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幼互動閱讀故事的收獲?話題:讀經典,讀整本的經典 【按】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其精神史一個不愛閱讀或者隻知崇尚八卦閱讀的人,不難想見其精神的貧乏與無聊一個忽視經典訓練、隻知以庸俗娛樂教導下一代的民族,必将與一流漸行漸遠,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師幼互動閱讀故事的收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話題:讀經典,讀整本的經典
【按】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其精神史。一個不愛閱讀或者隻知崇尚八卦閱讀的人,不難想見其精神的貧乏與無聊。一個忽視經典訓練、隻知以庸俗娛樂教導下一代的民族,必将與一流漸行漸遠。
在一個物欲橫流、精神萎縮的時代,直指心靈的閱讀、厚重經典的訓練,都成了奢侈品。再加上應試的壓力,教育的目标被窄化成了隻是一些可以量化的東西:分數、升學率、考上大學的比例,等等。觀照人的心靈、精神,滋養高尚、純潔的人格,往往淪落為漂亮的口号而已。
然而,身處太湖邊上一所農村地區學校的張學青老師,一直默默地帶領學生閱讀整本的兒童文學經典,至今已堅持3年多。
必須向張學青們緻敬!因為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教育理想的光芒。他們把教育與學生的生命相連,把語文與學生的精神貫通,把教師的精神使命寫在鄉村樸實的大地上。
人是要一點精神的。
隻要教育還堅守一份理想,整個民族的精神就會昂揚向上。
點亮閱讀之燈
——師生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實踐與思考
● 張學青
一、農村小學生閱讀現狀堪憂。
1. 兒童閱讀資源匮乏。筆者長期任教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從每學期的家訪情況來看,學生的家庭藏書量很少,部分家庭幾乎為零。沒有藏書,并不是說家庭沒有經濟條件。相反,相當一部分家庭經濟條件很好——家長能把小洋房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為孩子準備一個書房;家用電器件件高檔,可孩子卻沒有一部經典書籍,除了“課課通”、“優秀作文精選”之類的教輔材料,就幾乎找不到教材以外的書了。加上相當一部分學校的圖書館藏書質量低,社區又缺少公用圖書館,農村小學生很難找到他們所需要的讀物。
2. 兒童閱讀被有聲影像排擠。學生過分依賴聲像材料諸如電視、錄像、電腦遊戲等媒體獲得感官的刺激,紙質閱讀的時間難以得到保證。許多學生對課外閱讀興趣不濃,一小部分學生可以說根本沒有閱讀興趣。他們願意看2個小時的電視,卻不願讀20分鐘的書。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課外書的中高年級學生,大有人在。
電視媒體,可以為人們提供快捷的資訊服務和感官享受,但是它與紙質閱讀有着很大的區别。電視給予人的信息,都是包裝好的,無需個人心智努力,而紙質閱讀要求不假任何外助,憑借自己的頭腦來增進理解、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比如,看電視劇《紅樓夢》,陳曉旭一出場,林黛玉的樣子就定型了,而讀《紅樓夢》小說,林黛玉是這個樣子的: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兩靥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就要靠讀者憑借文字通過想象在頭腦裡塑造。一千個讀者的心目中就有一千個林黛玉。所以,紙質閱讀,既體現了讀者的主動性,又保證了文學作品的豐富性。
此外,通過電視媒介獲得的信息,往往是一鱗半爪、膚淺的。因為電視的專業幀頻為每秒24幀,一些變化極快的遊戲的幀頻甚至達到每秒100幀。因此,孩子根本無從得到細緻的影像。從這個意義上說,電視是快餐,能夠填飽肚子,卻無法從中獲得更多的營養。而紙質閱讀是文火煲出來的湯,是可以改變精氣神的滋養品。
因此,兒童坐在電視機前度過課餘時間,不能不說是一種危機。
3. 把一本語文教材看作語文課程的全部,課程标準提出的小學六年不少于150萬字的課外閱讀量無法得到保證。小學生需要讀什麼?首先當然是教材中的課文,這些課文的閱讀需要通過精确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的必備知識和技能;其次就是語文課程中由教師指導的語文性的、文學性的閱讀;此外,還有其他課程範圍内的閱讀,如百科閱讀等。後兩者的閱讀,雖然不直接指向教材,但實際上是為理解教材提供豐厚智力背景的。
《語文課程标準》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從目前的閱讀狀況來看,除了教材中的課文閱讀得到保障,教師指導下的語文性、文學性的閱讀基本屬于放任自流的狀态,更不要說百科類的閱讀。學生的課外閱讀缺乏指導,尤其是整本書的閱讀指導在語文教育體系中缺乏應有的地位。
如何為學生與好書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如何把坐在電視機前看肥皂劇的學生吸引到書桌前?如何帶領學生讀整本書,使每一個學生即使是家庭環境最差的,也能基本完成小學階段150萬字的課外閱讀量?幾年來,我選擇“師生共讀整本書”作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手段。應該說,解決農村兒童“閱讀窪地”的手段不止一種,但開展“師生共讀整本書”活動,無疑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二、走“師生共讀整本書”之路。
(一)師生共讀好在哪裡?
