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消化科、肛腸科都非常常見的臨床症狀,作為消化科醫生,首先需要引起警惕的就是結直腸癌,而肛腸科醫生往往着眼于痔瘡,都說“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痔瘡的發病率大家都有目共睹,而且每次痔瘡發病,生活、工作、娛樂都深受影響。痔瘡常見,也算不上大病,卻會痛不欲生,又羞于言表,難以啟齒。随着生活方式的改變,痔瘡的發病也逐漸年輕化,愛點外賣,懶人沙發,宅男宅女,都可能會導緻痔瘡的反複發作。正因為痔瘡的常見,導緻了很多患者往往會忽略了另一種腸道的嚴重疾病,那就是腸癌。
痔瘡和腸癌,尤其是直腸癌,在早期的表現是很類似的,都會出現便血,而很多人往往會把腸癌誤認為痔瘡,抱着僥幸心理,尤其是在醫患互不信任的狀态下,疫情又如火如荼,再加上醫院就診的不便,更可以心安理得以為自己就是痔瘡。漏診了痔瘡問題一般不大,漏診了腸癌,卻會毀掉一個家庭。因此,如何區分痔瘡和腸癌,還是需要詳細了解下。
什麼是痔瘡?從本質上講,痔瘡和下肢靜脈曲張一樣,屬于同類疾病,表現為直腸末端靜脈血流不暢,導緻靜脈曲張、迂曲、淤血,組織增生,腫起來一個或者多個“小肉球”。當這些小肉球長在外面,能被肉眼看見,我們常稱為外痔,長在裡面,我們稱為内痔,内外都有,則稱為混合痔。内痔外痔的分界線,我們醫學上稱之為”肛門齒狀線”。
1.内痔
内痔一般不痛,以便血、痔核脫出、肛周潮濕、瘙癢為主要表現,可并發血栓、嵌頓、絞窄及排糞困難。嚴重時内痔會噴血、痔核脫出後不能自行還納,還伴有大便困難、裡急後重、肛門墜脹感等。
2.外痔
外痔,以疼痛、腫塊為主要表現。外痔可分為結締組織性外痔、血栓性外痔、靜脈曲張性外痔和炎性外痔4類。我們最常見的就是炎性外痔,可表現為肛緣皮膚贅皮增生突起,紅腫熱痛、充血明顯,便時疼痛加重,嚴重時可合并發熱及全身不适。
3.混合痔
當内痔外痔的血管叢相互融合成一個整體時,我們稱之為混合痔,混合痔可有内痔和外痔的特點,嚴重時可表現為環狀痔脫出。
痔瘡的治療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主要包括:改善飲食結構(增加膳食纖維、良好的排便習慣)、坐浴、磁療、藥物療法(緩瀉劑、靜脈活性藥物、鎮痛藥、傳統中藥、局部外用藥)。而手術治療方式多樣,包括器械手術治療(包括膠圈套紮法、注射療法)、手術切除術(痔切除術、吻合器痔切除術、經肛痔動脈結紮術)。
痔瘡的治療原則主要為:沒有症狀,無需治療;有症狀的痔瘡,可先行保守治療,以減輕症狀為主;保守治療失敗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手術治療。
那麼,結直腸癌呢?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腸道的癌症,其發病率也常年高居前五。早期發現有助于早期根治,而晚期結直腸癌的預後卻很差,并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如何鑒别痔瘡出血和結直腸癌出血,顯得尤為重要。消化科鄭醫生總結經驗,當我們人體出現以下幾個信号時,需要立即于醫院就診,完善結腸鏡和腹部增強CT檢查。
1.排便習慣改變
當本身的排便習慣突然出現改變,如突然的便秘,突然的腹瀉,或者腹瀉與便秘交替,伴有肛門墜脹感,需要特别注意,可能為結直腸腫瘤堵住了腸管。
2.便血
内痔和結直腸癌都可表現為無痛便血。痔瘡常為鮮紅色的血液,多為便後出現,可呈噴射狀,不與大便混合,便後紙擦鮮血。結直腸癌的便血,常常表現為暗紅色的血液(直腸癌多為鮮血),常與大便混合,出血量一般不多,可伴有大腸的粘液。
3.大便變形
大便變細、形狀改變,多是由于腸道腫瘤的壓迫,導緻大便變形。痔瘡多無大便變形的症狀,常表現為肛門潮濕、肛周瘙癢、内痔脫出、疼痛等。
4.年齡
痔瘡多好發年輕人,年輕人好久站久行、辛辣飲食、飲酒、錯誤的排便習慣等均可加重痔瘡的發生。結直腸癌多見于中老年人,但近年來有低齡化的趨勢。因此單靠年齡,不能完全排除直腸癌。
診斷首先要進行直腸指診,這是普外科、肛腸科、消化科醫生必備的臨床操作技能之一。通過直腸指診可發現70-80%直腸癌。肛診時觸及質地堅硬的硬塊,指套有血染多提示直腸癌。痔瘡可觸及柔軟的痔核,指套則無血染。痔瘡可以通過肛門鏡确診,結直腸則需通過結腸鏡結合病理活檢來确診。
總的來說,痔瘡不會癌變,但要警惕痔瘡合并直腸癌的情況。如有身體出現上述幾個危險信号,一定及時就診,完善檢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