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言文虛詞歸納

文言文虛詞歸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6 20:22:12

文言文虛詞歸納(文言文分點突破)1

一、專項練習

1.(2022·衡水市重點中學檢測)解釋下列加點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6分)

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舉國而聽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召鞅謝曰:“吾先君而後臣,故先為君謀,後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王出,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衛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衛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監以求見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公大悅,與議國事。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

(1)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

會:副詞,恰逢。

(2)年雖少,有奇才

雖:連詞,雖然。

(3)君即不聽用鞅

即:連詞,如果。

(4)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

安:疑問代詞,怎麼。

(5)卒不去

卒:副詞,最終。

(6)因嬖臣景監以求見孝公

因:介詞,經由。

【參考譯文】

公孫鞅,是衛國宗族庶出的子孫,喜好法家刑名的學問。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公叔痤知道他賢能,還沒來得及推薦,恰逢公叔痤身患重病,魏惠王前來看望,問他說:“您的病萬一不治,國家大事該怎麼辦?”公叔痤回答說:“我手下的中庶子公孫鞅,年紀雖然輕,卻有奇才大略,希望國君把國家交給他來治理。”魏惠王聽了默不作聲。公叔痤又說:“如果您不能重用公孫鞅,就一定殺掉他,不要讓他離開魏國。”魏惠王答應後便離去。公叔痤招來公孫鞅道歉說:“我做事曆來本着先君後臣的原則,因此先替國君謀劃,然後再告訴你,你趕快逃走吧!”公叔鞅說:“國君既然不聽信您的話任用我,又怎麼能聽信您的話來殺我呢!”所以最終沒有逃走。惠王離開公孫痤之後,對左右侍從們說:“公叔痤病得很厲害,真是讓人悲傷啊!他想讓我把國家交給公孫鞅治理,然後又勸我殺掉他,這豈不是荒唐嗎?”于是公孫鞅來到秦國,經由寵臣景監推薦見到秦孝公,陳述自己富國強兵的謀略,秦孝公聽了很高興,便和他商讨國家大事。

2.解釋下列加點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6分)

邵寶,字國賢,無錫人。年十九,學于江浦莊昶。成化二十年舉進士,授許州知州。月朔,會諸生于學宮,講明義利公私之辨。巫言龍骨出地中為禍福,寶取骨,毀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課農桑,仿朱子社倉,立積散法,行計口澆田法,以備兇荒。寶三歲而孤,事母過氏至孝。甫十歲,母疾,為文告天,願減己算延母年。及終養歸,得疾,左手不仁,猶朝夕侍親側不懈。受知于李東陽,為詩文,典重和雅,以東陽為宗。博綜群籍,有得則書之簡,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義,名之曰“日格子”。

(節選自《明史·儒林傳》,有改動)

(1)學于江浦莊昶

于:介詞,表對象。

(2)講明義利公私之辨

之:助詞,的。

(3)杖巫而遣之

而:連詞,表順承關系。

(4)行計口澆田法,以備兇荒

以:連詞,表目的關系,用來。

(5)猶朝夕侍親側不懈

猶:副詞,依然,仍然。

(6)有得則書之簡

則:連詞,于是,就。

【參考譯文】

邵寶,字國賢,是無錫人。十九歲時,在江浦莊昶處學習。明憲宗成化二十年考中進士,被授官許州知州。每月初一,邵寶在學宮召集衆生員,宣講明辨義利公私的道理。有人在地裡挖出龍骨,巫師就說會帶來禍福,邵寶叫人拿來龍骨,在庭堂當場毀掉,将巫師痛打一番,趕走了。邵寶親自督促老百姓耕種紡織,仿照朱子社倉,設立積散法,實行計口澆田法,來防備出現饑荒。邵寶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奉養母親過氏非常孝順。剛十歲時,母親生病,邵寶寫文章祭告上天,希望減去自己的壽命來延長母親的壽命。等到回家奉養老母親,自己生病,左手麻痹,依然早晚侍奉在母親旁邊不松懈。邵寶被李東陽賞識,寫的詩文典範莊重平和高雅,把李東陽作為榜樣。博覽群書,有心得就寫在竹片上,取程子“今天探究一種事物,明天探究一種事物”的意思,命名叫“日格子”。

3.解釋下列加點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6分)

