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農牧區學校發展前景

農牧區學校發展前景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19 17:41:40

農牧區學校發展前景?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年,大學生“回爐”現象增多去年以來,武漢鐵路橋梁高級技工學校重開“大學生班”,不少大學本科畢業生因就業不理想而選擇自費“技校深造”,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農牧區學校發展前景?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農牧區學校發展前景(産業需求迫高校備轉型)1

農牧區學校發展前景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近年,大學生“回爐”現象增多。去年以來,武漢鐵路橋梁高級技工學校重開“大學生班”,不少大學本科畢業生因就業不理想而選擇自費“技校深造”。

中鐵大橋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雷政全告訴本刊記者,“回爐”大學生相比中專生來說,用起來要“順手得多”,他們綜合素質比較高,包括創新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較突出,更容易脫穎而出。普通中職生要成為技工王可能要上十年的時間,他們可能三年就可以了。

本刊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很多企業對招聘來的大學生不盡滿意,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培訓。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說,現在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但工作機會大量存在。由于中國大學的培養都是一種模式,大學所學的專業隻是學到了一個概念,職業性的東西缺乏了,來格力的本科大學生都必須經過系統的企業培訓才能上崗。

随着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招工難并行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顯,我國産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現狀,令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勢在必行。一些産業集聚和活躍地區的地市級本科院校已經感受到生存發展壓力,正在尋求服務地方經濟的結合點,謀求轉型之路。

産業需求迫“轉型”

中國教育科學院提供的大學生就業調查顯示:“985”院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最高,其次為高職高專院校和“211”院校,獨立學院、一般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和軍事學院的初次就業率相對較低。與此同時,衆多企業又難以找到所需的大量應用技術型人才。

廣東省教育督學鐘院生認為,這一現象說明高等學校培養的畢業生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一方面人才供給過剩,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又得不到較好的滿足,其主要問題不是人才培養的數量,而是人才供給與需求在人才培養規格上的錯位對接,出現大學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而制度性根源來自現有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

廣東省教育廳規劃處處長歐陽謙說,新建的本科高校定位模糊,“985”、“211”高校定位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高職高專定位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兩頭不靠”,它們一味追求碩士點、博士點,往研究型大學上奔,但學科建設不足,特色不鮮明,盲目擴大規模依靠學費生存,畢業生不受市場歡迎。

目前,我國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包括本科辦學曆史長的地方本科院校、部委或行業轉制地方管理的本科院校、新建的本科院校。新建的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來新設本科學校,共有647所,約占全國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數量的55.3%,占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數量的61.3%。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誠說,這些新建本科學校學術積澱較弱,不适合走研究型大學路線,必須及早轉型。在本科院校中,這些學校的就業率最差,急需改變人才培養方向。這些學校數量占全國普通本科高校總量的55%,它們的成功改革将極大改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在相對短的時間内實現向本科層次的躍遷和轉型,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量的高層次應用技術和技能人才。

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4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透露,中國高等教育将發生革命性調整。教育部将引導支持部分有意願、有條件的本科高校轉型,推動它們更多地培養應用型人才、技術技能型人才。

魯昕說,轉型發展工作自2013年初啟動以來,得到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行業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廣泛共識。基于這樣的共識,地方政府正在行動起來。如上海市建立了高校分類管理體系,重慶市政府組建了由市直各部門共同參與的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聯盟,河南省安排了2億元專項經費,山東省政府安排了1億元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專項經費,廣東省專門設立了“示範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工程”支持轉型發展。

部分高校備“轉型”

目前,教育部已經成立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聯盟,有150多所地方院校已經報名參加教育部的轉型改革。

改革先行先試的廣東省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有了一攬子安排,已經确定33所本科院校作為轉型對象,2所高校進入教育部首批轉型聯盟,制定了《廣東省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試點)實施方案》。

作為首批轉型聯盟的小組牽頭高校,東莞理工學院早在2012年就确立了學校走高水平應用型地方大學的辦學理念。該校校長李琳說,學校在辦學之初基本參照傳統研究型大學進行學科、專業設置,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衆化,東莞雙轉型和應用技術人才短缺等情況的出現,學校意識到,高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轉型”以及提升勢在必行。

目前該校引入華為、中興、微軟、西門子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協同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服務。每年新生中約45%來自東莞市,畢業生約80%在東莞就業創業,迄今已培養各類人才8萬多名,學校與當地12個鎮街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在230多個校外單位部門和企業建立教學實習基地。

2013年由沈陽理工大學獨立學院轉設為民辦高校的沈陽工學院的副院長劉文波介紹說,“現在證明我們之前走的轉型的路是對的。”學校2004年開始招收三本的學生,發現如果以校本部(二本高校)課程标準授課考試,學生來了之後教不會,一些課程甚至60%的學生不及格。為此,學校2005年就提出了“校企融合、學用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多年來通過項目教學、訂單式培養、加強學生頂崗實訓等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成才。

