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黑龍江日報】
這十年,是佳木斯寫下探索,記錄突破,刷新認知,收獲驚喜的十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直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特别是兩次到黑龍江考察,心系“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沿着指引的方向,守牢“大糧倉”,插上“金翅膀”,佳木斯這片希望的田野時刻精彩,時刻出彩,讓“壓艙石”更穩更強。
這十年,向質量要發展。從數量型、粗放型的“吃飯農業”向質量型、效益型的“質量農業”轉變。
這十年,向綠色要發展。從“原字号”到“金名片”,寫實“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文章,一二三産融合發展。
這十年,向科技要發展。農業科技一路高歌猛進,從高投入、拼資源、拼消耗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發展。
這十年,向品牌要發展。佳木斯市厚植品牌發展土壤,積極培育農業品牌文化,形成了以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企業品牌為支撐、産品品牌為基礎的農業品牌體系。
這十年,向“三美融合”要發展。從一村一品到産業興村,從村規民約到文明新風勁吹,讓生态美起來、環境靓起來、農民富起來。
富錦依托萬畝大地塊打造“田園綜合體”,建“稻”夢空間塑寫意田園。
插上科技翅膀 彰顯“農”之成色
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在富錦市長安鎮永勝村的萬畝水稻科技示範園裡,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春打開手機,手指不斷滑動着頁面,一條條來自預警發布中心的信息在微信群、QQ群、短信裡都可以找到,農活都交給了科技。
人工智能、北鬥衛星、信息遙感等現代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建三江七星農場不斷刷新農業現代化的想象力。通過水稻節本增效種植模式,使農業生産由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轉變,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水稻畝節本增效100元左右。
佳木斯市以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産深度融合為主攻方向,積極推進數字農服平台、精準農業“植物工廠”、數字農業示範縣建設,圍繞全天候、全空間、全過程無人作業,集成大數據、雲計算、5G等數字技術,打造桦川縣玉成合作社、建三江洪河農場等7個無人智慧農場。“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佳木斯聚焦“四率”快發展。
第一個率,黑土地的産出率。嚴守耕地紅線、建設高标準農田、實施農業“三減”、嚴控面源污染等諸措并舉,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因地制宜推廣免耕栽培、稭稈全量還田、深松還田等技術模式試驗示範,2021年完成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面積60.51萬畝,稭稈還田利用率達到71.94%。全市有機肥施用量226.69萬噸,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90%以上,帶動全市耕地有機質含量提高到每千克39.7克,耕地質量等級提升到4.76級,比2017年提高0.5個等級以上,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示範區面積540.1萬畝。
第二個率,良種覆蓋率。借助域内10個省級農業科研院所的雄厚實力,依托水稻、大豆種子分占全省适宜區種植面積60%和40%的競争優勢,加快推動優質良種的研發推廣,全市主要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實現種業振興。
第三個率,綜合機械化率。佳木斯擁有約翰迪爾、重興等衆多農機企業,耕地面積大,有廣闊的農機應用空間。目前,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653.94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13.15萬台,其中100馬力以上拖拉機0.71萬台,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77%。2021年全市監測深松、玉米稭稈還田和水田深翻、旋耕作業面積達1100萬畝以上。
第四個率,農業科技進步率。搶抓創建建三江國家農高區的曆史性機遇,推動農技研發向園區集中、農業科技進步率突破70%,打造現代農業的佳木斯樣闆。2021年全市糧食實現“十八連豐”,總産達到225.88億斤,水稻産量151億斤,全國每28碗米飯就有1碗來自佳木斯,“豐”歌嘹亮,底氣十足。借助域内省級農業科研院所的雄厚實力,加強與中國水稻研究所、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深度合作共建,“農業芯”更強健。推進種子自主創新,累計育成三大主要農作物品種670個,選育的“龍粳”系列水稻品種占全省第二至第四積溫帶水稻面積的60-70%,選育的“合豐(農)”“墾豐(豆)”等系列大豆品種種植面積占全省二三積溫帶大豆種植面積50%以上。農作物制種大縣、富爾桦川水稻育繁推一體化項目和東風區建國種業小鎮項目,龍粳種業等5個種子示範展示樣闆田,三大作物良種繁育面積70.5萬畝,打赢種業翻身仗步子穩,信心足。
佳木斯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現代農業釋放出巨大能量。
