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浙大一院
已經開學一個月了
大家和孩子們“相處得還好嗎"?
還記得前段時間輔導8歲兒子寫作業
被氣到四肢麻木、雙手痙攣成雞爪狀的陳女士嗎?
近日
又有一對江蘇無錫的父母上了熱搜
他們輔導孩子作業
先後被累到入院治療
大家有木有感覺
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
總能引起無數共鳴
孩子們到底是“學習困難”嗎?
為啥我們小時候好像沒這麼費勁?
有醫院甚至開出了專門的學習困難門診
還一号難求
到底有學習困難的說法嗎?
我孩子成績不好,是不是就困難了?
這個病能治嗎?
聽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專家一次說清楚
确實有“學習困難”這種病
但原因複雜
“我孩子老是考不及格,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
“我孩子不想學習,做作業特别拖拉,别人做1小時,他要做3個小時,這個能治療嗎?”
……
這些問題,都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付廣慧在兒童青少年心理專科門診最常遇到的問題。“從門診來看,70%以上被父母帶來門診的孩子,都是因為成績不好,或者不想學習過來的。從開學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50個孩子了。”
專家告訴我們,和我們平時開玩笑說的“不想上學”“不想上班”的吐槽不同,确實有學習困難這種疾病,一般指學齡期兒童,由于生理、生長發育、環境、心理或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原因導緻難以完成學習任務、學業成績明顯落後等。導緻學習困難的原因非常複雜多樣,有神經發育性疾病(如孤獨症、阿斯伯格綜合征、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導緻的學習障礙,有某種特定學習障礙導緻的學習能力缺陷,也有因為情緒問題或環境因素影響導緻的學習困難。
一般來說,對于學習困難的孩子,要先排除智力發育方面的問題,再排除孤獨症、阿斯伯格綜合征、多動症等精神類疾病,在此之外,12歲以下孩子出現的學習困難,要先考慮神經發育問題,而12歲以上的孩子則可能更多與心理社會因素所緻的情緒問題有關。
最常見的導緻學習困難的原因,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俗稱的“多動症”),這是一種與遺傳、神經發育、環境、心理等相關的一種綜合征,具體發病原因不明,患者一般在兒童時期就出現症狀,和同齡孩子相比,他們有很明顯的注意力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等,這也導緻他們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聽課、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做作業、學習容易分神、很難完成指派任務、丢三落四,馬虎的錯誤特别多等,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這類孩子的比例并不低,我國兒童多動症患病率約為6.26%,相當于100個孩子裡就有6個孩子存在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在多動症之外,另外一大類常見的導緻孩子學習困難的疾病是特定的學習障礙,相比多動症,大家對特定學習障礙的知曉率低很多,這是指智力正常的青少年兒童,在閱讀、書寫、語言、數學等方面存在的特殊性障礙。比如有的孩子寫字很好看、做數學題也很快,但就是閱讀時總是出現錯行、重複等錯誤,無法回憶起閱讀的文章,也無法很好地完成閱讀後的題目。這種學習障礙也與遺傳、生長發育、環境等因素有關,具體原因不明。
另外,情緒障礙抑郁和焦慮會使孩子的認知能力顯著下降,如記憶力減退、注意力無法集中、反應變慢、思維能力下降等,同時,也會使孩子情緒低落、心情煩躁、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經常感到疲憊不堪、缺乏自信,這些都會讓孩子無法正常投入到學習中。
“學習困難”可以治療
早期識别很重要
既然學習困難确實是一種疾病,那麼可以治療嗎?
專家告訴我們,答案是可以,最關鍵的,就是要找出導緻學習困難的真正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就像多動症孩子,他們智商沒有問題,甚至往往都是‘社牛’,在班級非常活躍、人緣很好、也很熱情。”付廣慧醫師說,但這些孩子普遍很難安靜下來,存在上課小動作多、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等情況,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不要随意就給孩子安上“不愛學習、調皮搗蛋”,不要動辄打罵懲罰,對這些孩子來說,并不是他不想集中精神,而是他确實難以集中精神,自己無法控制。
對于被診斷為多動症的孩子,可以使用改善注意力的藥物,同時需要家長一起配合,改變教養方式。“對于多動症的孩子,需要把他的目标進行拆解,變成一個一個小目标,當他完成一個目标後,要及時給予鼓勵等正反饋。”付廣慧說。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在總部一期開設了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專病門診,經過科學系統的評估與治療,同時需要家長一起配合,這些孩子預後較好,學習習慣、成績等可以得到明顯的提升。
雖然多動症目前具體發病原因不明,但家長可以通過觀察早期識别,如果學齡前兒童有特别活躍、話多、喜歡插嘴、無法聽老師指令、無法安靜坐下從事注意力集中的活動等現象,可以及時就醫篩查,多動症越早幹預,預後效果越好。而且,多動症會延續到成年,付廣慧醫師也曾接診過不少成人多動症患者,他們很難集中精力完成工作中的任務,所以在孩童時期進行早期識别與幹預非常重要。
而對被診斷為學習障礙的孩子,也可以進行早期識别和有針對性的訓練。比如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他可能從小表達能力有所欠缺、無法準确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有書寫障礙的孩子,可能在手指精細運動方面有所欠缺等。這些都可以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可以獲得較好的提升。
而對因情緒問題導緻學習困難的孩子,則要找出導緻情緒問題的原因,比如有些孩子可能是在學校遇到了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導緻他不願意上學、無法好好學習;比如有些孩子是家長給予的壓力過大,或太嚴苛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等。
專家表示,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導緻的學習困難,當家長遇到“學渣”孩子時,要做的都不是先打罵責備,而要和孩子良好溝通,找出原因,也可以就醫篩查,孩子很可能并不是“不想好好學習”,而是“無法好好學習”。
家長不要随便扣帽子
也不要把焦慮帶給孩子
“其實更重要的是,家長要先明白一件事情,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擅長的東西都是不同的,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學霸’。”精神衛生科主任胡少華教授說,而家長的焦慮,反而會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和心理健康。
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門診也接診過很多焦慮的帶着孩子的家長,經過評估篩查,孩子不存在學習障礙,但反而因為父母的高壓和焦慮,存在情緒方面的問題導緻厭學、恐懼考試。
有些孩子搞不懂數學問題,但他輕松可以畫出一幅幅美麗的畫作;有些孩子背課文磕磕絆絆,但說起曆史問題來卻頭頭是道;有些孩子下得一手好棋、唱歌非常好聽、特别喜歡寫作,或者有些孩子成績一般,但特别善解人意、寬厚,很受同伴歡迎……
在這個很内卷的社會,重視孩子的教育是一件好事,我們也理解為人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的期望,但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如果孩子确實存在上述文中的學習障礙,家長可以積極地帶孩子進行幹預,但如果孩子僅僅隻是成績不好,但心理健康、心态樂觀、積極向上,那麼就學着接受孩子的普通,誰說當不成學霸,就一定不能過得開心快樂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