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父俨。翰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号為“江東步兵”。會稽賀循赴命入洛,經吳阊門,于船中彈琴。翰初不相識,乃就循言譚,便大相欽悅。問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載即去,而不告家人。齊王冏辟為大司馬東曹掾。冏時執權,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手,怆然曰:“吾亦與子采南山蕨,飲三江水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鲈魚脍,曰:“人生貴得适志,何能羁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節選自《晉書·文苑列傳》)

(1)問循,知其入洛

其:代詞,他。

(2)乃就循言譚

乃:連詞,于是,就。

(3)便同載即去,而不告家人

而:連詞,卻。

(4)冏時執權

時:副詞,當時。

(5)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

夫:發語詞,不譯。

(6)何能羁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

以:連詞,來。

【參考譯文】

張翰字季鷹,是吳郡吳縣人。父親張俨。張翰品行高潔才華卓越,善于寫文章,而性情放縱不羁,當時人稱他為“江東步兵”。會稽人賀循受命到洛陽任職,經過吳地阊門,在船中彈琴。張翰最初并不認識賀循,(聽到琴聲)就湊近與賀循交談,兩人彼此便非常欽慕,喜悅不已。張翰問賀循趕赴何處,了解到賀循要去洛陽,張翰說:“我也正有意到北方京城謀事。”于是就同乘一車離開了,卻沒有告知家人。齊王冏征召張翰,授予他大司馬東曹掾的官職。冏當時執掌大權,張翰對同鄉顧榮說:“天下紛亂,禍難不斷。到盛名享譽四海之時,急流勇退恐怕會相當困難。我本來就是與世無争之人,對時勢不感興趣。您善于以明達之思防患未然,也善于以睿智謀慮未來。”顧榮拉着張翰的手,悲傷地說:“我也和你一起去南山采蕨菜,痛飲家鄉之水吧。”張翰見秋風刮起,就思念起吳地的菰菜、莼羹、鲈魚脍這些家鄉美味,于是說道:“人生可貴的是舒适自得,怎麼能在幾千裡之外束縛為官來謀取功名爵位呢!”于是命人駕車回歸故裡。

4.找出畫線句子中的關鍵虛詞,并将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5分)

安德裕字益之,一字師臯,河南人。三年春,廷試貢士,德裕與史館修撰梁周翰并為考官,上顧宰相曰:“此皆有聞之士而老于郎署,周翰狹中,德裕嗜酒,朕聞其能改矣。”遂并賜金紫。

(節選自《宋史·安德裕傳》,有删改)

此皆有聞之士而老于郎署,周翰狹中,德裕嗜酒,朕聞其能改矣。

譯文:這兩位都是有名望的人,卻長期在郎署任職,周翰心胸狹窄,安德裕嗜好喝酒,我聽說他們二人都改正了。(關鍵詞語:“皆”“有聞之士”“而”“老”“狹中”“嗜酒”“其”)

【參考譯文】

安德裕字益之,一字師臯,河南人。淳化三年春天,廷試貢士時,安德裕和史館修撰梁周翰一起擔任考官,皇帝對宰相說:“這兩位都是有名望的人,卻長期在郎署任職,周翰心胸狹窄,安德裕嗜好喝酒,我聽說他們二人都改了。”于是一起被賜予了金魚袋和紫色的衣服。

5.找出畫線句子中的關鍵虛詞,并将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5分)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欤?吾即沒,若必師之。

(節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欤?吾即沒,若必師之。

譯文:現在孔子年紀小卻喜歡禮儀,是要顯達的人吧?我就要死了,你們一定要拜他為師。(關鍵詞語:“好”“其”“達者”“沒”“即”“若”“師”,“師”為意動用法)

【參考譯文】

孔子出生在魯國昌平鄉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國人。孔子十七歲時,魯國的大夫孟釐子病重,快要死了,釐子告誡自己的後代懿子說:“孔丘,是聖人的後代,我聽說聖人的後代雖然不一定能當國君執政,但必定會有才能顯達的人出現。現在孔子年紀小卻喜歡禮儀,是要顯達的人吧?我就要死了,你們一定要拜他為師。”

6.找出畫線句子中的關鍵虛詞,并将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5分)

韋玄成字少翁,韋賢少子也。少好學,修父業,尤謙遜下士。出遇知識步行,辄下從者,與載送之;其接人,貧賤者益加敬,由是名譽日廣。

(節選自《漢書·列傳第四十三》,有删改)

