註解。就在群裡了,傅老師,出來說說。[調皮]
崔聖:
春秋之時,有萬國春秋。除了幾個大國春秋、乘、檮杌,保存下來的不多。
張弛弘弢:
上: 鐵肩擔道義
下: 妙言傳聖章
橫: 崔師東遊
@段蘭華 段師 這是夫子周遊列國的觀點吧 夫子生在魯國 長在魯國 …… 魯國亂了 不容他 出走了 也是“不入”啊 基本的思想是一緻的吧
石立善:
@張弛弘弢 史記說在定公九年,比較合理
(本文來源【論語滙】,轉載或引用請聯系微信服務号: xhxwhx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