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福布斯》(Forbes)發布的全球個人财富排行榜上,淨值超過10億美元,且年齡在30歲以下的“千禧富豪”隻有8個人,其中之一是 Anna Kasprzak —— 她是丹麥花式馬術國家隊運動員,曾出現在2016年裡約熱内盧奧運會的14号賽道上,2017年還與隊友一起,為丹麥捧回了 FEI European Championships(國際馬聯歐洲錦标賽)的亞軍;她還在丹麥的 Haderslev 經營有一家馬場。但她個人财富的主要來源,還是她背後的家族企業 —— 丹麥舒适鞋履與皮具品牌 Ecco(愛步)。
與哥哥 André Kasprzak、母親 Hanni Toosbuy Kasprzak 一道,Anna Kasprzak 擁有 Ecco 公司的部分股權和繼承權。
1963年,Anna Kasprzak 的外祖父 Karl Toosbuy 在丹麥的 Bredebro 創辦 Ecco,發展至今,品牌在全球 9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售,擁有超過2200家門店,同時還設有1.4萬多個銷售點,聘用了 2.13萬名員工。到2017年,Ecco 鞋履的年産量達到2000萬雙。
Ecco 公司2019年4月公布的2018财年财報顯示:淨銷售額同比增長2.7%至 13.1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100億元),稅前利潤同比增長9.2%至2.01億歐元。
創業簡史
Ecco 最初的名字是 Venus,後于1978年才更名為 Ecco。2004年,Karl Toosbuy 去世後,他的女兒 Hanni Toosbuy Kasprzak 繼承了公司。
17歲入行當學徒,“鞋匠” Karl Toosbuy 的創業初心一直很明确:生産合腳,實用舒服的鞋履。“看重款式的人會穿意大利或其他地方生産的尖頭、窄身的鞋子。我看到的時候總是在想,‘肯定很疼!’。”
30歲出頭的 Karl Toosbuy 當時在哥本哈根經營管理一家鞋廠,但他想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1962年,Karl 便與妻子 Birte 在丹麥報紙《Jyllands-Posten》(日德蘭郵報)上登了一則廣告“Who wants us?”,來尋找商業夥伴。
Karl Toosbuy 夫妻的創業資金來之不易,他們賣掉了房子和車子,還帶着當時5歲的女兒 Hanni 搬到了丹麥的鄉下。他租到了位于 Bredebro 的一間閑置工廠。1963年,公司正式成立,第二年,他們就有能力聘請74位員工。一開始,公司隻生産鞋履,之後才慢慢擴張至皮革制造,并逐漸拓展了配飾和小型皮具品類。
1980年代起,Ecco 開啟全球擴張模式:1982年在丹麥開出第一家零售門店,同一年,品牌鞋履的銷量就達到了100萬雙。1994年,Ecco 進入美國市場,當年就被評為“年度最佳鞋履公司(Footwear Company of the Year)”。
1997年,Ecco 進入中國市場,并于2012年開始成為業内較早一批聘請代言人的品牌。1998年,品牌首家旗艦店落戶倫敦牛津街。2011年11月,Ecco 的第 1000家門店落戶美國明尼蘇達州 Minneapolis 的美國購物中心(Mall of America)。品牌還陸續在日本和塞浦路斯開展了授權業務。
全球布局、全面掌控整個供應鍊條
據 Ecco 稱,公司目前是全球唯一一家完全掌控從上遊到下遊的大型鞋履公司——2000年,包括皮革生産在内,Ecco 的所有制作和銷售流程全部收歸自有。
在新加坡工作的 Ecco 全球鞋履生産和采購總監 Scott Phillips 表示:“我們幾乎所有生産運營環節都是自營。我們生産皮革、生産鞋履,有很多自己的倉庫。我們還有自營零售門店和電商平台。”
幾年前,Ecco 把運營中心轉移到了新加坡。Scott Phillips 表示:“(轉移)的目的就是離我們的工廠近一點,我們70%的生産都在亞洲,剩餘30%在歐洲。如果日常運營工作在丹麥進行,事情操作起來會有點麻煩,因為離得有些遠。這樣也有助于吸引亞洲的人才。但由于新加坡沒有什麼勞動密集型的産業,所以如何為品牌的供應鍊尋找人才成了一大難題。 但機遇也是挑戰。”