出遇知識步行,辄下從者,與載送之;其接人,貧賤者益加敬,由是名譽日廣。

譯文:有時出門遇見相知相識的人步行,就讓自己的侍從下車,載送他回去;他待人接物,對貧困而地位低的人越加敬重,因此他的美名日益遠揚。(關鍵詞語:“知識”“辄”“下”“接”“敬”“由是”)

【參考譯文】

韋玄成字少翁,是韋賢的小兒子。他年少時就喜好學習,繼承研習父親緻力的儒業,為人特别謙遜,禮賢下士。有時出門遇見相知相識的人步行,就讓自己的侍從下車,載送他回去;他待人接物,對貧困而地位低的人越加敬重,因此他的美名日益遠揚。

7.找出畫線句子中的關鍵虛詞,并将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

崔光,本名孝伯,字長仁,高祖賜名焉,東清河鄃人也。慕容白曜之平三齊,光年十七,随父徙代。家貧好學,晝耕夜誦,傭書以養父母。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見于色。有毀惡之者,必善言以報之,雖見誣謗,終不自申曲直。皇興初,有同郡二人并被掠為奴婢,後詣光求哀,光乃以二口贖免。高祖聞而嘉之。雖處機近,曾不留心文案,唯從容論議,參贊大政而已。高祖每對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無意外咎譴,二十年後當作司空。”其見重如是。又從駕破陳顯達。世宗即位,除正侍中。

(1)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見于色。有毀惡之者,必善言以報之,雖見誣謗,終不自申曲直。(5分)

譯文:崔光年少即顯度量之大,喜怒哀樂均不見于表情。有人诋毀侮辱他,崔光必定好言好語作為回報,即使被人誣罵毀謗,他最終也不自己申辯曲直。(關鍵詞語:“之”“以報”“見”“申”)

(2)高祖每對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無意外咎譴,二十年後當作司空。”(5分)

譯文:高祖經常對大臣們說:“憑着崔光的高才大量,如沒有意外的錯誤罪責,二十年後應該擔任司空之職。”(關鍵詞語:“以”“若”“咎譴”)

【參考譯文】

崔光,本名孝伯,字長仁,名是高祖所賜,東清河鄃人。慕容白曜平定三齊,崔光時年十七,随父遷往代州。家中雖然貧困,但崔光好學,白天耕地,夜晚讀書,靠教書贍養父母。崔光年少即顯度量之大,喜怒哀樂均不見于表情。有人诋毀侮辱他,崔光必定好言好語作為回報,即使被人誣罵毀謗,他也不自己申辯曲直。皇興初年,同郡有兩人同時被掠去當奴婢,後來到崔光那裡求救,崔光于是用另外二人把他們贖了出來。高祖聽說此事,十分稱贊他。(崔光在朝,)雖身處機近,卻一向不大留心書面文案,隻是行止從容,議論述說,替國家大政出謀劃策而已。高祖經常對大臣們說:“憑着崔光的高才大量,如沒有意外的錯誤罪責,二十年後應該擔任司空之職。”他就是這樣被器重。後又跟随皇帝剿滅陳顯達。世宗即位,升為正侍中。

二、綜合練習

(2021·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題。

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複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執法,朕複何憂!”胄前後犯顔執法,言如湧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鄃令裴仁軌私役門夫,上怒,欲斬之。殿中侍禦史長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與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獨有也。今仁軌坐輕罪而抵極刑,臣恐人無所措手足。”上悅,免仁軌死,以乾祐為侍禦史。上謂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蓋欲思之詳熟故也。而有司須臾之間,三覆已訖。又,古刑人,君為之徹樂減膳。朕庭無常設之樂,然常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斷獄,唯據律文,雖情在可矜,而不敢違法,其間豈能盡無冤乎?”丁亥,制:“決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進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舉樂。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由是全活甚衆。其五覆奏者以決前一二日,至決日又三覆奏。唯犯惡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嘗與侍臣論獄,魏征曰:“炀帝時嘗有盜發,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訊取服,凡二千餘人,帝悉令斬之。大理丞張元濟怪其多,試尋其狀,内五人嘗為盜,餘皆平民。竟不敢執奏,盡殺之。”上曰:“此豈唯炀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節選自《通鑒經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3分)( C )

