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子規在詩句中的象征意義

子規在詩句中的象征意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00:44:57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詩仙李白在《蜀道難》裡借“子規”這個典故,抒發了自己獨自探險蜀道的羁旅之感,以及在空無一人的蜀道上盤山而上時油然而生的一股凄涼孤愁。

說到這,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子規”這個典故,常常給人一種凄涼之感、悲傷之情呢?為何古人一提起它,便頓生悲戚呢?本文就來探讨一下“子規”這個典故的來源、在古詩中的常見運用以及它的新意發展。

子規在詩句中的象征意義(子規)1

“子規”這個典故的來源是什麼呢?

原來,“子規”就是杜鵑,又叫作“杜宇”。在古代神話中就有“杜宇”這一故事來源。

相傳,蜀王杜宇是古蜀國開國皇帝,也就是望帝。古蜀國,就像是詩仙李白在《蜀道難》中描繪的那樣:“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那麼,魚凫王杜宇是如何建立古蜀國的呢?

唐·李善注引《蜀記》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說雲宇化為子規。子規,鳥名也。蜀人聞子規鳴,皆曰望帝也。」——《昭明文選》卷四〈賦乙·京都中·左思蜀都賦〉

沒錯,又是相傳:公元前1057年,杜宇參與武王伐纣的戰争,他率領伐纣聯軍中最具有戰鬥力的軍隊之一——古蜀軍隊,與其他軍隊一起,推翻了暴君殷纣王的殘暴統治。後來杜宇開始稱帝于古蜀國,号曰“望帝”。杜宇稱帝期間,制定一系列發展生産的政策,發揮勤勞刻苦的精神,帶領蜀地人民走出了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杜宇因此很受老百姓的敬重。

子規在詩句中的象征意義(子規)2

但在杜宇晚年時,蜀地經常發洪水,蜀國蒼生生活不得安甯,甚至淪落到沒地方住的境地。而望帝已經老了,不能平息洪水之災,便安排相位鼈靈出征治水。鼈靈果然不負期望,勘察地形、測水勢、疏通排水,水患逐漸治好,蜀地人民有了安居之所。杜宇為鼈靈的治水之功而感動,讓位于鼈靈,号曰開明。

讓位之後,杜宇選擇隐居西山山林。昔日治理國家的望帝一時間成為了閑居的老人,心中的郁悶惆怅難以平息,不久之後便含郁而終,傳說杜宇死後魂魄不忍離開蜀地人民,便化作為鳥,晝夜啼鳴,聲音凄切,聽起來好似“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蜀地人民聽聞便說:“我望帝之魂也”。蜀地百姓為了紀念杜宇,表達對望帝的哀思與懷念,便把這種鳥叫做“杜鵑鳥”。

杜鵑鳥的别稱有很多,比如“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鳥、蜀魄、蜀魂、蜀鵑”等等,均是源自這個神話故事。這便是“子規”典故的來源。

古詩中常常用“望帝啼鵑”比喻冤魂的悲鳴,用“杜鵑啼血、子規啼血”表達哀怨之情、愁思之意

漸漸地,古詩裡的“杜鵑”、“子規”就發展成了凄涼悲傷、哀怨動人的象征

子規在詩句中的象征意義(子規)3

比如,古詩中常常用“子規”、“杜鵑”來表達:

  • 悲苦哀怨之情: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唐·李商隐《錦瑟》

  • 凄涼的别離之情:

“杜鵑聲似哭,湘竹斑如血。” ——唐·白居易《江上送客》

  • 愁情:思鄉之情、歸家之念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唐·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 對國家的赤膽忠心和誓死不屈的愛國精神

“從今别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宋·文天祥《金陵驿》

再後來,“子規啼血”這一典故被賦予了新意:

子規在詩句中的象征意義(子規)4

杜鵑鳥每逢春季便會啼叫,像是在呼喚人們“快快布谷”、“快快布谷”,以至于啼叫得口中出血,落地化作火紅的杜鵑花。将“子規啼血”賦予了新意,認為子規半夜任在啼叫,是在呼喚春風,東風一來,春天便來了,它堅信在它的啼喚下,春風一定會來,表達了杜鵑鳥對信念的堅定不移以及它的努力執着。比如在宋代詩人王令的詩《送春》中: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王令《送春》

便借用了“子規啼血”的典故,但沒有一味地表達傷感悲歎之情,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賦予杜鵑鳥堅定的信念以及堅強的意志。從而間接傳達詩人王令惜春惜時但是樂觀進取的人生态度。

再後來,人們常常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這一詩句,表達對美好事物孜孜不倦、堅定不移的執着追求精神。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态度與信仰。

這便是“子規”這一典故的來源、在古詩中的常見運用以及它的新意發展。

END.

我是百變小櫻,熱愛寫作。更多精彩内容,歡迎關注我的賬号:百變小櫻愛寫作。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