1. 創設最好的閱讀環境。閱讀需要時間和環境。所謂“課外閱讀”,除了“課餘以外”還有“課本之外”的意思。把課外閱讀完全寄托在學生回家以後的自覺閱讀上,是無法保證的。不得不承認,學校是唯一能夠使學生安靜閱讀的理想場所。在農村,90%以上學生的家人是沒有閱讀習慣的。麻将聲、撲克聲以及電視、電腦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要平心靜氣地面對紙質閱讀,需要很大的定力,一般學生往往做不到。
而在教室裡就不一樣了。“你讀,他讀,我也讀”是一種氛圍,尤其是老師在教室裡的示範閱讀,更有強大的磁力。當學生看到老師手裡和他手裡讀着一樣的書的時候,心理上的暗示與接近,會讓他讀起來更帶勁。共讀的氛圍,是閱讀興趣的最好的催産素。大家還會你追我趕,比着誰讀得快。
2. 讓閱讀成為一種儀式。什麼是儀式?儀式是在指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程序、規範化的活動。師生共讀整本書,也要像儀式一樣,有指定的場合(教室)、有固定的時間,而且需要規範化。比如某天的午自修時間是整班共讀時間,那麼在這個時間段裡,默詞語、背課文、做練習等語文活動,都需要讓步。學生知道,這個時間就是大家一起讀書。長此以往,就成了一種儀式,成了像星期一集體晨會必須要升旗一樣的行為。這種儀式的最後目的是讓讀書成為習慣,成為像呼吸一樣自由的事情。
3. 擁有共同的生活與密碼。意大利著名童話作家賈尼·羅大裡有一篇童話叫《連環畫裡的小老鼠》,講一隻跳出連環畫的小老鼠,來到了現實世界的鼠群中。但是,沒有一隻老鼠聽得懂它連環畫裡的語言,他也聽不懂其他老鼠的吱吱呀呀聲。在一系列的誤會之後,老鼠們聯合起來把它遺棄了。就在這時,它遇到了一隻連環畫裡的貓,也因為相似的原因來到真實的世界裡,但因為聽不懂現實中的貓語,剛剛被其他貓趕了出來。于是這兩個無依無靠的動物相互擁抱在一起,發誓要永遠友好,用它們那種奇怪的連環畫語言聊了整整一夜,并決定從此永遠地生活在一起。
這個童話,深刻地揭示了“擁有共同的語言才是真正地生活在一起”這個很簡單的道理。話不投機,即便老鼠與老鼠也隻能是異類;言語相通,即便是貓和老鼠,也可以是真正的親人。
如何建立師生之間共同的語言,擁有能夠開啟彼此心門的密碼?和學生一起,讀他們的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讀他們的書,就擁有了和他們交流的更多話題。“誰能做我的夏洛”——和我一起讀過《夏洛的網》的學生心領神會,因為他們明白“夏洛”意味着什麼;“姐姐十五我十六,媽生姐姐我煮粥”——當我的學生們大聲叫着嚷着這首《草房子》裡的颠倒歌的時候,隔壁班沒有讀過《草房子》的孩子,是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我們為什麼這麼興奮的;“用你的翅膀擔負起黑夜”——隻有讀過《人鴉》的孩子,才懂得這句話的含義……
(二)從兒童文學作品起步。
1. 什麼樣的作品适合共讀呢?首先應該是兒童的。兒童的特點是好奇心強、喜歡新鮮事物,活潑而富有想象力。呆闆的形象,生硬的道理,與童心無緣。有時大人用心良苦,總想着大部頭的名著富有教育意義,但孩子偏偏不吃這一套。“樂”之不存,“教”從何來?從這個角度出發,要讓孩子喜歡上閱讀,首先要尋找切合他們心理特點的書。解放兒童的心,保護兒童的想象世界,承認遊戲是重要的,滿足兒童潛意識中的需求……兒童文學作品的這些特性,正與小學生的心理需求相合。
師生共讀,尤其要選用以故事、小說為形式的兒童文學作品。小說有沖突,故事情節能吸引學生一頁頁看下去。小說更貼近人的心靈,更能清晰地向孩子展示人生的意義。兒童閱讀這些文學作品,可以從他人的思想、情感、苦難、探險等經曆中獲得間接經驗,從而提高認識,豐富情感,磨煉意志。從某種程度上說,閱讀這樣的作品,就是在體驗成長,或者叫生命的“預演”。
