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倡議提出20周年之際,中國農業農村部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計劃在浙江青田舉辦首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大會被稱為世界性農業文化遺産領域的“奧林匹克”。随着大會召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也将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經過20年的發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已經被列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業務化工作,22個國家的62項傳統農業系統被列入保護名錄。我國有15個項目被列入保護名錄,其數量居世界第一。我國是最早響應并積極參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倡議的國家之一,并在如何發掘、保護、傳承、利用,作出了成功的探索,給出了“中國方案”。
自2012年起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發掘和保護工作,我國已經發布了6批138個項目,分布在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并實現了諸多世界第一。比如擁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數量第一,發表科學論文及著作數量第一,第一個開展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産發掘,第一個發布國家級管理辦法,第一個啟動監測評估工作等。而對于其中的科學論文及著作數量第一,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自然與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作出了重要貢獻,不僅占據了這些成果的半壁江山,而且還培養了一支精悍的隊伍。
在制度建設方面,我國頒布了全球首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管理辦法》,逐步構建起“政府主管、科學論證、分級管理、多方參與、惠益共享”的管理機制,出台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認定标準、申報程序和申報書與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導則,建立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制度,形成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完整體系,建立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中國)工作交流機制,成立了包括農業、資源、生态、經濟、曆史和文化等領域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
在監督管理方面,我國構建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監測指标體系,開發了在線填報系統并進行了示範應用,建立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巡回監測、應急監測、年度報告機制,啟動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監測評估工作。
我國15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帶你領略波瀾壯闊的美麗中國。
一、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2005年6月)
青田縣地處浙江省東南部,瓯江中下遊。境内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青田稻田養魚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清光緒時期的《青田縣志》中有“田魚,有紅、黑、駁數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養之”的記載。水稻為魚類提供庇蔭和有機食物,魚則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氣,吞食害蟲,維持系統自身循環,保證了生态平衡。
2005年6月該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試點,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産。
二、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2010年)
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于2010年6月列入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遺産區範圍包括元陽新街鎮、攀枝花、小新街、嘎娘、牛角寨,紅河寶華、甲寅、樂育,綠春三猛、大水溝,金平阿得博、馬鞍底4個縣12個鄉鎮,梯田總面積約54700公頃,開墾曆史已有1300多年。哈尼梯田擁有獨特的灌溉系統和奇異而古老的農業生産方式,形成了江河、梯田、村寨、森林為一體的良性原始農業生态循環系統。
三、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2010年)
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位于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南岸的萬年縣,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在縣城東北大源鎮四面高山環拱的仙人洞内發現了1萬年前栽培稻植矽石标本,這一發現為證明中國是世界水稻起源地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科學證據,萬年也因此被考古界認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2010年6月,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命名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四、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2011年)
從江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毗鄰廣西,隸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多丘陵。當地侗族是古百越族中的一支,曾長期居住在東南沿海,因為戰亂輾轉遷徙至湘、黔、桂邊區定居。雖然遠離江海,但該民族仍長期保留着“飯稻羹魚”的生活傳統,稻魚鴨系統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曆史。這最早源于溪水灌溉稻田,随溪水而來的小魚生長于稻田,侗人秋季一并收獲稻谷與鮮魚,長期傳承演化成稻魚共生系統,後來又在稻田擇時放鴨,同年收獲稻魚鴨。2011年,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五、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2012年)
普洱市是世界茶樹的原産地之一,擁有完整的古木蘭化石和茶樹的垂直演化系統。以普洱市為中心的瀾滄江中下遊少數民族的悠久種茶、制茶曆史孕育了風格獨異的民族茶道、茶藝、茶俗等内涵豐富的茶文化和飲茶習俗。
普洱市作為普洱茶的起源地之一,境内分布着40餘處117.8萬畝野生茶樹群落,有樹齡2700年的千家寨野生古茶樹和古老的人工栽培千年萬畝古茶園,還有距今3540萬年前的寬葉木蘭化石。這些均是我國乃至世界茶樹資源的重要寶庫,被譽為"世界茶源"。
2012年8月,"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六、内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2012年)
内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位于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在燕山山脈東段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這裡山川秀美,沃野無邊,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彙處,境内分布着被譽為“華夏第一村”的興隆窪遺址和“旱作農業發源地”的興隆溝遺址。興隆溝的考古發現證實粟和黍的栽培已有8000年的曆史。
作為典型的旱作農業區,敖漢旗雜糧生産是其優勢産業,盛産谷子、糜黍、荞麥、高粱、雜豆等綠色雜糧,其中谷子是第一大雜糧作物。2012年8月18日,聯合國糧農組織批準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七、河北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2013年)