當然也有一些院校,特别是由以前地方師專“專升本”而來的本科院校,面臨着轉型壓力,正在尋求突破。如位于黑龍江省黑河市的黑河學院,2004年專升本,前身是黑河師專,教職工780人,具有正式編制人員僅600人,專任教師中有8人具有博士學位,占1.61%。學校的院系設置完全是師範院校的構建,僅有語言文學系、英語系、教育系、體育系、美術系等。這類學校與産業對接的基礎相當薄弱,如何探索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成為待解之題。

高教改革“深水區”

本刊記者近日在國内部分省市調研了解到,基層學校普遍看到轉型的必要性,它們認為本科轉型将大幅度暢通職教畢業生上升渠道,提升職業教育水平,但轉型同時面臨社會觀念、師資、教學模式改革等多重掣肘,尚待統一協調解決。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劉洪一說,地方本科轉型應用技術大學十分必要。“瑞士80%至90%的高等教育是職業類的,這有效提高了國家競争實力。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都把研究型大學作為學校發展目标,這并不正确,除了保留必要的研究型大學外,其他院校都應該下大力氣轉型。”

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興會說:“現在我們整體教育結構的設計出了問題,缺乏系統研究,缺乏高水平的頂層設計。現在的本科教育體系是重理論,中高職培養産業需要的動手能力強的那些人,二者之間,就有一個夾層,本科工程師是一個空缺,如何培養這批人就是應用型本科要解決的問題。這是職業教育的體系中不可替代的部分,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的高職不能,現有的本科也不能。”

“轉型對我們來說是好事,我們支持轉型。”鞍山師範學院高職院院長宋輝說,現在學校每年有15%的學生可通過“專升本”進入高校,但普通本科接收學生之後意見很大,覺得學生文化課水平不好,很難教。“這是因為兩類教育對學生評價體系不一樣,學生不适應本科理論比較多的教學模式,老師覺得學生文化課基礎太差。”

“而通過學校轉型,這個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宋輝說,“将來我們就是同類教育的不同層次,即‘高職—應用技術大學’,我們的學生實踐能力強,應用型本科延接我們的體系繼續提高,能夠給學生更多發展空間。”

宋輝說,轉型也會對社會起到較大帶動調節作用,中、高職畢業生還能考應用技術大學,對促進職業學校的招生和提高生源質量,都很有幫助。

重慶市教委副主任牟延琳表示,轉型可極大地推動教育結構的優化進程,推動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我國目前還缺乏清晰的高等教育分類體系,分類管理的體制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目前,将高等教育系統分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兩大系統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這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區’。”

“降格”之憂

一些學校負責人同時表示,轉型面臨社會觀念、師資、教學模式改革等多重掣肘,應加強頂層設計,試點逐步推進。

廣東東莞理工學院校長李琳坦言:“自從提出轉型和分類高考以來,我接到很多學生家長的電話和郵件,都問學校是不是要降格了?事實上,我們學院一直在提倡轉型,這個轉型的意義不是說與中高職一體化了,我們的轉型是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我們不希望降格,而是要在轉型中謀求機會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引導北京普通本科院校轉型,我們在此之列。說實話,我們肯定是不喜歡轉。”北京聯合大學教授李宇紅說,“所有的家長、學生,甚至老師,都會認為職業教育是一個層次,專科就是一個低層次,為什麼?因為你的小孩考不上本科才進的職業教育,如果考的分高,一定都進好的學校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職業教育如果想真正地做好,首先要從層次轉變為一個類型。”

沈陽農業大學副校長呂傑表示,學校雖然不在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之列,但也思考過轉型的問題。“我們現在定位就是培養高級應用技術人才,但我們不想變成應用技術類的大學。一個是容易讓社會産生歧義,認為好像是不行的學校才轉型,才培養應用型的人才,這會造成學校聲譽的問題。此外,如果參與轉型,我們擔心下一步的撥款制度、科研項目、教師職稱評聘比例可能都會出現問題。”

“轉型決策方向是正确的,但改革道路是艱難的。”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教務長許勁松說,應用型大學實驗實訓設備投入容易解決,但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師資選拔無法一蹴而就。此外,原本科院校“轉型”後專業設置、課程标準、培養模式均要有大幅改動,辦學定位、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均應重新定位。社會是否能形成尊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社會環境等問題也需要重視。

沈陽師範大學副校長夏敏也表示,學校文理經管法專業俱全,師資轉型是很困難的問題,“學校絕大部分教師都是學術性教師,沒有實踐,隻能講理論。促進學科專業和行業、企業深度融合、對接,也是問題。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教育系統之外有大量的問題,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全局推進。”