A.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解析】 “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以”作謂語,“選人多詐冒資蔭”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之間不能斷開,可排除A、D項。“詐冒事覺者”作“有”的賓語,之間不可斷開;下一句“上欲殺之”要單獨成句,排除B。

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B )

A.犯顔,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執着态度。

B.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屍體示衆的極端刑罰。

C.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等讓自己感到内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

【解析】 B項,“抵極刑”,極刑即死刑,“抵”意為達到,意即達到判處死刑的地步。沒有屍體示衆之意。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D )

A.戴胄認為法律是國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條例,若皇上敕令與法沖突,應以法為準繩,唐太宗聽從了戴胄的意見,并高度評價他的看法。

B.裴仁軌因私事使喚門夫,唐太宗要處死他,李乾祐說法律為皇帝與天下共有,不可輕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軌死罪,以乾祐為侍禦史。

C.唐太宗認為死刑關乎人命,如果機械執行法條難免會出現冤案,于是加強死刑覆奏,讓判決更為審慎,這一舉措使許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說,隋炀帝濫殺無辜,張元濟不敢谏诤;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緻了隋朝滅亡,因此告誡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訓。

【解析】 D項,“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緻了隋朝滅亡”錯誤。根據原文“此豈唯炀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可知,隋朝滅亡是因為皇帝無道和大臣不盡忠兩個原因造成的,而不僅僅是大臣的原因。

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而既知其不可,複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5分)

譯文:然而既然已經知道不可以這樣,再依法裁決,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2)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5分)

譯文:(這些規定)都由門下省複核查驗,有依據法令應當處死而情理上又值得憐憫的人,記下情況上報朝廷。

【解析】 (1)關鍵詞句:“既”,已經;“斷”,處理;“複斷之以法”,狀語後置句;“忿”,憤怒;“信”,信用。(2)關鍵詞句:第一句省略主語;“覆視”,查看;“當”,判處;“矜”,憐憫,憐惜;“狀”,情況;“可”,值得;“聞”,使……知道。

【參考譯文】

戴胄為人忠誠清廉、公平正直,被提拔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為候選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曆造假,下令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僞造做官資曆的人被發現了,皇上想殺他。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當流放。”皇上憤怒地說:“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說話不算話嗎?”戴胄回答說:“下令的人隻是因為一時的喜怒,而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為憤怒候選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殺他,然而既然已經知道不可以這樣,又交由法律處理,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說:“你能夠執行法律,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戴胄經常就像這次一樣甯肯使李世民發怒也要秉公執法,說出來的話語像不斷湧出的泉水一樣,而唐太宗全部都聽從了他的建議,天下再也沒有冤枉的案情了。鄃縣縣令裴仁軌私下使喚看門的人,皇上很憤怒,想要斬殺他。殿中侍禦史長安人李乾祐勸谏道:“法律,是陛下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是陛下獨有的。如今裴仁軌犯了輕罪卻遭受極刑,我擔心其他人因此而慌亂,不知如何是好。”皇上聽了很開心,免了裴仁軌的死罪,讓乾祐擔任侍禦史一職。皇上對近侍大臣說:“我認為死刑極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慮的緣故。可是負責的官吏在片刻之間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處決犯人,君主為此撤掉音樂演奏,減少膳食。我的宮庭裡沒有常設的音樂,然而我常常為此而不吃酒肉,再者,百官斷案,隻依據法律條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違法,這當中怎能完全沒有冤枉的呢?”(貞觀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決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在外地諸州的要三次回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許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許奏樂。(這些規定)都由門下省督察,有依據法律應當處死而情理上又值得同情的,記下情況上報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那五次回奏,是指處決前一二天(兩次回奏),到處決當天還要三次回奏。隻有犯惡逆罪(惡逆是十惡之一)的,隻要一次回奏就行了。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論訴訟案件,魏征說:“隋炀帝時曾發生盜竊案,隋炀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竊賊,稍微牽連是非難斷的,全都拷打審訊迫使服罪,總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處斬。大理寺丞張元濟奇怪竊賊如此之多,試着查究他們的罪狀,(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盜賊,其餘的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張元濟)最終沒敢堅持(公道)奏報(真相),把所有人都殺掉了。”皇上說:“這豈隻是隋炀帝無道,那些大臣也沒有盡忠。君臣全都這樣,怎麼能夠不滅亡!你們應該以此為鑒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