“轉”出活力精彩 繪就“農”之底色
佳木斯市在“綠棋盤”上下好“先手棋”,高标準高質量推動産糧大市向“優糧強市”轉變。
這十年,新探索、新實踐、新經驗彌足珍貴。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這樣的“高字号”農田在佳木斯已經累計建成591萬畝,建成後項目區能夠顯著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糧食生産能力和防災抗災減災能力,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畝均增産200斤左右。
佳木斯通過塑造優質農産品品牌,一頭連接生産端,倒逼高産量轉向高質量;一頭連接消費端,促進種得好轉向賣得好,全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争力。采取市場化方式、現代化手段,把“佳木斯大米”“佳木斯大豆”“佳木斯木耳”等區域公共品牌擦得更亮,彰顯佳木斯鮮明特色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輝。
與北大荒集團合作,以共建大三江墾地融合發展示範區,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大型農區”,打造集中連片的鄉村一體化鄉村振興示範村鎮,推動農村變農場、農民變農工,今年落實啟動4個村,土地托管面積39.9萬畝,帶動全市農業生産托管面積達到332.9萬畝,服務小農戶2.3萬戶,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直道加速。
深入踐行大食物觀,着力培育玉米、水稻、大豆、肉類4個百億級優勢産業集群,積極構建中草藥、食用菌、果蔬、乳品、漁業5個特色産業集群,實施畜牧業發展壯大行動,加快推進肉業、奶業“雙百”工程建設,培育了富錦象嶼、桦南鴻展等207戶規上農産品加工企業,年均生豬出欄200萬頭以上,果蔬種植面積13.98萬畝,水産品産量8.13萬噸,中藥材種植面積27萬畝,蜂産品産量260萬噸,讓城鄉居民“肉盤子”“菜籃子”“蜜罐子”“藥匣子”“魚簍子”滿滿當當,新鮮充盈。
從無到有的精彩不斷上演。
黑龍江佳木斯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園區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已發展到3個,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已發展到5個。全國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全國農業産業強鎮、全國農業全産業鍊重點鍊(玉米)、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不斷更叠的數據,不斷上揚的曲線,正是十年來佳木斯農業現代化發展最為直觀、最為有力的呈現。
水稻豐收,機械化收割水稻。
鄉村美美與共 鋪陳“農”之靓色
行走于佳木斯的山山水水,漫步于鄉野村莊,花香四溢,鳥鳴嘤嘤,藍瓦白牆,湧動于心間的是濃濃鄉愁。這不僅僅是畫卷,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一個風向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蕩漾在佳木斯鄉村的各個角落。
從美麗鄉村建設到人居環境提升,佳木斯精準布局,妙手落子。2019年以來,佳木斯率先啟動了示範創建工程,集中力量打造鄉村旅遊經濟帶、現代農業示範帶、興邊富民發展帶“三條示範帶”。每年春夏秋三季都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場觀摩會,推動示範縣鄉村連點成線、由線帶面、提檔升級。
2021年,黑龍江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十佳先進縣、十佳示範村名單中,佳木斯市6縣1區紛紛獲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全市建立了有制度、有标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監督的“五有”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體系,縣裡幹部包鄉鎮、鄉鎮幹部包村屯、村黨員幹部包街到戶的三級網格工作制,組建了5753人的專兼職保潔隊伍。将環境保潔和設施管護等納入《村規民約》,深入開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最美村莊”等主題教育評比活動,激發農民内生動力,培育文明鄉風。
這十年,每一筆出彩的成績都與農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每一個圖景都滿溢着鄉村振興的氣息。美麗鄉村、美麗經濟、美麗生活……不斷變化的鄉村被賦予越來越多的美麗内涵。
佳木斯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初步探索出一條美麗鄉村、美麗經濟、美麗生活“三美融合”的發展之路。
村莊變景點、農房變客房、農産變特産。在撫遠,昔日偏僻荒蕪的小漁村變成了民族特色的小康村,村民棄船上岸搞旅遊風生水起;在桦川朝鮮族婦女搖身變成電商達人,帶領星火村村民腌制泡菜,打響特色品牌;在湯原利用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遊,村民打工賺錢不出村;在同江古老的伊瑪堪和着新時代的節拍,魚皮手工藝品成為遊客的手中愛心頭好。
從地頭到餐桌,安全新鮮盡收眼底;“鄉村遊”讓村民就業緻富;“互聯網 農業”給“佳字号”農産品走向全國搭舞台;項目繁華似錦,“接二連三”……夯基礎、優結構、強科技、拓渠道,在十年時間跨度裡,佳木斯用實幹實績逐一打開“三農”問号,樹起“佳木斯樣闆”,奏出農業現代化的華彩樂章。
來源:龍頭新聞
本文來自【黑龍江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