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反應(high altitude reaction),亦稱高原病、高山病,嚴格說是高原病的一種分型。是人體急速進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壓低氧環境後産生的各種不适,是高原地區獨有的常見病。常見的症狀有頭痛,失眠,食欲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頭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常為前額和雙颞部跳痛,夜間或早晨起床時疼痛加重。肺通氣增加如用口呼吸,輕度活動等可使頭痛減輕。高原病根據發病急緩分為急性、慢性兩大類,再根據低氧突出損害的器官系統進行臨床分型。
高原反應的發病率與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時間以及體質等有關。一般來講,平原人快速進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時,50%~75%的人出現高原反應,但經3~10天的習服後症狀逐漸消失。本病的發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高原反應的發生率與男性的體重指數呈正相關,與女性的體重指數無關,說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臨床表現
高原适應不全的速度和程度決定高原病發生的急緩和臨床表現。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分為3種類型,即急性高原反應、高原肺水腫、高原腦水腫。彼此可互相交叉或并存。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又稱Monge病,較少見。主要發生在久居高原或少數世居海拔4000m以上的人。有慢性高原反應、高原紅細胞增多症、高原血壓改變和高原心髒病4種臨床類型。急、慢性高原反應是急、慢性高原病的最輕型。
1.急性高原反應(acute high-altitude reaction)
很常見。未适應者一天内進入高原地區後6~24小時發病,出現雙額部疼痛、心悸、胸悶、氣短、厭食、惡心和嘔吐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與飲酒過量時表現相似。有些病例出現口唇和甲床發绀。通常在高原停留24~48小時後症狀緩解,數天後症狀消失。少數可發展成高原肺水腫和(或)高原腦水腫。
(1)由平原快速進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或由高原進入海拔更高地區,在數小時或1~3天内發病。
(2)有下列表現之一或一種以上者應考慮本病:①有頭痛、頭昏、惡心嘔吐、心慌氣短、胸悶胸痛、失眠、嗜睡、食欲減退、腹脹、手足發麻等症狀,經檢查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者。評價症狀的程度主要依據頭痛及(或)嘔吐的程度(輕、中、重度),并結合其他症狀。②休息時僅表現輕度症狀如心慌、氣短、胸悶、胸痛等,但活動後症狀特别顯著者。③有下列體征者,如脈搏顯著增快、血壓輕度或中度升高(也有偏低),口唇及(或)手指發绀,眼睑或面部水腫等。
(3)經吸氧,或适應1~2周,或轉入低處後上述症狀或體征明顯減輕或消失者。
2.慢性高原反應(chrollic high altitude reaction)
是急性高原反應持續3個月以上症狀不消失者,表現頭痛、頭暈、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心悸、氣短、食欲減退、消化不良、手足麻木和顔面水腫,有時發生心律失常或短暫性昏厥。
檢查
1.接觸高原的狀況:初次進入高原或回到平原居住一段時間後重返高原,或從高原至另一更高處。
2.發病地區的海拔高度。
3.從進入高原到發病經曆的時間。
4.發病有無明顯的誘因,如登高速度過急、體力活動過大、寒冷或氣候改變、饑餓、疲勞、失眠、暈車、情緒緊張、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
5.病後有無經吸氧或轉往低處(3000m以下)病情自然好轉史。
6.進入高原前或發病前有無類似症狀發作。
7.血液學檢查:急性高原病患者可有輕度白細胞數增多;慢性者紅細胞計數超過7.0×1012/L,血紅蛋白濃度超過180g/L,血細胞比容超過60%。
8.心電圖檢查:慢性高原心髒病患者表現電軸右偏、肺型P波、右心室肥大勞損、T波倒置和(或)右束支阻滞。
1.急性高原反應
急性高原反應進入海拔3千米以上時,第1~2日症狀最明顯,後漸減輕,大多6~7日基本消失,少數可持續存在。主要表現為頭痛、記憶與思維能力減退及失眠、多夢等。呼吸深、頻率增加、心動過速。部分患者有發绀、血壓升高。
2.慢性高原反應急性高原反應持續3個月以上症狀仍然持續存在,可有心悸、氣短、食欲減退、消化不良、手足麻木、顔面水腫,有時發生心律失常或短暫性昏厥。
鑒别診斷
高原反應主要與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等相鑒别。流感常有咽喉痛,打噴嚏,鼻塞,流涕,發熱,頭痛,以及全身肌肉痛。高原反應一般不發燒,無上呼吸道其他症狀,無肌肉痛。此外,暈車、急性胃腸炎、飲酒過量,劇烈運動,脫水可導緻嚴重頭痛,惡心,嘔吐,尿少等類似高原反應的症狀,應進行鑒别。
治療
1.急性高原反應
(1)休息 一旦考慮急性高原反應,症狀未改善前,應終止攀登,卧床休息和補充液體。輕症者可不予處理,一般經适應1~2周症狀自行消失。
(2)氧療 經鼻管或面罩吸氧(1~2L/min)後,幾乎全部病例症狀緩解。
(3)藥物治療 頭痛者應用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普魯氯哌嗪;惡心嘔吐時,肌注丙氯拉嗪(或甲哌氯丙嗪);反應較重者酌情選用鎮痛、鎮靜、止吐等藥物對症治療,如去痛片、地西泮、甲氧氯普胺等。頭痛及嘔吐還可用“氨撲苯”及“消嘔甯”,後者主要作用于嘔吐中樞而對其他區域無抑制作用。嚴重病例,口服地塞米松或地塞米松和乙酰唑胺聯合應用。
(4)宜地治療 症狀不緩解甚至惡化者,應盡快将患者轉送到海拔較低的地區,即使海拔高度下降300m,症狀也會明顯改善
2. 慢性高原反應
(1)宜地治療 在可能情況下,應轉送到海平面地區居住。
(2)氧療 重症者夜間給予低流量吸氧(1~2L/min)能緩解症狀。可予間斷或持續吸氧,不主張長時間吸氧,因有礙機體對低氧環境習服。必要時可用輕緩利尿劑如醋氮酰胺或用氨茶堿口服等治療。
(3)藥物 乙酞唑胺或酯酸甲經孕酮,能改善氧飽和度。
(4)靜脈放血 靜脈放血可作為臨時治療措施。
治療基本原則是早期診斷,避免發展為嚴重高原病。輕型患者無特殊治療,多數人在12~36小時内獲得充分适應後,症狀自然減輕或消失。
進入高山前應對心理和體質進行适應性鍛煉,如有條件最好在低壓艙内進行間斷性低氧刺激與習服鍛煉,使機體能夠對于由平原轉到高原缺氧環境有某種程度的生理調整。目前認為除了對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階梯式上山是預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穩妥、最安全的方法。專家建議,初入高山者如需進4000m以上高原時,一般應在2500~3000m處停留2~3天,然後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過600~900m。到達高原後,頭兩天避免飲酒和服用鎮靜催眠藥,避免重體力活動,輕度活動可促使習服。避免寒冷防凍,注意保溫,主張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飲食。避免煙酒和服用鎮靜催眠藥,保證供給充分液體。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複方黨參,舒必利等藥對預防和減輕急性高原病的症狀可能有效。有器質性疾病、嚴重神經衰弱或呼吸道感染患者,不宜進入高原地區。
急性高原反應經及時診斷和積極治療,一般預後良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