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語中告訴我們默而知之

論語中告訴我們默而知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9 05:19:08

論語中告訴我們默而知之?【共讀内容】17·05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語中告訴我們默而知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論語中告訴我們默而知之(共讀論語1705公山弗擾以費畔)1

論語中告訴我們默而知之

【共讀内容】

17·05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導讀老師】

杜保瑞:台灣大學哲學系 教授

郭美華:上海師範大學哲學院 教授

白彤東: 復旦大學哲學院 教授

劉祥柏: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 研究員

【共讀筆記】 (來源:論語滙)

劉祥柏:

這一章争議比較多。

公山不擾,公山不狃,應該是同一個人,跟陽虎,都是季氏家臣。

季氏專權,孔子是反對的。季氏的家臣,又專了季氏的權,孔子也反對。

大概這裡面有個共同的地方,就是違制,或者說犯上作亂。

但是這個公山不擾他從一個弄權的家臣,站到了季氏相反的立場上,擺出一副想要平亂的姿态來,還要請孔子等等賢達來幫忙。

孔子此時想要去,他的學生上來質疑。

這個費城,不是美國的費城,是季氏的私城,季氏把它交給公山不狃去管理。

這位總經理公山不狃跟董事長季氏,曾經有過信任,後來産生了矛盾。

劉祥柏:

公山不狃,索性拿費城做根據地,征讨季氏,抓住了季氏季桓子。

孔子對眼前這一切應該是非常了解的。公山不擾跟陽虎應該都是一類人。但是孔子還是有心要去找這位總經理手下謀一份差事,想要重新恢複魯國作為周朝首邦的地位。

段蘭華:

本章孔子之舉與“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似乎是矛盾的哈,肯請教授解釋!

崔聖:

季桓子,季氏第六代。

劉祥柏:

魯國是樣闆國家,所謂“周禮盡在魯矣”。

孔子看到的都是禮崩樂壞,隻有魯國還有希望能夠恢複周禮,隻要有機會,有可能,就會争取這樣的機會。

王德岩:

魯還是父母之邦

崔聖:

也許夫子想争取最後一絲希望。

劉祥柏:

孔子跟自己的學生也是這樣的辯白的。公山不擾他要我過去,怎麼可能是去白吃飯的呢,我過去,還是要在東方複興周王朝的。

還有一點,這個公山不擾也不是普通的叛臣。後來孔子隳三都,打敗了公山不擾。公山不擾流亡異國他鄉。

公山不擾跑到齊國、吳國。有人想要找他回頭攻打魯國,公山不同意,認為那是違禮的。說“不以所惡廢鄉”,不能因為個人的怨恨,就禍害自己的祖國。

他能在費城的時候,就想召用孔子,說明這個人是有一定的治國理念的,不是完全想要依靠暴力控制國家。

可能這就是孔子覺得可以恢複魯國輝煌的一個機會,清除季氏弄權的局面。

他的學生跟普通大衆的想法一樣,隻是個叛臣,跟了他,名聲不就臭了大街了。

鄭靜:

現在樣闆國在哪?

劉祥柏:

當然,孔子最後實際上也沒有應召去公山不擾處。說明孔子在衡量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是要有所選擇的。

鄭靜:

下學,知禮。上學,知仁。

治國和制國大不一樣

當然,孔子最後實際上也沒有應召去公山不擾處。說明孔子在衡量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是要有所選擇的。

石立善:

孔子這個時候51歲,他還是想抓住機會,出來做事的。

鄭靜:

夫子什麼情況覺得出門才好?

劉祥柏:

本章争議就是大家看不懂孔子究竟有什麼動機要去應召。

推測動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隻能是“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

鄭靜:

出山

劉祥柏:

為什麼想要出山,什麼時候出山。這個不是我所擅長的方面,猜都猜不出來。

大家見仁見智吧。請各位老師繼續讨論。

王德岩:

公山曾止陽虎之逐仲良懷,認為他是君子,後來斥叔孫辄勸吳伐魯,算是個有原則的人。

袁梅:

無論如何,就算把公山解釋為尚有德行之人,也改變不了公山叛的事實,所以矛盾依然存在。

王德岩:

提供一個注疏者的猜測:弗擾之叛季氏,以張公室為名。召孔子,必以為三桓歸政,己亦歸邑,以此來召。當時陽虎作亂,三桓之子孫微,弗擾之叛,亦在陽虎逃亡之時。夫子望其各有悔過之機,而欲往,往而謀果行,一歸政,一歸邑,挽政逮大夫之失,綱紀已肅,盛治可次第而舉。

劉祥柏:

政治合法性,肯定是孔子衡量問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公山不擾反叛季氏,不管什麼目的,合法性都值得懷疑。所以,孔子最終還是沒有過去。

柳慧:

老師,孔子當時是什麼處境呢?