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位于河北宣化古城,有1300多年的葡萄栽培曆史。宣化傳統葡萄園至今仍沿用傳統的漏鬥架栽培方式。漏鬥架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架式,因其架式像漏鬥而得名,架身向上傾斜30~35°,呈放射狀。“内方外圓”優美獨特的漏鬥架,适于觀賞和乘涼休閑,獨特的漏鬥架型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2013年成為全球第一個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試點地的城市農業文化遺産。
八、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fěi)群(2013年)
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位于紹興市域中南部的會稽山脈,面積約400平方公裡,有結實香榧大樹10.5萬株,其中樹齡百年以上的古香榧有7.2萬餘株,千年以上的有數千株。2000多年前,紹興先民從野生榧樹中人工選擇和嫁接培育成了香榧這一優良品種。因經過人工嫁接培育,現存古香榧樹基部多有顯著的“牛腿”狀嫁接疤痕。古香榧樹曆經千年仍碩果累累,堪稱古代良種選育和嫁接技術的“活标本”。2013年,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先後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九、陝西佳縣古棗園(2014年)
佳縣古棗園位于"中國紅棗名鄉"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朱家坬鎮泥河溝村,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千年棗樹群,總面積36畝,現存活各齡古棗樹1100餘株。泥河溝村也被譽為"天下紅棗第一村"。
佳縣有着3000多年的棗樹栽培曆史。千百年來,耐旱的棗樹被視為人們的"保命樹"、"鐵杆莊稼"。久遠而又濃郁的紅棗文化氣息滲透在佳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棗樹具有增加空氣濕度,保持水土和養分等生态功能。在黃河沿岸的坡地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防風固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顯得尤為重要。
十、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2014年)
茉莉花原産于波斯灣,在漢代傳入中國并在福州安家落戶。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聰明智慧的福州人将來自西方的茉莉花與東方的茶葉進行玄妙的結合,制作出了茉莉花茶。
福州茉莉花茶與曆史文化名城福州,有着共生共榮的不解情緣,福州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不但孕育出芬芳清幽的茉莉花和醇香怡淡的高山綠茶,也創造了精美絕倫的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特别是閩江兩岸種植的茉莉花,品質最好。2014年,“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十一、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2014年)
江蘇省中部地區裡下河腹地的興化自古地勢低窪,湖蕩縱橫,曆來飽受洪澇侵害。當地先民在沼澤高地之處壘土成垛,漸而形成一塊塊垛田,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土地利用方式。
垛田傳統農業系統,于湖蕩沼澤之中堆土成垛,垛上種田,既能抵禦洪水又能使地貌秀麗。垛田大者兩三畝 , 小者幾分 、 幾厘 , 垛與垛之間四面環水各不相連,形同海上小島的台狀高地。垛田物産豐饒,别具特色,該地區目前約有6萬多畝,分布在垛田、缸顧、李中、周奮 、西郊、林湖、沙溝等鄉鎮,核心區是垛田鎮萬畝垛田和缸顧鄉千島菜花風景區。作為我國湖蕩沼澤地帶獨有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與農業景觀。2014年年興化垛田被選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
十二、甘肅叠部紮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2018年)
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叠部縣益哇鄉距,叠部縣城28公裡。早在3000年前,這裡就出現了畜牧文明的萌芽。蜀漢時期,名将姜維把先進的漢族農耕文明引進到此。吐谷渾時期,漢地農耕文化和藏區遊牧文化相互融合,明清“楊土司”時期,農林牧複合系統逐漸發展起來。
農田、河流、民居、寺廟與周邊的山林和草地互相映襯。農、林、牧之間的循環複合,使紮尕那生産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充分發揮,遊牧、農耕、狩獵和樵采等多種生産活動的合理搭配,使這裡的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可以說,獨特的生态區位促進了遊牧文化、農耕文化與藏傳佛教文化的融合與發展,造就了獨特的紮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
十三、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2018年)
湖州桑基魚塘系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區西部。現存有6萬畝桑地和15萬畝魚塘,是中國傳統桑基魚塘系統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區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形成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千百年來,區域内勞動人民發明和發展了"塘基上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魚塘生态模式,最終形成了種桑和養魚相輔相成、桑地和池塘相連相倚的江南水鄉典型的桑基魚塘生态農業景觀,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蠶桑文化。
十四、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2018年)
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位于德州市西南部夏津縣黃河故道範圍内,遺産總面積3.3萬餘畝。夏津縣桑樹栽培曆史悠久,規模龐大,最盛時期夏津境内有桑林8萬畝之多,曆史記載“此間樹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餘裡”。
在平原地區,保存如此完整的古樹群落非常罕見。但由于曆史上古桑樹群幾經災害,現遺産地範圍内僅遺存古桑林1500多畝,百年以上古桑樹1.2萬餘株。
十五、中國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統(福建尤溪聯合梯田、江西崇義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廣西龍勝龍脊梯田)(2018年)
福建尤溪聯合梯田:尤溪聯合梯田是中國曆史上開鑿最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被譽為中國五大魅力梯田之一。自宋朝以來,聯合村民使用木犁、鋤頭等工具開墾梯田、種植水稻,在險峻的金雞山中創造了神奇壯麗的梯田,成為村民幾百年來的主要生存方式。梯田綿延于整個中高山片區的聯合、聯東、聯南、聯西、東邊、連雲、雲山、下雲八個建制村,最高海拔近900米,最低260多米,垂直落差600多米,面積達10717畝,規模宏大。
江西崇義客家梯田:崇義客家梯田坐落在贛南第一高峰齊雲山山脈之中,總面積達3萬畝。梯田最高海拔1260米,最低28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達62梯層,且大多數為隻能種一二行禾的“帶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塊田”的碎田塊。是“中國三大梯田奇觀之‘秀麗天梯’”,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認證為“最大的客家梯田”。
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紫鵲界梯田位于中國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西部山區,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産。以紫鵲界梯田為中心,共有梯田56000多畝,其中集中連片梯田在2萬畝以上,從海拔500米到1100米之間。紫鵲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曆史,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是中國苗、瑤、侗、漢等多民族曆代先民共同勞動結晶,是山地漁獵文化與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曆史遺存,也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觀。
廣西龍勝龍脊梯田:龍脊梯田距桂林市區77公裡,是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群,共有水田223976.85畝,坡度在6°以上約占96%,分布在海拔200至1450米之間的龍勝各個鄉鎮中。當地100畝以上連片梯田有320處,2000畝以上的連片梯田有9處,其中龍脊片區連片梯田達10734畝。龍勝梯田落差大,層級最多達1100多級,連片梯田最大高差為860多米。線條行雲流水,潇灑柔暢;規模磅礴壯觀,氣勢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