其次應該是優秀的。兒童喜歡的,并不一定都是優秀的,比如《雞皮疙瘩》之類的流行書。要提高閱讀能力,必須先讀大量的文字。能自覺讀起來總不是一件壞事。這些書,無需禁止,但不夠優秀,就沒有共讀的價值。什麼樣的作品是經典或者優秀的?法國著名文學史家保羅·亞哲爾提出了适合兒童閱讀的好書的标準,其中提到好書是可以幫助孩子認識人性和人類心情的書,是可以把人類高貴的感情、高尚的道德吹進兒童心靈的書。
再次是有一定的閱讀坡度的。與一般消遣和娛樂性書刊所不同的是,有一定閱讀坡度的書,讀起來相對吃力,但吃力也有好處。讀半懂的書,對學生來說意義最大——他在動腦子,他在不斷疑惑和探索中,獲得豁然開朗的樂趣。比如《西遊記》的原著并非兒童語言,對學生來說構成了一定的閱讀障礙,但這樣的語言,憑借心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障礙理解故事的。讀這樣的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閱讀技巧,獲得心智的成長。
2. 我和我的學生讀過這樣一些書。一個缺乏想象力的人,是一個沒有創造力的人;一個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一個糟糕的民族。想象力和其他能力一樣,如果沒有在适當的時候給予适當的刺激,就會萎縮,乃至枯竭。最能培養想象力的文學作品,莫過于幻想文學了,我們讀《綠野仙蹤》,讀《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讀《中國神話故事》……這些故事中神奇的寶貝、魔法、境地,接通了學生從現實世界通向理想世界的管道,可以刺激學生萌生源源不斷的想象力。
“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閱讀兒童文學作品,要向學生傳遞永恒的普世價值。有一種是以友情、關愛為主題的“母愛型”的書,比如《夏洛的網》、《蘋果樹上的外婆》、《烏丢丢的奇遇》等,這些書,傳達美麗,傳達感動,在“真善美”的世界裡帶給學生光明、溫暖;還有一種屬于直面人生,以現實、深刻的眼光來處理人生難題的“父愛型”書,比如《一百條裙子》、《時代廣場的蟋蟀》、《人鴉》、《德國,一群老鼠的童話》等,讓學生對“漠視”、“理想”、“自我”、“成功”、“責任”、“專制”等詞語的内涵有比較理性的認識。
兒童是成長中的人,是肉體與精神同步成長中的人。兒童閱讀故事,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主角。選擇以成長為主題的故事,可以讓學生與故事的主人公一起經曆成長的煩惱與困惑,比如《木偶奇遇記》、《特别女生薩哈拉》、《草房子》、《我要做好孩子》、《男生賈裡》、《女兒的故事》等,孩子可以從中尋找“自我鏡像”,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不斷超越自我,逐漸變得優秀起來。
高年級的學生,獨立自主意識逐漸增強,開始有想到外面去闖一闖的念頭。這時候,就可以讓他們閱讀冒險、探索故事,比如《湯姆·索亞曆險記》、《魯濱遜漂流記》……閱讀它們,可以鍛煉意志,增強對生活磨難的抗擊力。
到高年級後期,浪漫性的成分逐漸減少,現實性的成分逐漸增加。我們開始閱讀《平民總統林肯》、《我的一生:安徒生自傳》等。這些人物傳記中的主人公,出身貧寒,但他們堅定的意志、卓越的行動能力和在困境中的非凡勇氣,會成為學生仰慕的對象。所謂的“勵志”,就可以通過閱讀這類書來達到。
此外,還有以親近自然、走進科學為主題的書《昆蟲記》,這類既有文學性又有科學性的書,不是很多,我們讀的也不多。
三、如何進行“師生共讀整本書”。
(一)閱讀的幾個層次及操作流程。
我主要采取以下程序進行共讀:
第一層次:檢視閱讀。檢視閱讀是浏覽性閱讀。将書下發,學生拿到書後,先讀讀書名、副标題、目錄,然後看看封面題圖、内頁插圖、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紹以及書後的評論等。如果有書衣的話,看看出版社的宣傳文案。這些都是作者在向你傳遞信号,讓你知道風朝哪個方向吹。還可以從目錄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章節浏覽,東翻翻,西翻翻,念上一兩段,或者連讀一些段落,但不要太多。
這種粗淺閱讀,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内了解一本書的大緻内容。這需要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平時訓練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将大拇指、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做“指針”,用這個“指針”順着一行行的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強迫自己的眼睛跟上手部動作的移動。一旦跟上,可以繼續增快手的動作。這樣訓練,可以防止閱讀時因“逗留”、“倒退”而影響浏覽的速度。這種能力,對學生以後查閱、搜集資料十分有用。
第二層次:基礎閱讀。基礎閱讀的任務是通讀全書。師生共讀的作品,多為故事、小說。對于一本故事書,唯一的建議是:快讀。理想的閱讀,一個故事應該一口氣讀完。不過對于長故事,這是不可能的。但在閱讀時,一定要盡力緊湊些,否則,容易忘掉一些情節。除了快讀,就是全身心投入地讀——讓自己活在故事的世界裡,參與事件的發生,讓故事貫穿自己的身心。此時,學生需要做的就是敞開心靈,接納故事。
第三層次:分析閱讀。通讀全書後,需要對書做一個回顧。此時的閱讀,需要帶着一定的指向性。教師要體現引領功能,提出書中的一些重要話題,讓學生帶着話題進行閱讀。對于小說、故事來說,故事的大意、主要情節、重要的角色、場景、關鍵的細節、小說的主旨等,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手指放在作者的脈搏上,感受他的跳動,并作出自己的評價。這個環節,學生通過讀書報告單的形式将自己的初讀成果、體驗傳達給教師。教師在整理讀書報告單信息的基礎上,設計讀書交流會的流程。
第四層次:反刍閱讀。在班級讀書交流會之後,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及有關章節,再作閱讀。含英咀華,可制作摘記卡,也可寫讀後感。
(二)關于班級讀書交流會。
1. 讀書交流會的目的。班級讀書交流會的質量,是衡量“師生共讀整本書”活動成效的重要标尺。班級讀書交流會不同于一般課文的精講課。一般閱讀精講課,往往承載着識字、閱讀理解、傳授語文基礎知識、訓練基礎技能的功能。而班級讀書會,我覺得比較理想的狀态,是一群人在共同讀完一本書後,交流心得,碰撞觀念,輕松地聊書的過程。
一本書,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主題往往也是複調的。面面俱到的話,恐怕一個星期都讨論不過來。這就需要教師精心選擇讨論的話題。
2. 什麼樣的話題更有價值。從形式的角度看,話題應該是适合兒童的,有情趣的。讀完了吳承恩的《西遊記》,讓學生做個西遊排行榜,看看誰的功力最高,誰的兵器最厲害,哪場打鬥最好看,就順應了他們的心理特點。(具體内容見文後案例)
從内容的角度看,多提诠釋性、有創意、開放性的話題,這樣的話題,能讓學生讀聰明,讀成有思想的人。還有就是要努力讓一個故事“穿越”學生,讓學生讀出故事中的“我”。
從以上要求出發,以下話題是值得探讨的:
可以檢索學生對作品内容整體把握的話題。這類話題,主要幫助學生回顧與複述故事中重要的情節、人物、場景等。比如,曹文軒的《草房子》中寫到了哪些少年?如果要投票評選油麻地的“好孩子”,你把這一票投給誰?為什麼?讀《魯濱遜漂流記》,可以讓學生畫一張魯濱遜的漂流圖——他依次到過哪些地方?呆了幾年?幹了些什麼?
