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裡秦川塵土風揚,三千萬懶漢齊吼秦腔。調一碗燃面喜氣洋洋,沒有辣子嘟嘟囔囔。這是當年陝西的一個描述,其實陝西特色風俗非常豐富,關中十大怪也隻是其中一部分,我今天把這些有趣的特色風俗分享給大家,我們一起來欣賞陝西特色習俗文化。
安塞腰鼓
國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我們先來看看陝西有哪些特色飲食習俗。
陝西花馍
花馍,又名“面花”,在陝西山西很多地方都很流行,尤以陝西關中花馍最為出名,陝西花馍目前已被評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春節期間蒸棗花馍,元寶馍等等;正月十五做面盞,送給小孩的則為面狗,面羊等;清明節做面燕,寓意春回大地;七巧節做巧花,如面桃,面魚,面石榴等等;給老人祝壽就用面做成壽桃花樣,寓意長壽安康。
陝西花馍
面條像褲帶,我們關中當人稱之為(biangbiang音)面,這個字打不出來,如下圖所示。因為制作過程中,在案闆上摔打會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正宗的這種面條一般寬2,3寸,長一米左右,厚度因人而異,喜歡吃筋道的人,面條厚度一般會超過硬币的厚度,大火煮爛再調味。喜歡糯軟的人會把面條擀得很薄,特色就是是薄,筋,光。看起來就像褲帶一樣,對外地人來說有些吓人。
陝西特色面食
面條像褲帶
烙馍像鍋蓋,我們本地人叫這種美食為鍋盔。以乾縣鍋盔,武功鍋盔最為出名。這種美食的特點是“香,幹,酥,白”,幹硬耐嚼,内酥外脆,香醇味美。相傳是周武王伐纣時,士兵在途中為了急行軍,倉促之間用頭盔裝了一團面放在火上燒熟,後來大家一吃味道很不錯,就改用大鍋制作。由此看來鍋盔應是壓縮餅幹的鼻祖,既耐吃又方便攜帶。據說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也得益于鍋盔,用這種食品作為士兵的幹糧,因為便于攜帶和長期存放,極大地提高了軍事效率。
鍋盔像鍋蓋
油波辣子一道菜,秦椒很出名,不但辣味十足,而且非常香。再經過煎油一潑,色香味全部展現。這就叫“看着紅,聞着香,吃着辣”。油潑辣子在幾十年前那可是奢侈品,即使是現在,陝西人的飯桌上油潑辣子都必不可少。俗語這麼說:油潑辣子一道菜,醮馍拌菜調幹面,嘴巴一抹嫽得太。現代陝西人在辣子面中再加入芝麻,核桃仁等等,用合适溫度的熱油一澆,香味四溢。油溫掌握很有要求,溫度高了容易把辣子面燙焦,油溫低了則又容易出現生油味。
油潑辣子一道菜
泡馍大碗賣,西安美食除了各種面食,還有聞名全國的三秦套餐“涼皮肉夾馍”外,就屬牛羊肉泡馍出名了。陝西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必須是大塊的牛羊肉,馍是死面馍,碗是直徑近一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作老碗。一老碗冒着熱氣和香氣的牛羊肉泡馍吃下去,一般的壯漢也能吃個肚兒圓。大碗吃飯是陝西人豪爽性格的一個側面體現,您吃過陝西的牛羊肉泡馍嗎?
