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怎樣判斷造字方法

怎樣判斷造字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01:32:54

中文是科學的文字簡述之三

中文所垂示的是憲象。所以中文是範式文字。所謂範式文字即是具有典範式樣示範的文字。要成為典範式樣,那麼什麼是典範式樣背後一定需要有規則方法邏輯來引導認識。中文是通過典範式樣背後的構成規則方法邏輯來引導認識意義的。

比如:《說文解字·叙》:“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說文解字》:“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說文解字注》上說:“上,高也,此古文丄。古文上作二,故帝下㫄下示下皆雲從古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二,篆作丄。”《說文解字注》又說:“指事也。凡指事之文絕少,故顯白言之。不于一下言之者,一之為指事不待言也。象形者實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是也。天地為形,天在上,地在下。地在上,天在下。則皆為事。”

《說文解字》:“下,底也。指事。下,篆文丅。”。《說文解字注》:“有物在一之下也。”。

這是一個認識方法的指導。先建立一個參照體。以“一”為基準,在“一”之上添加為上,在“一”之下添加為下。基準“一”長,添加“一”短,以示區别。

短“一”在高于長“一”處是“上”之範式。

怎樣判斷造字方法(你知道造字指事法背後的邏輯嗎)1

短“一”在低于長“一”處是“下”之範式。

怎樣判斷造字方法(你知道造字指事法背後的邏輯嗎)2

“視而可識,察而見意”隻要理解其中原理,那麼一目了然。這就是“指事”之法。之所以說這是“法”。就必須明白其中的設定。得知道其中短“一”與長“一”各在表示什麼。不知道就“視而不可識,察而不見意”了。

短“一”在高于長“一”處是“上”之範式。短“一”在低于長“一”處是“下”之範式。但是短“一”在高于長“一”處與數字“二”的範式同形。“丅”的範式又與“丁”的範式同形。而上、下是相對應的。在範式過于近似時得避同形而加重表達邏輯。

所以“上、下”加筆畫而成為現在的“上、下”。文有别而義顯現。這就變成:

《說文解字》:“蔔,灼剝龜也。象灸龜之形。一曰象龜兆之從(縱)橫也”。灼灸龜甲取兆縱橫之文為蔔之範式。

怎樣判斷造字方法(你知道造字指事法背後的邏輯嗎)3

推測預想中的事物是蔔的本義。所有的預想都是蔔的選項。所以“蔔”與“一”一樣可以表達所有的一切。或一切中的某部分。

“所有的一切”高于“一”是“上”之範式。

“所有的一切”低于“一”是“下”之範式。

字形的改變而并不改變其範式所導向的内容。所以中文的文字可以由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而不影響其乃在的表達。

最關鍵的是“指事”法導出了看事物的方法。先确定一個已知實物。以确定的已知實物作為參照就能指向要轉述的事物。用參照物相與比述是轉述事物的一個重要方法。“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為了獲得一個能夠使大家都能确認的參照體系。

所以要做到“視而可識,察而見意”的一定是具有必然導向性的典範式樣。而指事的範式,就是依托一個參照。然後與之對應。那麼這就成就了一個有憑據的判斷。這個判斷不需要定義。而是來自讀者自己的認識。

這是一個與世界上任何文字都不同的方法。世界上幾乎其他所有的文字都是通過權力的認定或約定俗成而造就的。而中文是依“鳥獸蹏迒之迹”所造就的。隻要你認識“鳥獸蹏迒之迹”你就知道怎麼去追尋意義。這個意義是活的、是可以變化的。所以中文是一字多義的。而這個意義有時甚至是相反的。這裡隻是提一下。在後面的篇幅中,會專門講述這個問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