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太極拳鍛煉方法和注意事項

太極拳鍛煉方法和注意事項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6 12:18:36

太極拳鍛煉方法和注意事項?很久沒有寫點什麼了,一直以來每天功課數小時,再加上茶道和太極拳,直覺的一日時間太短,想寫點字又感一天完整下來,腦袋隻想空白于是半年來友人說鶴杳層雲,不得音爪“天下第一都散漢”自料是當得,一日五件事,功課,茶道,拳術,吃飯,睡覺,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太極拳鍛煉方法和注意事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太極拳鍛煉方法和注意事項(太極拳鍛煉的訣竅要點)1

太極拳鍛煉方法和注意事項

很久沒有寫點什麼了,一直以來每天功課數小時,再加上茶道和太極拳,直覺的一日時間太短,想寫點字又感一天完整下來,腦袋隻想空白。于是半年來友人說鶴杳層雲,不得音爪。“天下第一都散漢”自料是當得,一日五件事,功課,茶道,拳術,吃飯,睡覺。

最近友人問太極拳到底怎麼練才能有成績。首先還是要說,天賦與勤苦。楊露禅和武禹襄是兩者兼美的大家,楊露禅三年盡得陳長興的訣奧,并已經練得出神入化而創楊氏太極拳。武禹襄月餘深達陳清平铨要,武氏太極拳也如幹枝老梅,傲立武林。這裡能看出天賦的重要,什麼是天賦,下品是學什麼像什麼,中品是學什麼會什麼,上品是學什麼通什麼,最上品是學什麼超越什麼。天賦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也。

在佛教的看法而言,是有夙世熏習種子和福德因緣的。那麼有了内在天賦和福德因緣得遇明師,就看是否勤苦練拳了。古人有拳打千遍,其義自現的說法,是勉勵勤奮又無因緣得遇明師指點的人,隻要刻苦練習,多少總要得到點什麼。所以要學拳,必要考慮自己其一有沒基本的模仿能力(天賦的最低标準);其二能否從學于高明之師;其三自己能否至少三五年苦功專研拳道,一天沒有40分鐘以上的樁法,10遍以上的拳趟,百千遍以上的單操。那就安心把太極拳當健身運動可以了。

其次就是練拳要得法。太極拳第一要是松淨。這個松淨有人可能不好理解,為什麼不是松靜。松到幹淨了就是空,松到幹淨了自然就是靜,這麼說就好理解了。松淨是要下苦功夫的,也是要師傅言傳身教最好。要摸遍師傅身上的關節,才能知道身體變化的竅要。學人直至接觸身體任何一點就能知道是否松淨。“松散通空”是要訣,且是四個階段,松淨了,人身四太極才能立,在楊健侯所傳汪永泉一系講的是泛出上中下三個氣圈,這個就是散,而中心十字,三關一長,配合起來就是這個道理,于是“亂環訣法最難通”的環就有了,此時是有規律的環,這個環能散的出,散得多遠,就是有真功夫了。便是這樣也不過入門而已。

至于周身皆是環的時候,對手己身皆是環,環環皆在我環中,那就是亂環通了,才是“通”,這已經深達堂奧了。”空”是第四階段,所謂“階及神明”,松而不松,環而不環,武氏太極拳,趙堡小架都有這個特點,原本是拳家神明階段的演練風格而留傳成為拳架。現在練小架能有所體會,從形似可以漸漸神似。第二要就是協調。周身的各部位要求協調,其最要者松腰,坐胯。十三勢歌訣中“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内松淨氣騰然。尾闾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會坐胯就會松腰,坐胯另有說法就是“溜臀”“裹裆”“翻胯”。

其實好好掌握怎麼坐交椅,就能掌握這個要點,掌握了坐胯,不僅能松腰,而且能樹脊,立身中正全在于此。而此中尚有折疊,太極拳中處處有折疊法,其中最要者為腹股溝,所以不論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要對此進行訓練。能掌握坐胯,也就能掌握折疊腹股溝,這個是拳法至要,不明乎此,也就不必要練拳了。定勢自然就是站樁,在形意拳有三體式最能鍛煉這些訣要的掌握和功力。太極拳所謂“邁步如貓行”所以練的“貓步”也就是坐、弓步轉換前行,既能鍛煉坐胯,松腰,又能鍛煉折疊轉換,還能鍛煉虛靈頂勁。所以太極拳中至少100天走貓步是必然又必然的鍛煉。第三要就是行工。如何行拳,拳法有規矩,一舉手,一伸足,“尺寸分毫”不能錯。

