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的地理分區,劃分的方式有很多種,比較通用的是将我國分為華北、東北、西北、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7個地區。
但其實還有一種用得比較廣的分區方式,就是将我國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地區。
其中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甯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内的東部地區,是我國開放較早,也是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都分布在這個地區。
那麼在我國首次國土空間規劃中,東部地區的發達省份是如何進行國土空間規劃,是如何将自己的城鎮進行分級分類的呢?
今天我們通過各省自然資源部門的公示稿來看一下。由于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三個直轄市,三個市的國土空間規劃與其他省級行政區之間沒有可比性。
因此,在本文中我們隻對除北京、天津、上海以外的8個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共9個省級行政區來分析,并且分析的範圍隻是延伸到了省内的地級市,地級市以下的城市并沒有囊括(海南除外)。
經過對照分析,9個省級行政區中,都對城市體系進行了劃分。
一、城市規劃體系為“二級”的省份有江蘇、福建、山東。
1.江蘇省
江蘇省提出構建“三圈兩帶”的城鎮空間格局,“三圈”指的是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兩帶”指的是包括南通、泰州、揚州、鎮江的沿長江經濟帶和包括連雲港、鹽城的沿黃海經濟帶。
其中一類城市為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和徐州,省内其他地級市為二類城市。
2.福建省
福建省提出建設“兩圈兩帶九節點”的發展格局,“兩圈”指的是福州都市圈和廈、漳、泉都市圈,“九節點”是指省内的9個地級市。
在這個層面上來說,一類城市隻有福州和廈門兩個,包括漳州、泉州在内的省内其他地級市為二類城市。
3.山東省
山東省提出構建“一群兩心三圈”城鎮空間布局,“一群”指的是山東半島城市群;“兩心”指的是濟南和青島兩個中心城市;“三圈”指的是省會經濟圈、膠東經濟圈和魯南經濟圈。
在山東省内,一類城市隻有省會濟南和副省級城市青島,其餘14個地級城市均為二類城市。
二、城市規劃體系為“三級”省份包括海南、廣東、廣西、浙江、遼甯。
1.海南省
海南相對于其他幾個省份來說,比較特殊,除了海口、三亞、儋州、三沙之外,還包括15個省直轄縣級市。因此,在城市規劃體系上也包括了縣級市和縣城。
海南的城市規劃體系中,一類城市為省域中心城市,包括海口與三亞;二類城市為區域中心城市,包括儋州與瓊海;三類城市為市縣域中心城鎮,包括樂東、保亭、文昌等縣市。
2.廣東省
作為國内第一經濟強省,廣東省提出了“一核兩翼多支點”的城鎮發展思路。“一核”指的是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兩翼”指的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多支點是省内其他地級市。
因此,在廣東省内,一類城市為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雙核”——廣州和深圳;二類城市為汕頭和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三類城市為其他地級市。
3.廣西省
廣西省内一類城市為國家邊疆中心城市、自治區首府南甯,二類城市為自治區副中心桂林市和柳州、玉林、北海、百色等城市的其他地級市。
4.浙江省
浙江省明确了“雙核四極多群”的城鎮空間格局,“雙核”指的是杭州和甯波-舟山,“四極”指的是以杭州、甯波、溫州、金華為主體的城鎮發展極,“多群”指的省内其他地級市為中心的城鎮集群。
因此,在浙江省内,杭州和甯波為一類城市;溫州、金華為二類城市;三類城市為嘉興、湖州、紹興、衢州、舟山、台州、麗水。
浙江的城鎮規劃應該是幾個省份中最為均衡的,省内的哪個方位基本上都有一個比較強的引擎來帶動。
5.遼甯省
遼甯省的城鎮空間格局為“一圈一帶、兩核雙軸”,“一圈”指的是沈陽現代化都市圈;“一帶”指的是遼甯沿海經濟帶;“兩核”分别指的是沈陽和大連;“雙軸”指的是沈大城鎮發展軸和京沈城鎮發展軸。
省内一類城市為沈陽和大連,二類城市為錦州、營口、丹東三個區域中心城市,三類城市為省内其他地級城市。這樣的城市體系規劃,很好地契合了做大做強沈大城鎮發展軸和京沈城鎮發展軸的“雙軸”規劃。
三、城市規劃體系為“四級”的隻有河北。
放眼全國,河北省的城鎮體系都是最特殊的,因為有雄安新區的存在,河北省将城鎮體系規劃為“1137”。第1個“1”是指雄安新區,第2個“1”是建設一個特大城市,“3”是指3個一Ⅰ型大城市,“7”是7個Ⅱ型大城市。
因此,省内一類城市為雄安新區,河北也成為全國省級國土空間規劃中唯一一個沒有将省會規劃為一類城市的省份;二類城市為省會石家莊;三類城市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三個區域性中心城市——保定、唐山、邯鄲,四類城市為省内其餘7個地級市。
清靜未眠認為,不論什麼規劃,隻要經過了詳盡準備、科學分析、仔細論證,能夠客觀展示發展狀況、反映人民意願、描繪發展藍圖,就是一個科學的好規劃。
才疏學淺,敬請指正。
我是“清靜未眠”,期待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