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在曆史上地位最高的時期,是在漢代跟唐代。漢代跟唐代,都是以長安城為都城,接受萬國來朝。因此,長安有着非常濃厚的文化底蘊。很多人會以為,唐朝的長安城跟漢朝的長安城,是同一個地方。但實際上,唐朝的長安城跟漢朝的長安城,是在兩個不同的位置,雖然說隔得并不是多遠。
今天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漢朝長安城的興衰。
漢朝一開始,都城并不是在長安。在平定了天下之後,漢高祖劉邦跟他的政府,待在了洛陽,當時就有人感于洛陽的繁華,想留在洛陽,以洛陽為都城。但是有謀士建議劉邦定都長安,因為長安在關中,是秦的故地,有着天然的地理優勢,進可攻退可守。劉邦思索再三,決定謀士所說言之有理,于是決定遷都關中,建立長安城。長安城在漢高祖劉邦時期,還是比較簡陋的,主要有的是長樂宮以及未央宮。
等到了漢惠帝即位,漢惠帝一拍大腿,覺得這畢竟是我住的地方,怎麼可以隻有宮殿呢,連個城牆都沒有,像什麼樣子嘛!于是漢惠帝就下令,在長安城周圍,修建城牆,把長安城給圍起來。這在《漢書》中有記載,《漢書》中寫道:
"長安,高帝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六年城。"
等到了漢惠帝6年,城牆中總算是建好了,長安城終于有了一個城市基本的輪框,算是把長安城的基本框架給搭起來了,隻是還沒有細分長安城的各個功能區。
等到了漢武帝繼位,漢朝在經過了文景之治之後,百姓修生養息,人口開始增加,同時國庫充盈了不少,漢朝的國力到達了巅峰期。于是漢武帝覺得現在住的地方太小了,想要一個更大的house,于是漢武帝下令擴建長安城,要擴大長安城的規模,晚餐長安城的城市格局,細分功能區。《三輔黃圖》中記載道:
"長安城中經緯各長三十二裡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三頃,八街九陌,三宮九府,三廟十二門,九市十六橋"
可以從這段記載中看出,漢武帝時期,長安城的規劃,已經十分完整。除此之外,漢武帝還在長安城建了一個新的宮殿——建章宮。建章宮是整個長安規模最大的宮殿。可以說,長安城在漢武帝統治時期,達到了一個城市的巅峰期。
等到了王莽篡漢之後,長安城就在戰火中被毀于一旦。王莽篡漢之後,并沒有對長安城做出太大的改動,主要隻在在城外修建了九廟,供王莽追封自己的祖先。但王莽時期,政局動亂,戰火連天。在天災人禍之下,農民吃不飽飯,紛紛揭竿起義。最後長安城毀于戰火之中,在公元25年,被赤眉軍縱火燒毀。
待得天命之子劉秀,重建了東漢帝國之後,長安城已經是殘破不堪。随着劉秀定都洛陽,曾經風光無限的長安城,就此落幕,帶着它輝煌的過去,沉寂在了曆史之中,直到唐朝的建立,長安一名才有再次在世界上閃耀。
參考文獻:
《漢書》
《三輔黃圖》
《資治通鑒》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