精确度越高的拳法,本身就是功夫。不需要什麼配合呼吸,意念運氣。能做到開合有度,自然運轉,功夫就在其中。所以拳架是關鍵,學習太極拳一定在初期就要将拳架學好,從大概相似,到招招精确到位也有個漫長的過程,咬牙挺過去了,太極拳的地基已經有了。除了拳架本身就是太極功之外,怎麼階段性的練功夫呢。首先練《八段錦》,這是自古留傳至今最簡捷有效,最安全無害的健身強身功夫。待身體強健,再作《易筋經外經十二式》。這個《易筋經外經十二式》号稱百日大力功,青少年鍛煉百日能大長筋力,捷少時曾鍛煉此法,不惟增長筋力,且不懼重拳擊打身軀。有人疑惑,太極拳乃柔化拳法,或說源脈武當,怎麼會和少林寺一樣練起《易筋經》來了。其實大家都知道陳家溝是在河南,離少林寺并不遙遠。​

太極拳家會《易筋經》情理之中。通過《易筋經外經十二式》的鍛煉再來練柔化的太極拳能起到化百煉鋼為繞指柔的效果。捷少時亦從學于八卦掌梁氏傳人李子鳴老先生,在所傳的拳譜裡明确要求要練《八段錦》和《易筋經外經十二式》,并有按古譜所描鐵線圖式。可知不僅太極拳如此,八卦掌亦如此做内在基礎工夫。除了《八段錦》和《易筋經外經十二式》,真正的太極拳門内所号稱為王宗嶽所傳的為《十三丹》,十三個動态樁法的鍛煉。這個在南京一帶會猶龍太極拳的都有傳授。又稱《太乙金蟾十三勢》,這個功夫對于太極拳階及神明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内功的鍛煉,也是神意的鍛煉。其間經絡之關系,穴位與穴位互相照應所産生的神奇作用力都在此中明了。京城太極拳名家中亦有傳承者,不過都隐晦不言。吳氏太極拳大家王培生老先生的《乾坤戊己功》可以說是另一版本的《十三丹》,若有幸得之者,應善持之。

練太極拳不能隻知有拳,不知有功。功夫不在拳外,否則不是太極拳。但是為了更深化更紮實更快速地練好太極拳,松淨鍛煉,貓步鍛煉,《八段錦》,《易筋經外經十二式》,《太極十三丹(太乙金蟾行功十三勢)》是要切切實實鍛煉的太極拳功夫,好好鍛煉了這幾項,也就是太極拳出真功夫的一部分秘要。時代變遷,飛速發展,惟願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緻隳堕,不量一己螢火之微,唯據所知直言,有緣得之者有所裨益是望。

重心是太極拳虛實變化的中心

“重心”是太極拳道虛實變化的中心何謂“重心”? 先知重力後知重心。

重力者,乃地球引力也。地球吸引其它物體的力,此力方向指向地心。物體能落到地上,乃此地心引力之結果,稱重力也。重心者,地球上任何物體都受重力的影響。物體各部分受重力影響,産生合力之作用點,謂之物體之重心。重心是拳道研究的又一重要課題,或曰:中心問題。人為萬物之靈,地球上一自然物體。在拳道訓練中,人要進行各種姿勢變換,做出各種動作,以求适應拳道之各種姿勢之變化,從而引起人之重心變化問題。隻有重心變化,才能引起各種動作姿勢之變化。故,重心是拳道虛實變化之根本,虛實變化之中心。重心變化之方向性。拳道修煉中,人之姿勢不管千變萬化,而重心變化則主要有“上、下、左、右、前、後、中”七個方位,除此而外,則由它們之組合而已。

重心變化之重要性。各派太極拳都講“立身中正”,何謂“立身中正”?如何檢驗“立身中正”否?且看分析,“立身中正”本意為,不前俯,不後仰,不左偏,不右倚之謂也。根據解剖學術語,人身運動之方向以三種軸表示,即矢狀軸(前後軸)、額狀軸(左右軸)、垂直軸(上下軸)。如圖五所示。為拳道叙述方便,乃将各軸分别謂:中軸(垂直軸、上下軸)、縱軸(矢狀軸、前後軸)、橫軸(額狀軸、左右軸)。由圖可知,立身中正時人身中軸線和重力線重合。如果人身中軸線和重力線有夾角時,則立身不正。夾角越大,則傾斜越重,否則相反。由此可知,中軸線和重力線平行與重合,決定着立身中正的标準程度。此标準于拳道技擊之修煉,養生之修煉用處極大,也為拳家不傳之秘。在本書中會經常提到。