泡馍大碗賣
老百姓日常生活也就是衣食住行,說完飲食,咱們再來看看陝西人的穿衣習俗和“住”,“行”習俗。
帕帕頭上蓋,這個習慣現在50歲以上的人都有記憶,一般都是農村老太太愛在頭上頂一方手帕,既能防灰防雨防曬,還能用來擦汗或者包東西,可謂一舉多得。現在這種習俗幾乎看不到了,人們更流行戴時髦的遮陽帽。
帕帕頭上戴
房子半邊蓋,這也是關中人幾十年前很多住房的樣子。一般的房子房頂都是“人”字形,這種房子僅是”人“字的一半,我們當地人稱這種房子為”廈子“。關中地區幹旱少雨,木料缺乏,蓋這樣的房子省料省工,有俗語為證:鄉間房子半邊蓋,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風擋雨又耐寒,冬暖夏涼時運來。随着陝西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房子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
房子半邊蓋
碗盆難分開,因為早年間關中地區以田間勞動為主,勞動強度大,半天下來又累又餓。一般吃飯都用青瓷大碗,一碗能盛6-8兩,基本上一碗飯就能吃飽,省得再去盛第二碗。因為碗大如盆,于是就有了這個說法。
陝西大老碗
不坐蹲起來,用陝西方言準确地說是 “圪蹴”起來。即使旁邊有凳子,陝西人特别是60年代以前的老人都習慣蹲着吃飯,蹲着“谝閑傳”,蹲着曬太陽,蹲着抽煙。也許我太胖,總覺得蹲的時間太長腿會麻。但是看着這些老人蹲完起身就走,他們的腿腳貌似沒有任何酸麻的樣子,真是奇怪。據說老外都不會中國蹲,估計他們腿腳上沒這功夫,哈哈。
不坐蹲起來
姑娘不對外,陝西自古帝王州,關中自古土地肥沃,曆史上長時間是國家的糧倉,相較外地而言,吃喝不愁,當地的姑娘一般都不願遠嫁到外地,因此才有了這個習俗。也正因為這不缺吃喝,陝西男人都比較懶,我文首提到的"三千萬懶漢齊吼秦腔”的笑談就是來源于此。同時陝西姑娘不遠嫁也方便照顧年老的父母,而且與陝西人比較戀家這個習性分不開。
姑娘不對外
睡覺枕石塊,陝西上了年紀的人,特别喜歡用磚頭或者石頭做枕頭。特别是夏天,石枕散熱快,很容易讓頭部降溫。石枕有清熱降火的作用,有助于人在夏季迅速進入夢鄉。這可能也與陝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開,相對而言木枕和石枕更受陝西老年人的喜愛。
石枕
說完陝西十大怪,咱們再來看看别的陝西特色習俗。先說關中剪紙,這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在2000年前的西漢墓葬中,考古人員就發現有金箔剪成的老虎,大象,鳥紋,雲紋等圖案。在寶雞就有周成王剪玉圭的民間傳說,可見關中剪紙藝術源遠流長。關中剪紙以意構象,以象寓意。花鳥魚蟲,飛禽走獸,英雄人物,典故傳說均可以剪紙表達。
關中剪紙
關中剪紙欣賞
華陰老腔,被譽為黃土高坡上的“最早搖滾”。始于明末清初,為陝西華陰市雙泉村張氏家族戲。其唱腔高亢豪邁,剛直磅礴,很有關西大漢唱大江東去的氣勢。2006年,華陰老腔已經入選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6年譚維維與張氏兄弟演唱的《華陰老腔一聲喊》,通過央視春晚讓全國人民再次感受到了華陰老腔的魅力。
華陰老腔表演
安塞腰鼓,屬于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的傳統舞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我們聽評書都知道一句話:“擂鼓助威,鳴金收兵”,安塞腰鼓早期源于以鼓助威,以鼓報警,以鼓告急,後來演變為以鼓為樂。安塞腰鼓是黃河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分為文鼓和武鼓兩種。文鼓重扭輕打,以扭為主,武鼓剛好相反,重打輕扭,以打鼓為主。
安塞腰鼓
社火,在陝西主要形式為高跷,旱船,高台,秦腔臉譜,秧歌等等。據史料記載:“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一般都以熱鬧歡騰為主題,多用來慶祝春節和元宵節。秦腔臉譜社火一般以秦腔戲曲題材或者民間傳說題材為主,遊演時隊伍龐大,氣勢恢宏。目前陝西多地的社火已被國家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近年來社火的内容也加入了很多現代氣息。
陝西民間社火
陝西民間社火
戶縣農民畫,演變于關中剪紙,刺繡,年畫,壁畫等民間藝術的基礎上。戶縣農民畫具有地域特色鮮明,畫面簡潔飽滿的特點,非常具有關中農民的生活氣息。1988年,戶縣被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戶縣農民畫多次榮登我國郵票畫面,1500多件作品被國家級刊物發表,并多次應邀到海外展出。
戶縣農民畫
戶縣農民畫
秦腔,是我國漢族最古老的戲曲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秦腔起于西周,在秦朝時開始成熟,在清代達到鼎盛時期。發源于今寶雞,鳳翔一帶,分為歡音和苦音兩種,以苦音為主。苦音腔是秦腔的最大特點,慷慨激昂,深沉哀婉,悲壯高昂,也正因為這個特點秦腔唱起來更像在吼,所以有“吼秦腔”一說。秦腔臉譜繪制風格細膩獨特,古典完整,與京劇臉譜,川劇臉譜并稱我國三大臉譜系統。
秦腔《母子恨》
秦腔《三娘教子》
除了以上這些特色民俗,陝西民俗文化還有陝北民歌,眉戶,鳳翔木版年畫,鳳翔彩繪泥塑,宜君農民畫,合陽提線木偶戲,陝北說書,陝北秧歌,陝西特色方言等等。陝西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源于民間生活,充滿濃濃的泥土氣息。我是惠子,弘揚傳播陝西文化,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留意關注,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