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傳中國時,中國漢地的僧人也堅守着佛陀的遺教,但後來僧人逐漸放棄托缽乞食的方式,最早可見的記錄是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四0五年)道恒的《釋駁論》中指出當時沙門“或墾殖田圃,與農夫齊流”,可知當時僧人已開始耕種了。
為什麼中國僧人無法再過乞食的生活呢?這與中國的民情及僧團在中國的發展有關。
在中國文化裡,“乞讨”是卑賤的行為,何況在普遍重視勞動的大社會,僧人乞食,被視為“不事勞作,不事生産”,難以獲得社會大衆的認同與尊敬;其次僧團人數不斷增加擴大,寺院又位處偏遠,端賴托缽乞食有實質的困難。在此情況下,自南北朝以降,皇室貴族以賜田與舍田的方式供養僧人,不再直接布施飲食;相對地,僧團也必須自行組織生産的方式,以便自給自足。
到唐朝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正式開啟中國僧伽生活新型态,僧人開始過着“晝而農、夜而禅”自耕自食的農禅生活,百丈禅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體力行的高風亮節,成為後代僧人效法的榜樣,在作務中修行也成為僧人奉行不渝的信念。
那麼,中國漢傳佛教僧人為什麼要吃素呢?佛在世時,僧人既是乞食,居士供養什麼,比丘就接受什麼,因此佛陀并未禁止僧人食肉,除了象肉、馬肉、龍肉、人肉不得吃,其餘肉類,隻要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三淨肉),皆可接受(見四分律)。
中國僧人素食和笃信大乘佛教的梁武帝有莫大的關系。公元五一一年梁武帝召集諸沙門立誓永斷酒肉,并以法令公告,違者嚴懲。由于帝王的推動,加上中國寺院自耕自食,廣大的莊園提供素食來源,這項教團改革,收到極大的成效,直至今日中國佛教僧團仍堅行素食。
佛門以慈心戒殺素食,正是悲憫衆生、長養大乘慈悲的表現。以往的寺院經濟普遍貧困,加以僧人勤儉,腌醬特多,每日齋飯,除中午一餐吃飯外,多半食粥,佐以陳年腌菜。現今拜經濟成長之福,僧人的飲食也随着轉變,各種豆制品、大豆蛋白合成品,堅果、菌類等,即營養又可口,佛門素食逐漸被社會大衆認知并接受,現在吃素的人越來越多了。
實際上,吃不吃素和信不信佛沒有很直接的關系,漢傳佛教堅持吃素是漢傳佛教的傳統習慣。内心擁有佛教裡真正的戒律和因果,有着一顆真正向善的心,才是更為重要的。“目中有人福報多!口中有德助緣多!心中有佛歡喜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