所有加入 Ecco 供應鍊的人,都需要先了解品牌多年來的生産工藝。也就是說,加入公司後就會去到工廠自己做一雙鞋。“我們将這個流程叫做‘從牛到鞋’,這樣給我們的員工很多内部洞察。”而在員工的個人發展方面,Ecco 采用“績效 員工參與”的模式,“一般情況下,70%的人上手做,20%的人指導,剩下10%為純學術性。”Scott Phillips 介紹道。
1996年,Ecco 在丹麥設立研究和設計中心 Futura,随後在2009年起,葡萄牙成為了品牌研發中心所在地。
目前,Ecco 在荷蘭、泰國、印尼和中國設有制革廠,其生産加工的皮革還用于時裝、運動和汽車行業。品牌98%以上的鞋履在公司位于葡萄牙、泰國、印尼、越南和中國的自有工廠生産,剩餘少數在印度的授權工廠生産。
在員工配置齊全的情況下,Ecco 還對整個供應鍊進行了調整。據估計,從原材料到工廠,Ecco 有200條不同的供應鍊,Scott Phillips 稱:“我們有5家将原材料做成鞋履的工廠,還有70條将産品送到市場上的航運航線。”
2016年,Ecco 斥巨資購買新的生産設備,以便将更多的生産環節化為公司内部進行。為了提升效率,公司聘請了具有颠覆性的技術公司,進行數據化革新。Scott Phillips 表示:“如果我們把數據放置在雲端,就能更靈活地應對市場以及消費者的需求轉變,我們無需動用上千人、數千工時來調整生産模塊,隻用從雲端抓取數據,下載調整再上傳,其它保持日常運營即可。”
打造科技創新和環保先鋒的新形象
近年來,Ecco 更多給人的印象一家還是集科技和環保創新于一身的公司。據悉,其專門進行了一項研究項目,以減少皮革處理過程中的環境影響。
2017年,冰島時尚設計師 Sruli Recht 聯手荷蘭 Ecco Leather 實驗室,結合了希臘和埃及的鞣制技術加以更現代的處理方法,耗時3年,研發出一種新型半透明牛皮皮革。半透明皮革本身是柔韌的,經久耐用而且還能防水,方便制成各類時尚産品,包括夾克、襯衫、鞋子等等。皮革還能呈現不同的顔色,天然琥珀色,綠色,黑色,棕色,橙色和血紅色,理論上它可以有任何顔色。(詳見《華麗志》:攜手冰島設計師,ECCO耗時三年研發出全球首款半透明牛皮皮革)
此外,Ecco 還有其它的皮革“黑科技”,包括發光皮革/熱敏皮革,這種皮革會根據穿着者的體溫變化而産生顔色的變化。這款皮革還被用到了 Ecco Leather、Dyneema 與 Stone Island 的三方聯名中。
2017年底,Ecco 還發布了一項曆時10年測試、實驗和試錯的産品線:靛藍染色皮革制成的鞋履和包袋。據 Ecco Shoes’ Design Studio 前設計主管(head of styling),現 Head of POC and Hacks Mark Rödel 透露,EccoLeather 是品牌和全球多位優秀的設計師、創意者和開發者的共同成果。“我們會邀請頂尖的創作者去我們的 Open Circle Lab、位于荷蘭的實體開發設施,這推動我們能開發不同的皮革。”
據 Mark Rödel 透露,Ecco 品牌97%的皮革使用自家生産的 Ecco Leather 制成,剩餘3%為外采的絨面革和漆皮,具體使用何種面料會随着當季的流行趨勢有所改變。
2018年3月,Ecco 推出試點項目 QUANT-U,利用 3D掃描和打印技術實現鞋履定制。據 Ecco 介紹,QUANT-U 生産一雙100%定制鞋的時間為幾個小時。整個定制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實時分析、數據驅動的設計和店内3D打印。第一步驟的3D掃描和傳感器收集數據僅需30秒時間,這項技術由 Ecco 和劍橋設計公司共同開發。
此外,Ecco 還擁有注塑一體成型技術,使用該技術能讓品牌鞋履的鞋底無需線縫或膠粘,形成更為舒适的腳感。
2018年9月,經過五年的研究,Ecco 宣布推出新型環保節水的鞣革技術 DriTan。DriTan 技術能夠實現節水鞣革,對節約水資源起到重要作用。DriTan 工藝的原理是在浸濕牛皮後對其進行染色,印染出的效果與傳統鞣革工藝制作出的皮料在質量、色澤、耐磨程度和制作時間上都沒有差别。在使用 DriTan 技術後,每張牛皮平均可以節約20升水,全年節約2500萬升水,能夠滿足9000人的日常用水需求。而除了節水之外,這種技術還極大地減少了廢水排放和化學制劑的使用。(詳見《華麗志》:丹麥皮具鞋履品牌 Ecco 推出新型環保鞣革技術,制作一張牛皮可節約20升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