可以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話題。《夏洛的網》小說中的威爾伯,是前後有明顯變化的角色。這樣的角色,往往最值得探讨。夏洛為威爾伯織了“了不起”、“光彩照人”、“王牌豬”等文字,威爾伯是不是配得上這樣的網上文字?“落腳豬”與“王牌豬”,這樣的矛盾沖突,可以引導學生從整個事件的前後經過中去思考、評價。
涉及作品主要精神内涵的話題。《一百條裙子》中的窮孩子旺達畫下了一百條裙子,實現心中的夢想。假如旺達沒有畫畫的天賦,她該怎麼辦?她是否還可以擁有她的“一百條裙子”?在《特别女生薩哈拉》中,同樣是特殊學生,同樣是波迪小姐教,為什麼薩哈拉的變化比德裡大得多?這樣的話題,就跳出了“愛心牌”教師的窠臼,提出了認識自我、确認自我的重要性。這些話題的設計,觸及了作品的靈魂,值得好好探讨。
能夠鍊接學生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話題。讀《灰姑娘》的故事,想想: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後媽,會不會阻止灰姑娘參加王子的舞會?讀《醜小鴨》,讓學生交流自己眼中的“醜小鴨”與心中的“白天鵝”。讀黃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可以說說在書中找到了誰的影子。讀聖埃克絮佩裡的《小王子》中的“馴養”,讓學生發現生活中屬于他(她)的“馴養”。這些話題的讨論,可以幫助學生讀出故事中的“我”。
(三)相關延伸活動的開展。
讀書交流會結束,并不意味着整本書閱讀的結束,還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去豐富讀書生活,深化讀書感受。可以看電影,如《草房子》、《夏洛的網》、《城南舊事》等,在讀書交流會之後找來看,别有一番滋味。可以為故事中的人物畫肖像、設計造型,還可以排演話劇。可以做讀書筆記,或進行延伸的寫作活動。比如,讀了《親愛的漢修先生》,可模仿書中的作者,用假想收信人的方式傾訴自己的心聲。讀了《昆蟲記》,做個小法布爾,像他一樣去觀察一種小動物,寫出它的生活習性。總之,需要巧妙安排,切不可為了活動而活動,更不可為了活動而把學生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對讀書、文學的蒙 的喜愛抹殺了。
梅子涵先生說,作家史蒂文森寫過一首詩,叫《點燈的人》。詩中有個點燈的人,叫李利。那個李利,在每天太陽落下後,就扛着梯子走來,把街燈點亮,于是,那些坐着喝茶的人,就又看見了柔和的光。作為語文教師,我願意像他說的那樣,做一個點燈的人——把一本本有趣、耐人尋味的書,帶到孩子們的面前,讓他們興緻勃勃地閱讀,蒙蒙 間,我們也點亮了那盞讓人長大、讓人優秀的燈。
(原載《人民教育》2009年第9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