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的形成:災害是對能夠給人類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的事件總稱。縱觀人類的曆史可以看出,災害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自然變異,二是人為影響。因此,通常把以自然變異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自然災害,如地震、風暴、海嘯;将以人為影響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人為災害,如人為引起的火災、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影響自然災害災情大小的因素有三個:一是孕育災害的環境(孕災環境),二是導緻災害發生的因子(緻災因子),三是承受災害的客體(受災體)。
一、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自然災害(Natural disasters)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幹旱、高溫、低溫、寒潮、洪澇、山洪、台風、龍卷風、火焰龍卷風、冰雹、風雹、霜凍、暴雨、暴雪、凍雨、酸雨、大霧、大風、結冰、霾、霧霾、地震、海嘯、滑坡、泥石流、浮塵、揚沙、沙塵暴、雷電、雷暴、球狀閃電、火山噴發等。
中國國土空間上常見的自然災害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洪澇、幹旱災害,台風、冰雹、暴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我國自然災害類型多樣、發生頻率高、強度大,這與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有關,框圖表示如下:
(1)種類多:我國的自然災害中,最主要的是氣象、氣候災害,其次是地質地貌災害,其中以洪澇、幹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頻率高:高于世界各國平均的頻率。
(3)分布範圍廣:
①西北、黃土高原和華北——春秋季的幹旱;
②東部季風區,集中在七大江河流域——夏季的暴雨、洪澇;
③東北和西南林區——冬春季的森林火災;
④西南、西北和華北的活動構造帶——地震;
⑤青藏高寒地區——低溫凍害和冰雪災害;
⑥東南沿海地區——台風、風暴潮。
(4)地區差異大:
①東部自然災害區——華北地區 沿海地區、江淮地區(華中區)、東北地區
②中部自然災害區——北方農牧交錯帶 西南地區、貴州高原地區(湘黔桂川接壤地區)
③西部自然災害區——西北河谷及山前綠洲地區 藏南谷地 内蒙古高原 藏北高原
二、我國氣象災害時空分布規律
(1)沿海災害帶:
多台風、風暴潮、暴雨、洪澇、幹旱、海水入侵、地震等自然災害;
(2)沿江災害帶:多暴雨、幹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①旱災和澇災:下遊最頻繁,中遊次之,上遊最少。
②滑坡、泥石流災害:上遊地區是沿江滑坡、泥石流災害分布最集中、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③沿江地帶多自然災害的原因: 一是森林面積的急劇減少;二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
(3)山前災害帶:
多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冰雹等自然災害。
三、我國自然災害情況分布原因概述:(1)自然災害的成災程度與人口數量的關系:
自然災害的成災程度與人口數量有着直接的關系;我國人口集中分布在東部,使得成災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
(2)農作物成災面積與播種面積的關系:
農作物成災面積與播種面積有着直接的關系。我國耕地集中分布在東部,影響農業的災種也集中在東部,使得農業災情特别嚴重。
(3)中國災情區域分異特點:
中國自然災害的形成、特點和分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