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看西遊第1452期)
文/牽着蝸牛散步
上學時代,《西遊記》讀後感的标準答案往往是醬紫的:唐僧同志爬山涉水十萬八千裡,經曆九九八十一難,終于把經書取回大唐,傳播了佛學,表現出了堅忍不拔的毅力。
如果讓吳承恩背着棺材闆來答題,肯定會吃大糞叉。原因很簡單,這讀後感是《大唐西域記》的,而不是《西遊記》的。
在曆史上,玄奘法師的确取回了很多經書,翻譯了很多佛經,但《西遊記》中的唐僧不僅沒把經書完整地帶回大唐,甚至連看都沒來得及看,就被八大金剛帶回西天封官去了。
所以,《西遊記》的核心根本不是取經,如來的主要意圖也不是傳經!在取經過程中,發生了很多讓人搞不懂、看不穿的事。
首先,是取經數量的大幅度縮水。
在原著第八回,如來同志是這樣對衆弟子說的——
這麼一本重要的經,卻将後面最關鍵的内容留在了曬經石上,這僅僅是悟空說的“蓋天地不全”就能解釋的?
為何其它經沒被損壞,偏偏這本經損壞了?蘊含了什麼深意?
更奇怪的是,唐僧把經書送回大唐,李世民搭了台子,正準備請唐僧講經,突聽到半空中八大金剛喊:“誦經的,放下經卷,跟我回西去也。”
這底下行者三人,連白馬平地而起,長老亦将經卷丢下,也從台上起于九霄,相随騰空而去。
唐僧這個“丢”字,非常傳神,再次說明,如來的售後服務特别差,僅僅讓自己二徒弟當了一回快遞員,并沒有讓他在唐朝講解經書、宣揚佛法。
李世民為何讓唐僧取經?目的是召開水陸大會,安撫被他剿殺的遊魂,保證江山永固,但是,經未取全,唐僧亦沒認真講解,他這個水陸大會的效果,真不好說。
難怪後人續寫了《西遊記》:由于真經難懂,李世民的後代不得不重找取經人,前往西天求取真解。
四
《西遊記》中的這個情節,并非無中生有。在玄奘取經過程中,也曾有經書掉在河裡的波折。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唐僧團隊所取的5048卷經書,并非像影視作品中展現的一樣,兩條白床單就包完了,而有一個龐大的體積,差不多要一卡車才能裝完。
那個時代,古印度的佛經并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刻在貝多樹的樹葉上,所以也叫做貝葉經——将貝葉裁剪成大小一樣的長方形,經處理後可在上面刻字,然後摞成一摞,上下各放一塊同樣大小的木闆,中間穿孔捆紮起來,稱為一夾。
廣東西樵山寶峰寺有一部貝葉經,它長約40公分,寬10公分,厚10公分,比現在的圖書要厚得多。因此有人推斷,玄奘帶回來的那520夾經書,體積大約有2.08立方米,以長80公分、寬和高都是50公分的木箱來裝,大概要裝11箱——約50夾為一箱。
好在玄奘法師在古印度已經是名人了,戒日王不僅替他打通了回國的一切通道,還派專人護送他回國,并送了一頭大象讓他乘坐(相當于現在的專車)。
但送經團隊在度信度河(今印度河)時還是出事了:當船行至河中央的時候,突然風波大起,白浪滔天,船猛烈搖蕩,最終将50夾經書和護經的人抛到了河裡,幸虧騎着大象的玄奘法師沒事。
原來平靜的河水為何突然起波浪?玄奘過河後,迎接他的迦畢試王問他,你究竟帶了什麼東西,導緻河神發怒?
玄奘法師說除了經書、佛像外還帶了奇花異果的種子。迦畢試王一拍大腿:但凡有人試圖把印度奇花異果帶出國,到印度河就要翻船。
後來,迦畢試王派人去烏長那國補抄了遺失的經書,但這些種子卻永遠留在了印度河裡。
這也說明,即使在佛教發源地的古印度,也是有所給,有所不給。
唐僧真的是忘了替老烏龜問壽命嗎?前往“蝸牛看西遊”公号,可看到相關文章《唐僧為何不替通天河老烏龜問壽命?不是忘了而是另有忌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