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情緒,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認知。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能夠意識到别人身上存在的問題,但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在什麼地方。
正如《道德經》之中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不知道自己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一個人在情緒意識和欲望的共同作用下,會産生一些極其自私的錯誤想法,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揣測一定事物的對錯,甚至将自己的偏見當成判斷事物對錯的标準。
而帶着錯誤的方式去審視問題,最後自然隻能帶來錯誤的結果。
所以人最關鍵的地方不是在問題本身,而是在自己審視問題的态度和情緒之中。
《關尹子》之中有一句話說:無恃爾所謂利害是非。爾所謂利害是非者,果得利害是非之乎?聖人方且不識不知,而況于爾。
意思就是說:别斤斤計較利害是非,你的利害是非真的是你的利害是非嗎?聖人尚且都不能認識,何況你這樣的普通人呢。
大多數人所遵從和推舉的信念和教條,相對于客觀世界來說隻是一個滑稽的“偏見”。
但是當一個人認識不到這個“偏見”的存在時,就會錯誤地将這個偏見當成正确的至理,但從來沒有回頭想過:自己認為的就一定是對的嗎?自己潛意識之中存在的那個标準就一定是客觀的标準嗎?
《易經》之中有一卦叫“随卦”,所謂“随卦”就是随從、追随的意思,追随的不是某一個人,某一件事,而是追随正道,追随當下環境所屬的人與事。
在與人相處的狀态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矛盾,而在矛盾産生的時候,能夠摒棄個人偏見,遵循中正的原則,一切從善而行之,适時進退,以大局為重,才會有好的結果。
正如“随卦”之中所說:元亨利貞,無咎,就是指這樣的狀态非常吉利,沒有災難。
阖闾春秋時代吳國的君主,他用孫武、伍員為自己的大将,曾經打敗了楚國,創造了非常雄偉的戰績。
而孫武就對他說:“出兵應該以義為号召,才能師出有名,當初因為楚王無道,我們才能打敗他,現在應該找到太子建的兒子,把他立為國君,讓他主持楚國的宗廟社稷,這樣楚國安定了,也感念吳國恩德,世世代代進貢,你雖然赦免了楚國,實際上也得到了楚國,這是兩全其美的一個方法。”
而阖闾卻貪圖徹底滅楚的利益,因為野心的膨脹,所以不聽孫武的話。
不久之後,楚國的大臣申包胥到齊國之後,在朝廷之上痛哭,請求秦朝援助,後來終于求來救兵,打敗了吳國。
《素書》之中有一句話說:有過不知者蔽,明而不返者惑。
意思就是說:有過錯而不能自知的人一定會受到蒙蔽,沉迷于某種嗜好而不知改正的人就會産生迷惑。
曾經有人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太陽月亮雖然是明亮的,但是一旦被雲霧遮住之後,也是看不見的。
這就如同人的心智,一個人即便内心坦然賢良,但是當物質欲望迷惑了心智之後,這個人的想法也是愚昧糊塗的。
就好像阖闾一樣,他并不是沒有智慧的人,他既然能夠統領三軍,那麼才智一定高于大多數人,他之所以犯錯的根本,就是因為欲望沖昏了頭腦。
而對于平常人來說,當意識迷惑住自己的本性之後,自己所奉行的準則究竟對錯也會一無所知,如果不能反省自身,以謹慎警醒的心思發現自己的錯誤,就一定會在昏庸無道,心智迷亂的路上越走越遠。
所以人生越是處在關鍵時刻,越要有放下自身偏見的智慧,認識到偏見,改變自己的偏見,從中正之道中找到自己應該遵守的規則,用符合當下人與事的智慧來遵循正道,這才是應該明白的道理。
就像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一樣。
在周襄王八年時,晉國發生了動亂,從而不得已地逃到齊國,齊王就把一個美女齊姜嫁給他,齊姜不但美麗,還非常賢惠,這讓重耳對她十分癡迷。
由此,重耳過上了七年安逸的生活,這七年磨滅了心智,失去了志向,更想不起來他曾經立下的誓言,他的随從看到這種現象的時候都十分着急。
在關鍵時刻多虧他的妻子齊姜賢德,和仆人們一起想辦法,将重耳灌醉之後,連席子一起裹起來,把重耳弄了出來。
走了一百多裡路的重耳方才酒醒,當醒來之後,重耳還要返回,還是在仆人的勸說下方才醒悟。
後來回到晉國之後重振旗鼓,最終稱霸諸侯,他就是後來的晉文公。
一個人在人生的關鍵路口,必須破除被意識和情感迷惑的愚昧心智和自私心理,征求别人的意見,遵循人、事、物的正道,人生才能避免錯誤并且有所作為。
隻有不被偏見的邪惡的思想所蠱惑,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就。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