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鳥瞰杭州灣跨海大橋(4月19日無人機航拍)。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新華社杭州4月30日電 題:大橋橫架飛虹 十載顯現峥嵘——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十周年
新華社記者魏一駿
杭州灣海面上,一座大橋如長龍卧波。
2008年5月1日,杭州灣跨海大橋正式建成通車。
十載光陰飛逝,建成通車以來,大橋提升了運輸效率,帶動杭州灣南北兩岸區域經濟飛速發展,提升了長三角一體化和開放程度;同時,随着更多中國橋梁的陸續建成,其現代化養護管理也為其他工程積累了寶貴經驗。
鳥瞰杭州灣跨海大橋海上觀光服務平台(4月19日無人機航拍)。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10年通行車輛1.2億輛 減排降本成效明顯
急流速、高鹽分……種種自然條件的阻礙,讓杭州灣兩岸千百年來隻能遙遙相望,南來北往隻能選擇向西繞行。
經過長達10年的設計籌建、4年多的建設,2008年5月1日,南起甯波慈溪,北抵嘉興海鹽,全長36公裡的杭州灣跨海大橋繪就了江浙滬2小時交通圈。
“通車10年來,大橋共通行各類車輛1.2億輛。”杭州灣跨海大橋管理局黨委委員王軍說,這為許多人節約了時間。
除了時間成本的降低,能耗減少同樣顯著。根據相關機構測算,自通車以來,杭州灣跨海大橋為社會減少能耗成本約114.57億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396.95萬噸。
“這些年來,車流量不斷增加,司機素質也在提高,比如在大橋上違章停車觀光的車輛越來越少。”甯波高速交警五大隊副大隊長水心勝說。
水心勝自己的生活也因大橋而改變。“大橋通車前我在上海當兵,回慈溪看女朋友要換好幾趟車,花四五個小時。”水心勝說,如今大橋已成為自己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鳥瞰杭州灣跨海大橋(4月19日無人機航拍)。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激發區域經濟新動能 加快長三角融合發展
位于大橋南岸的甯波杭州灣新區内,滿載着新出廠汽車的運輸車來來往往,智能終端、芯片制造、通訊産業等項目紛紛落戶……而10年前這裡是一片以養殖、曬鹽等為主的灘塗。
“杭州灣新區的崛起是‘大橋經濟’的最好寫照。”杭州灣新區黨工委負責人說,大橋讓新區占據了區域格局中的“黃金區位”,這一優勢成為許多企業落戶的原因。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50億元,工業總産值1570.3億元,财政總收入133.6億元……自2010年成立以來,杭州灣新區主要經濟指标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長率,這座“大橋帶來的新城”已成為浙江省内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
大橋北岸的嘉興海鹽縣,也從曾經的“交通末梢”一躍成為連接上海和甯波的樞紐。海鹽縣副縣長陳建平表示,海鹽将進一步抓住機遇,接軌上海、融入杭州灣大灣區建設,同時積極推動本地企業與歐洲企業合作,改造提升傳統産業。
得益于大橋通車帶來的交通格局改變,甯波舟山港吸引了杭州灣北岸腹地衆多工廠、物流企業等。
杭州灣大橋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海虹認為,大橋打破了資本、技術、信息、勞動力等要素的行政區劃局限,優化了大橋周邊區域的産業布局,促成長三角更多的市場交流和發展,推進區域内市場一體化和對外開放度不斷提升。
鳥瞰杭州灣跨海大橋(4月19日無人機航拍)。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積累運營管理經驗 轉化智慧養護成果
巨大的通行量、複雜的自然環境……給大橋的管理和養護帶來嚴峻挑戰。然而10年來,大橋範圍内的交通事故發生率、傷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等均低于浙江全省高速公路的平均水平。
“我們對大橋的管理是在不斷摸索中進步的。”王軍說起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案例:冬季遇到冰雪天氣,本就氣溫更低、結冰速度更快的橋面就會面臨更大安全隐患,這時一旦封橋,将給春運路網的整體運行和旅客出行帶來極大不便。
“在保證安全和暢通的前提下,我們摸索将3條車道壓縮為1條車道,讓車流不停碾壓路面,使積水無法結冰,結果證明雖然通行速度受到一定影響,但比簡單‘一封了之’更加科學。”王軍說。
在杭州灣跨海大橋監控中心,記者看到覆蓋全橋的419路監控視頻畫面實時在大屏幕上展示,值班信息、橋面氣象、施工情況等信息一目了然。
工作人員在杭州灣跨海大橋監控中心進行實時監控(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今年清明小長假大橋車流量同比上升,但事故數同比下降15%,除了工作人員高效保障外,‘智慧大橋’的建設功不可沒,電子巡邏主動發現率高達94.17%。”杭州灣大橋發展有限公司營運監控部經理吳承隆說。
今年年初,甯波市公路局路橋工程處以最高綜合得分中标港珠澳大橋部分路段的主體工程土建日常養護權。“對杭州灣跨海大橋的10年養護管理經驗,為此次中标奠定了基礎,對大橋的養護也實現了技術和人才的輸出。”甯波市公路局路橋工程處處長錢高科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