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 頤
暮春晝長,驅散最後一絲夜幕,将人們從夢中喚醒的,是那一曲曲鳥兒的天籁。
麻雀啁啾,燕子呢喃。我在晨光裡微眯了眼,傾聽鳥兒們的歡快鳴唱,感受自然音樂的神韻,心中有種淡然的恬靜。
[英]布雷特·韋斯特伍德 [英]斯蒂芬·莫斯 譯者:朱磊/王琦/王惠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5月
人類對于鳥兒的喜愛,是一種普世的共同情感。據說《禽經》是春秋時期的古籍,裡面就有喜鵲“仰鳴則陽,俯鳴則雨,人聞其聲則喜”的記載。世界上大部分民族都有關于鳥兒的悠久傳說,不過,論及識鳥、觀鳥、賞鳥的傳統,能與英國人媲美的,實在少見。
遠的就不說了,就說近幾年吧。英國廣播公司自然史節目組制作的一檔節目《鳥鳴時節》,自從2013年5月開播以來,就受到了聽衆們的廣泛歡迎。在這股熱情的推動下,制作人布雷特·韋斯特伍德和斯蒂芬·莫斯把節目擴充成為書籍,講述了247種鳥類的故事,搭配由卡裡·阿克羅伊德手繪的274幅插圖,随書還附有網址,提供給大家重聽并下載每期節目的機會。
“5月是體驗我們豐富多彩的鳥類鳴聲的一個月。”《鳥鳴時節:英國鳥類年紀》如此說道。各種各樣的鳥兒按照月份排序,從五月雄禽求偶炫耀,漸次寫到來年4月候鳥歸來。季節更替,星辰輪換,鳥在空中飛過。一聲聲,或清亮或低沉或高亢,那是自由的靈魂的聲音。
沒有閱讀這本書之前,我真的沒有注意到鳥兒的叫聲有那麼豐富多彩。
隐身于黑暗之中的斑胸田雞發出響鞭似的叫聲;林柳莺的叫聲,被形容為“硬币在大理石闆上高速旋轉”;鶴鹬那嘹亮而歡快的哨音“像搬運工人叫停出租車時吹的口哨”;松鴉因為粗粝高音在威爾士被叫作“森林的尖叫者”,而在薩默塞特則被稱為“魔鬼的哭喊”;叽喳柳莺的聲音帶着節拍器的節奏,像是春季遷徙浪潮到來之前的序曲……通俗又優美的語言,生動描述鳥兒的叫聲,我很想下載節目一聽究竟。
書裡采用了很多經典文學的描寫來诠釋鳥兒的叫聲。托馬斯·哈代在詩歌《黑暗中的鸫》裡寫道:“突然間,頭頂上有個聲音在細枝蕭瑟間升起,一曲黃昏之歌滿腔熱情唱出了無限歡喜。”哈代利用鸫在冬季鳴唱的習性,象征着最昏暗的時刻也要期待着希望……書中的每一處引用,每一個段落的簡述,都恰到好處,呈現了博物傳統與英國文學難解難分的魅力。
難怪吉爾伯特·懷特願意一輩子隐居鄉間,執着于他所居住的那一小片地域,日複一日地進行單一的和專注的鳥類觀察,《塞爾伯恩博物志》出版兩百多年,迄今讓人感動。如果我們細心閱讀莎士比亞,一定會注意到鳥兒的掠影。“聽!不要響!這是夜號在啼哭,它正在鳴着喪鐘,向人們道着凄厲的晚安……”麥克白夫人在恐懼中預感到了不祥之兆。如果缺少這些鳥兒的鳴叫作為背景音,莎翁的戲劇和詩歌會遜色幾分了呢。
我們愛鳥,還要注意有法有度。人類追逐鳥兒,騷擾它們栖居,捕獵,偷蛋,把它們制成标本,這些行為已經造成了鳥類數量的急劇減少乃至于滅絕。歐斑鸠這個物種已經被稱為“歐洲的旅鴿”,它們越過地中海遷徙之時經常遭到獵殺,以至于如今行蹤難覓。紅背伯勞急速減少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農業殺蟲劑的随意使用導緻了昆蟲的減少。這些鳥兒的命運,讓我想起蕾切爾·卡森在《寂靜的春天》裡所描述的情景。當鳥兒大批死去,人類居住其間的世界,将會變得怎樣呢?卡森追問:是什麼,靜默了我們的春之韻?
鳥鳴時節,在春天,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在每一天,我們都需要鳥兒的陪伴。(林 頤)
來源: 科技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