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九個兒子有多種說法,如《升庵外集》記載的龍之九子,分别為“赑屃,形似龜好負重,即碑下龜;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于門首;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于香爐;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眦三個,恰為龍之九子。”
本文主要是以李東陽的《懷麓堂集》為依據進行論述的,分别為囚牛、睚眦、嘲風、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負屃、螭吻。
▼龍生九子
圖片來源——混知:圖解龍生九子
囚牛(qiú niú)在《治世餘聞》中記載道“囚牛,龍種,性好音樂。”
▼立于琴頭的囚牛
囚牛,為龍和牛所生,天生喜好音樂。傳說囚牛性情溫順,且能辨别萬物的聲音,所以它一般出現在琴頭。
睚眦(yá zì)《史記·範雎傳》中有記載道“一飯之德必償,睚眦之怨必報。”
▼兵器上的睚眦
睚眦,為龍和豺所生,所以其形象為豺身龍首。史書記載睚眦性情剛烈、好勇鬥狠,且兇猛異常,所以它一般出現在兵器之上,如劍柄、刀環處。
嘲風(cháo fēng)《堅瓠集》中記載道“三曰嘲風。性好險。殿角走獸是。”
▼殿角上的嘲風
嘲風,相傳是為龍和鳥獸(鳳凰)所生,生性好冒險,也好張望,所以一般出現在宮殿的殿角上,具有祛邪避災、莊重美觀的作用。
蒲牢(pú láo)陳仁錫在《潛确類書》中記載道“龍生九子,(皆)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
▼置于鐘上的蒲牢
蒲牢,相傳住在海邊,生性好鳴叫(大喊大叫),所以一般出現在大鐘上,鑄為鐘紐,能使鐘的聲音更加洪亮,響徹雲霄。
狻猊(Suān ní)狻猊,為龍和獅子所生,所以其形似獅。狻猊平生喜靜好坐,還喜煙火,能恬淡寡欲、獨善其身,所以常常作為佛教中的坐騎、護法獸出現,也常用來裝飾香爐。
▼香爐上的狻猊裝飾
值得注意的是,隋唐時期人們通常還在陵墓中放置狻猊石雕,一方面用來鎮守陵墓驅邪辟妖,另一方面表示墓主至高權威。
霸下楊慎在《引庵全集》中記載道“俗傳龍生九個,……一曰赑屃,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跌是也。”
▼石碑下的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為龍和烏龜所生,所以其形似龜,牙齒明顯。霸下力大無窮,生性好背負重物,所以常常出現于石碑之下,俗稱“神龜駝碑”,同時也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
狴犴(bì àn)明張岱《夜航船》中記載道“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
▼獄門兩側的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為龍和老虎所生,所以其形似虎。它生性仗義,喜好訴訟,且明辨是非、正義凜然,因此常常用來裝飾獄門,或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
負屃 (fù xì)負屃,為龍和青龍所生,所以其形似龍。
▼盤繞在石碑頭頂的負屃
負屃平生好文,所以常盤繞在石碑頭頂作為裝飾,與石碑底座的霸下相匹配。
螭吻(chī wěn)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道“海為魚,虬尾似鸱,用以噴浪則降雨”。
▼房脊上的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為龍和魚所生,其形為龍頭魚身,且屬水,所以常出現在房脊上,以求避火防災。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文章版權歸創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