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格物緻知是幹什麼用的

格物緻知是幹什麼用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1 09:31:18

破解儒家“格物緻知”含義之謎

按語:〖格物緻知〗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成了儒家學說的千古之謎。在當代,一般詞典的解釋是: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然而,以今人的觀念,來解古人的意思,不一定符合經典的原意。

格物緻知是幹什麼用的(古今都錯解的格物緻知)1

一、引言

〖格物緻知〗是儒家經典《禮記·大學》的核心思想。宋儒朱熹取《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兩篇單獨成書,與《論語》和《孟子》合在一起,稱為《四書》,自此成為科舉考試的内容,更加深刻地影響着中國的思想與文化。

(附《大學》原文第一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如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格物緻知是幹什麼用的(古今都錯解的格物緻知)2

二、曆代學者的探索過程

曆代學者對〖格物緻知〗含義的探索。

〖格物緻知〗是《大學》提出的重要概念,是“修齊治平”的起點。現代學者認為:在《大學》原文中,隻有第二段提及〖格物緻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見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緻知〗這兩個詞彙,無可參照,遂使〖格物緻知〗的真正含義成為儒家思想的難解之謎。

正因為上述原因,從東漢鄭玄,到唐代孔穎達、李翺,到北宋的司馬光、程颢、程頤,到南宋的朱熹、陸象山,到明代王陽明,都對〖格物緻知〗做出了解釋,然而均是随文釋義,且夾雜着個人的臆想,沒有實實在在的證據支持,不一定能成立。

現代的一些專家學者,從與《大學》同時代經典的語言使用狀況角度和儒家思想理念體系角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也給出了種種解釋,依然不能令人确信。

格物緻知是幹什麼用的(古今都錯解的格物緻知)3

三、個人思考

在所謂的八條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參照原文,不難發現,除了〖格物緻知〗,其他條目都能在後面的段落中找到相應的解釋。再看《大學》一文,銜接自然,環環相扣,渾然天成,應該沒有遺失和錯簡。這樣,我們推測,〖格物緻知〗的含義就隐藏在某一段文字裡,隻是沒有被發現。

古人作文章習慣,一般開宗明義,最重要的話都放在文章的開篇,那麼〖格物緻知〗的含義是否就隐藏在《大學》的開篇,也就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呢?

格物緻知是幹什麼用的(古今都錯解的格物緻知)4

四、推論

我們再看文章第一自然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不就是在闡發〖格物緻知〗的含義嗎?正所謂“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其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格物〗;“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就是〖緻知〗。

〖格物〗是包括“止、定、靜、安、慮、得”六步功夫的一個過程。

〖緻知〗是要“知所先後”,因為“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格物緻知是幹什麼用的(古今都錯解的格物緻知)5

五、下定義

如果按現代漢語習慣,給〖格物〗下定義,有點困難,因為〖格物〗是包含“止、定、靜、安、慮、得”六步功夫的一個過程。不過,結合中國文化習慣簡約的特點,我們可以把這一過程簡單說成“靜慮”,因為“靜慮”的詞典釋義“滌除雜念,靜心思考,冥想妙理”與〖格物〗的六步功夫過程高度契合。〖格物〗就是“靜慮”;〖緻知〗就是“了知事物本末終始先後次第”的意思。

那麼,〖格物緻知〗的定義是:“由靜慮而了知事物本末終始先後次第。”

格物緻知是幹什麼用的(古今都錯解的格物緻知)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