扶持之盼

高校轉型能否迎來職教春天?一些學校負責人認為,即便下一步這些學校順利轉型,職教體系的專科、本科、專業碩士等層次銜接仍有大量工作需要理順。同時,所謂“學術型”和“應用型”也絕非非此即彼的對立面,要培養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承擔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轉型高校中的相當一部分是地市一級财政辦學,财政投入單一,需要多渠道的扶持,尤其是靈活的體制機制。

李琳說,在廣東,像東莞理工學院這類院校,多是當作事業單位來管理的,财政依賴本級政府投入,學費和創收的大部分還要上繳财政後返還一部分,“國家讓我們創新思路辦校,争取社會資源,但對我們又用傳統體制管得過死,我們期待更多渠道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如何讓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區别于中高職的培養模式,成為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也是待解之題。國家級重點中職大連電子學校校長于龍水說:“我們學生升入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國家示範性高職)都很不滿足,認為教師能力和我們學校差不多,現在計劃轉型的學校的實訓條件、教學理念和方式大多還比不上全國百所示範高職,它們是否有能力培養比較好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像‘985’的高水平大學也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它們為什麼不能向優秀職教畢業生放開?”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熊仕濤說,職業教育未來通道可能大部分要通過應用本科來完成,國家現在給予政策、增加投入等引導轉型,這些在轉型名錄之列的學校是否有積極性,是否适應職業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通過改造的骨幹高職院校有這個積極性,也足以承擔這個任務,應該給予同台競争的機會。

在本科和專業碩士層次同樣存在銜接不暢的問題。沈陽工學院副院長劉文波坦言:“一些目前辦學較好的高職,如遼甯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生比我們畢業生的收入都高,這樣的學生願不願來我們學校是個問題。但在我們學生的上升通道上,由于我們是民辦學校沒有專業碩士點,要到其他學校去讀。”

“我們的數控專業畢業生已經是三級數控工,而一些地方院校的專業碩士點,數控車床沒有我們學校先進甚至都沒有數控車床,實踐環節也很少,那麼你讓孩子學什麼?每一個教育層次都應該給接收的學生提供繼續發展的空間,否則變成了學生就是為了去拿一個學曆證,沒有實際意義。在完成了教育分類後,職教各層次如何銜接,國家必須統籌考慮。”劉文波說。

“甯波校企通”突破瓶頸

中小微企業在甯波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發展受高技能人才短缺等因素制約。2009年,甯波在全國率先出台《甯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并于2012年出台《甯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實施辦法》,以完善地方法規為基礎,通過設立校企合作專項資金、成立校企合作促進會、搭建校企合作公共服務平台“甯波校企通”等方式,以“組合拳”突破校企合作中的瓶頸問題。

校企合作開展不暢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校企雙方對彼此的能力、需求不了解,缺乏溝通對接的平台,導緻資源較為分散。為解決這一難題,甯波校企合作公共服務平台“甯波校企通”于2012年9月上線,政府搭台為學校和企業當起了“紅娘”。

本刊記者了解到,“甯波校企通”集中了當地70餘家中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幾十萬畢業生、6000多家企業、50多個行業協會以及200多家培訓機構的信息,自開通以來促成了不少職業院校與企業特别是中小微企業的合作。上海大衆公司這樣的大企業也到這個平台,為即将開工的杭州灣生産基地尋找人才。

“甯波校企通”隻是甯波出台《條例》及其實施辦法後的成果之一。本刊記者了解到,《條例》還解決了校企合作中以下的幾方面問題:

一是理順體制。校企合作因為牽涉部門多,管理的責任主體并不明确,政府層面推動校企合作往往處于散亂、無序的狀态。《條例》及實施辦法規定,甯波市和下轄縣(市)區分别建立由教育、财政、科技、農業等部門參加的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并在教育行政部門設立聯席會議辦公室。如此一來,校企合作有了明确的政府責任主體,真正成為了政、校、企三方共同承擔、合作履行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二是明确權責。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企業的權利和義務不明晰,往往讓本有意向的企業也望而卻步。以學生實習期間的安全為例,《條例》及實施辦法明确要求職業院校為實習學生統一辦理意外傷害的保險。對于支付保險有困難的院校,政府可給予一定的财政補助,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解決了後顧之憂。

三是資金保障。在“校熱企冷”的現狀下,讓企業投入真金白銀參與校企合作并不現實。資金不足是校企合作存在的普遍問題,缺乏資金保障成了阻礙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校企合作發展專項資金的設立,健全了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

在甯波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推進中,政府“看得見的手”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甯波市的40餘所職業院校與1500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甯波市教育局發布的《2013甯波市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報告》顯示,2011年至2013年,甯波市中職學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8.4%,平均對口就業率為84.2%,有68.9%的畢業生服務于中小微企業,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小微企業技能型人才缺乏的困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