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前天,一個名為#本人黑眼圈聲明#的話題,被一衆吃瓜網友刷上了微博熱搜,讨論中,大家紛紛曬出照片,調侃自己的黑眼圈和卧蠶是天生的!
借這個機會,作為一名同樣常年經受黑眼圈困擾的“熊貓星”人,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與眼周皮膚有關的那些事兒。
1.為什麼會有黑眼圈?生活中常見的黑眼圈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根據成因,可以分為色素型黑眼圈、血管型黑眼圈和結構型黑眼圈三類。
>>>>色素型黑眼圈
在大家心中,黑眼圈最典型的形象,想必一定是色素型黑眼圈。這種黑眼圈通常分布在下眼睑,有時也會出現在上眼睑,顔色從淺褐到黑色都有可能,主要成因是黑色素在眼睑皮膚真皮層的過度沉積。
色素型黑眼圈可由先天性的色素沉積導緻,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天生”的黑眼圈。
但是在我國,這種先天性的情況比較少見,色素型黑眼圈主要由後天因素引起。
藥物、濕疹、搔抓、日曬等因素,均可能導緻黑素細胞增多或色素沉着,形成分布在上下眼睑的褐色或灰色斑點,通常還會伴随皮膚褶皺等情況。
>>>>血管型黑眼圈
血管型黑眼圈是中國人最常見的黑眼圈類型,一般隻在下眼睑出現,呈淺藍色或紫紅色,用手指輕輕撐開黑眼圈處的皮膚,如果發現顔色沒有變淺,卻反而加深,就基本可以确定這屬于血管型黑眼圈了。
熬夜、鼻炎、貧血、眼疲勞、内分泌失調等因素均可導緻眼周血液循環瘀滞,而眼睑又是人體皮膚最薄的部位之一,皮下脂肪層十分薄,皮下血管的顔色可以輕易透出,這就導緻了血管型黑眼圈的發生。
>>>>結構型黑眼圈
結構型黑眼圈又稱陰影型黑眼圈,主要原因是下眼睑皮膚松弛,眼袋突出造成淚溝凹陷,進而使下眼睑形成陰影。
通常情況下,随着年齡的增長,眼周皮膚和肌肉會變得更加松弛,脂肪量也會增加,最終使得這類黑眼圈出現或加重。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混合型黑眼圈,由上述2種或者全部3種成因共同作用形成。
2.眼袋就是卧蠶嗎?日常生活中,要擁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卧蠶是必不可少的“助攻神器”。然而,許多人卻并不清楚眼袋和卧蠶的區别,甚至認為兩者就是同一種東西。事實果真如此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一下應該如何區分卧蠶和眼袋。
卧蠶,古稱“淚堂”,是緊貼睫毛下緣,一條寬度為4到7毫米的隆起,因為像一隻橫卧在眼睑下方的蠶而得名,主要由眼輪匝肌發達,局部肥厚引起。
眼輪匝肌屬于面部表情肌,分布在眼眶周圍,參與眼部及眼周的各種表情動作。因此,卧蠶在平靜狀态下并不突出,隻有在微笑或眯眼時才會變得明顯。
眼袋則如我們上文所說,是由于眼睑皮膚老化松弛,皮下脂肪堆積增多而形成的,無論面部表情如何都會出現。
(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
由于大多數人認為,卧蠶能給人一種精神、親切的感覺,而眼袋則顯得疲憊、衰老,因此大家通常會在化眼妝時特意突出卧蠶,對于眼袋則選擇盡量遮蓋、祛除。
3.趕走黑眼圈,不熬夜就夠了嗎?接下來,就是小夥伴們最關心的問題了:既然黑眼圈已經長出來了,從現在起不熬夜還來得及嗎?
首先,調整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改善眼周皮膚的血液循環,的确能夠對淡化黑眼圈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然而,黑眼圈的成因複雜多樣,僅靠改善生活習慣,很難将黑眼圈和眼袋等眼周問題徹底祛除,這時想要讓自己的顔值“更上一層樓”的小夥伴們,就需要咨詢正規的醫療機構,針對具體原因進行治療,這樣才能徹底擺脫“熊貓星”人的困擾。千萬不要輕易相信在網上流傳的偏方哦!
在這裡,小編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保養方法,早日擺脫黑眼圈,每天都過得美美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