從養生講,人身中軸線乃為之中脈,上從百會穴,下至會陰穴,中經上丹田泥丸,中丹田膻中,下丹田神阙(氣海)。中脈乃天人地之精氣貫通之脈,元精、元氣、元神,三元發生之處,人之生物場、電磁場、意念場之聚散基地也,人身能量之儲蓄庫也。自古至今,修道之人,無不重視此中脈之修煉。

從技擊講,人身中軸線,通常拳家隻講人身中線或中心線,“守中用中,得其環中”,“守住中線不偏離”,“以中線分開,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不逾其中線”。其實,應守中軸線更為确切。因技擊時,敵來之不僅前方,還有後方,左方,右方,或更多之方位,而中軸線能處亂不變,方能處一不變,以一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宗者,中軸也。謂之:守住中軸虛實變,萬般變化盡管變,以我不變應萬變,不變為無法,萬變為有法,不變應萬變,無法勝有法。

由上可知,重心變化可謂重要也。此乃從虛實變化之法門入手之緣起,其實更重要的乃為克服重心和重力之阻力,為拳家修煉,增加功力的最重要之基礎,不可不明辨也。

重心和重力在修煉功力方面之重要作用。因重心乃為一物體受地心引力之合力點,故而重心從本質上講,乃為一重力也。重力乃地心引力,按陰陽之理,有引力則有斥力,有重力則有輕力。斥力乃為引力之反,輕力乃為重力之反。拳家修煉拳道,克服引力作用,則必須具備斥力。克服重力之作用,則必須具備其輕力。此斥力與輕力,乃為太極拳道修煉者的内力。内力越大,外表越輕松自然,越輕松自然而内力越大也。故久練太極拳道者,外似輕松無比,實則内力越雄渾。克服重力與引力之過程,乃為增長輕力與斥力,即内力之過程。也謂之太極拳道修煉家之功力矣。

​自我重心之控制,謂練知己之功夫。在拳架訓練中,為增加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功夫水準。在前進時,重心先不動,即:重力線和中軸線不發生位移。而步先向前探出,增加一腿的懸吊之功力,然後緩慢将前腿腳落地,再将重心随腳而緩慢移之前腳,再将後腿腳緩慢拖帶向前靠攏重心向前位移之距離,完成整個身體重心的向前位移。在向後退時,重心先不動,一腳先向後退步,待退至非向後移重心才能穩固時,重心再緩慢向後移至先出之腳之上,然後腳則随重心移過後,緩慢拖帶後腳,也為增加懸吊之功力,逐漸使後退之腳攆上前退之腳,使重心完全後移。

在向左移步時,左腳先向左探出,重心不動,增加左腳腿懸吊之功力,待重心非向左移動不可時,重心才移向左腳,左腳落實重心完全移向左方後,右腳靠重心之拖帶緩慢将右腳腿移向左方,而使重心完全左移。在向右移步時,右腳先向右探出,重心不動,增加右腳腿懸吊之功力,待重心不向右移,右腳就要落地之時,右腳落地,重心右移,而左腳則緩慢向右移,形成右腳拖帶左腳,增加左腳之懸吊之功,待至左腳完全移向右腳時,重心完全移向右腳。重心上提時,自動吸氣,腿漸上長伸展。重心下落時,自動呼氣,腿部緩慢彎曲。此謂升降起落也。

通過以上練習,在整個行拳過程中,自我會逐漸了解自身重心之變化和功力增長之感受,此謂知己之功夫。自我重心控制範圍越大,其功力越大,推手與散手時越能控制自我并能承受對方較大之功力的壓迫。學者不可不知也。總之,重力線和中軸線夾角越小,重心變化越快,虛實轉換越快,這正如拳論雲:“小則靈,大則滞。”技擊中越靈敏,便于實戰之快速變化。重力線和中軸線夾角越大,重心變化越慢,虛實轉換越慢,則下盤之功力增加越大,正是:“先有開擴,後有緊湊。”則正是前期拳架要盤大之原因矣。

可見,重心是拳道虛實變化之中心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