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翃簡介
韓翃,字君平,南陽(今河南沁陽縣附近)人。天寶十三年(754)進士。先為淄青節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後又在汴宋節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職。最後内遷為駕部郎中、中書舍人。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寫了大量的送行贈别詩歌,也有個别富有現實主義的詩作,語言精工,意味深長。有《韓君平集》。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韓翃詩鑒賞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诰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禦批,德宗批複說:“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于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隻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内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裡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着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緻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缤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禦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着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裡傳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袅袅娜娜地萦繞在宦官家,到處彌漫着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态。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說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缭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裡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送王少府歸杭州
韓翃
歸舟一路轉青蘋,更欲随潮向富春。
吳郡陸機稱地主,錢塘蘇小是鄉親。
葛花滿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贈人。
早晚重過漁浦宿,遙憐佳句箧中新。
韓翃詩鑒賞
韓翃的詩多應酬之作,喜用華麗的辭藻泛寫歸途中景物,預祝平安,這首《送王少府歸杭州》,可說是同類題材中的例外。此詩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詩中基本不作景物描寫,并在二、七兩句自然流露出歸欤之志,這就使詩有了較深的意義,迥異于一般的贈别之作;二是詩的語調歡快而一往情深,沒有一般贈答詩那種泛泛應酬的言辭和語氣。
“歸舟一路轉青蘋,更欲随潮向富春”。此詩一反常規,幾乎全從王歸杭着筆。僅用第一句将歸途揭過。“歸舟一路”四字,寫盡一路情事,筆墨省淨之極。青蘋即浮萍,為水中植物,行船時必然經過它們,這三字即寫旅途漫長,二來浮萍常用來比喻人的行蹤無定。曹丕《秋胡行》:“泛泛渌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風靡傾”,杜甫《又呈窦使君》:“相看萬裡路,同是一浮萍。”這裡兼含二義。“轉”字為此句的“詩眼”,即指沿水路曲曲折折迤逦而行,同時又引起下句,金聖歎評雲:“乃轉青蘋,則是已到杭州,而舟行還不停也。何故舟還不停,則為“更欲随潮向富春”也,何故欲向富春,則以欲從嚴先生者遊也。”
嚴子陵名光,少有高名,與漢光武帝劉秀一同遊學。秀即帝位後,屢征不起,耕于富春山,年八十餘卒。
後人名其釣處為嚴陵濑。第二句即“轉”入到杭州以後的情事。說王到杭州後,不應停舟,而應随着潮水去富春江,其目的當然是去尋找嚴子陵的遺迹。詩人特意提到嚴光這位平揖王侯,糞土功名的高人,顯示出自己内心的向往和對友人的期望。
颔聯運用杭州一帶的史實,極寫其人傑地靈,文采風流。“吳郡陸機稱地主,錢塘蘇小是鄉親”。西晉著名文人陸機為吳郡(今蘇州吳縣一帶)人,文采傾動一時。“錢塘”即杭州,“蘇小小,錢塘名倡也,蓋南齊時人。西陵在錢塘江之西,歌雲‘西陵松柏下’是也。”(《樂府詩集》引《樂府廣題》)寫陸機和蘇小小這兩位著名的才子佳人,無非是借以顯示此地才子佳人倍出,正是我輩才子的千古知己,故後解作為準備。
“葛花滿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贈人。早晚重過漁浦宿,遙憐佳句箧中新”。這四句大意是:君(指王)應留住杭州,千萬不要北來,你如果有了佳句(新詩)供我欣賞,就請準備好葛花、栀子,我有機會便來杭和你相聚。“葛花”可用來解酒毒,一向為好飲的文人所喜愛,常常見諸題詠,如孟郊《過分水嶺》詩:“客衣飄飄秋,葛花零落風。”梅堯臣《會勝院沃洲亭》詩:葛花葛蔓無斷時,女蘿莫剪連古枝。”
這裡讓王預備好解酒的葛花,是說自己酒興正濃,願意一醉方休。“栀子”一名同心花,常用來贈人,有吉祥之意。“葛花”兩句體現了文人才士超塵絕俗、詩酒自适的高雅情趣。
盛唐剛健雄渾的詩風,到大曆時已轉化為“清空”的風格,韓翃這首七律,所長所短均在清空二字。全詩無一點塵俗氣,詩中人物,嚴子陵、陸機、蘇小均非世俗之人,君平與王少府,也非“庸碌”之輩。從景物看青蘋、葛花、栀子、漁浦亦清新雅潔。所有這些,有機地組合在詩中,确有“清空”之風。然而,此詩雖有塵外之想,内容終嫌貧弱,中間二聯對仗較為單薄,給人以空疏之感,這又是“空”的弊病。
章台柳
韓翃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韓翃詩鑒賞
這首著名的歌辭,來源于一個小說故事。許堯佐的傳奇《柳氏傳》和孟棨《本事詩·情感第一》均有記載。今節錄孟棨文,以供讀者了解背景:“韓翃少負才名,天寶末,舉進士。..鄰有李将妓柳氏。李每至,必邀韓同飲。韓以李豁落大丈夫,故常不逆,既久愈狎。柳每以暇日隙壁窺韓所居,即蕭然葭艾,聞客至,必名人,因乘間語李曰:‘韓秀才窮甚矣,然所與遊必聞名人,是必不久貧賤,宜假借之。’李深颔之。間一日,具馔邀韓。酒酣,謂韓曰:‘秀才當今名士,柳氏當今名色,以名色配名士,不亦可乎?’..俄就柳居。來歲成名。後數年,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奏為從事。以世方擾,不敢以柳自随,置之都下,期至而迓之。連三歲,不果迓,因以良金靈練囊中寄之,題詩曰:‘章台柳,章台柳,..。’”
從本事知道,韓翃寫這首詩,是在亂世中多次迎迓昔日情人而不至的情況下,為試探對方情意而作的。
此詩主要的藝術特點是雙關和比喻,但不是簡單的,個别字句上的雙關和比喻。它一開始即用“章台柳”雙關柳氏之姓及居處所在(長安),同時“柳”還兼有多重比義。一是兼關别離意緒;二是所謂“蒲柳之姿,未老先衰”,兼關青春易逝。所以第二句便是“往日依依今在否?”這一問中,又信手拈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小雅·采薇》)的古人佳句,既暗示出柳氏當日風姿,又擔心着她今日的境況,或許雲鬓愁改了。以下兩句卻又退後一步說,即使她風姿依舊可人,就沒有可憂的麼?須知她是三年迎而不至,其中必有變故。于是推出詞人第二重的擔心:“也應攀折他人手。”這裡妙在一以貫之,仍是用楊柳作比方。所謂“者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
言下有無窮幽怨。由于詞人的意念都是以柳作比,語涉雙關,所以全詩顯得韻味十足,耐人咀嚼。
同時,詩中設置懸念,也增加了它的韻味。柳氏是否色衰,是一重懸念;柳氏是否變心,是又一重懸念,也是最關緊要的懸念。在說第一重懸念時,詩人用了問句,而說第二重懸念時則直接作推測,富于變化。所以陳廷焯稱贊說:“疑似之詞,卻說得婉折。”(《閑情集》卷一)
由于這首詩寫得委婉曲折,曆來為人傳誦。柳氏因此還寫了答詞:“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别。一葉随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兩首詩參照來讀,亂世中有情人别離的苦痛盡在不言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