劉祥柏:

也許在孔子看來,分封的政權,是合法的。通過造反或暴力取得的政權,即使胸懷理想,也是與匪無異。

王德岩:

實際很多人如趙翼認為這個事是必無之事,陳天祥以為弗擾非即不狃,黃式三認為召孔子的實是季氏,有很多考證。此處确實不能定論。

名正的原則,在這個事上也适用。子路對此更執着。

@劉祥柏  東周也有歧解,請予以分析。

劉祥柏:

東周,可以看成是使動結構,使得周向東或在東。

王德岩:

究竟是在東方為一個興盛的周還是“不為衰微之東周”?

劉祥柏:

東周,如果要解釋成一個名詞,那就是隻能理解成魯國的,是把魯國看成是東邊的周。

東周,不能像現在,當成一個普通名詞來理解,當時還是個詞組。

是兩個詞。

張弛弘弢:

17.05 公山費叛章

這個故事的要素——

時間: 定公八年 或 定公十二年 。8年時夫子未仕 ,12時夫子為司寇。

地點: 費,今山東費縣。春秋時多事之地,如(顓頊)固而近于“費”,子路使子羔為“費”宰。費唈(音)特點:固 。後夫子墮之。

人物: 孔夫子、公山氏、子路。

起因: 公山治費時? 夫子墮都時? 搞不清。

經過: 時間不定,起因不清,經過難尋。關鍵一“召”字,如何召的?公山說了啥?不知道。

結果: 夫子當初是欲往的,最終沒去。

另——

電影版《孔子》一開始講的就是這事。

東周有兩說:

1、東指費,使之如周。同意劉師。

2、西周最好,可實在是回不去了,取其次,東周吧。剛遷都時還沒那麼亂。

王德岩:

“其”-乎?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反诘語氣?難道我僅僅是造就一個東周嗎?

張弛弘弢:

這個故事線索實在是不清楚。錢穆先生考證說,論語為後儒編纂,或有疏漏,不能因是記載在了論語中就皆信之。

@王德岩 武城弦歌,費城戰歌。東周,何其難矣![微笑]

劉祥柏:

這個地方說的東周,不是指的東遷洛陽那個周王朝。 東周,是東方的周邦。

王德岩:

子見南子,子欲見弗擾,弟子都比孔子立場更鮮明,聖人自己倒是無可無不可,不把人一下子看死了。但是正名以禮,不行權謀。

劉祥柏:

東方的周邦,也就是魯國。孔子是為了魯君,清除季氏。

張弛弘弢:

使之如周制(治) 夫子的理想(或去費的打算唄)

王德岩:

公山有野心但是敬君子而且知禮,也要清除季氏,在以公室的名義畔季氏時,可合作之處還是有的吧

馬震宇:

天下有自愈能力?[偷笑]

張弛弘弢:

欲把模糊的事情弄清楚,難。(比調查雷洋事件難) 若有公山當初召夫子的原始檔案筆錄九好了。[呲牙]

王德岩:

我們如不推想個123,那麼這個事的都就交給電影和小說的編劇了

崔聖:

費邑史應該有記載

王德岩:

估計不會有超過左傳的記載吧

劉祥柏:

孔子尊周制,各個封國,如魯國屬周邦,周王姬姓後人。 而季氏篡權顯然是孔子反對的,更不要說他們的家臣篡權了。都不合理制。能夠讓周禮恢複,孔子願意嘗試。但是也要用合理的方式。

禮制

張弛弘弢:

最關鍵的這個時間點啊,對不上。如果公山召夫子,當在夫子未仕時,定公8年。可本章記載的是“叛”,若公山已經叛了,當在定公12年。此時夫子已為司寇,當平定叛亂才是,焉能還有“欲”往之理?

崔聖:

随着人物及邦的失滅,小國“春秋”亦遺失。

王德岩:

當然未仕,否則何有“末之”的問題?

張弛弘弢:

@崔聖之 《費縣縣志》? 縣志材料從何來啊,怕也找不到啊。 不過現在各個縣的縣政府都有個叫 方志辦 的辦公室。可以問問。[微笑]

還有一線希望,天津師範大學的傅老師在給 孔子年譜 做註解。就在群裡了,傅老師,出來說說。[調皮]

崔聖:

春秋之時,有萬國春秋。除了幾個大國春秋、乘、檮杌,保存下來的不多。

張弛弘弢:

上: 鐵肩擔道義

下: 妙言傳聖章

橫: 崔師東遊

@段蘭華  段師 這是夫子周遊列國的觀點吧 夫子生在魯國 長在魯國 …… 魯國亂了 不容他 出走了 也是“不入”啊 基本的思想是一緻的吧

石立善:

@張弛弘弢   史記說在定公九年,比較合理

(本文來源【論語滙】,轉載或引用請聯系微信服務号: xhxwhx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