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Slack?為什麼要用slack?本文作者在進行深入研究之後,分享了一些對Slack功能設計的理解,以供大家參考。
最近叠代我司IM産品遇到了瓶頸,決定深入競品,也就是Slack,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我為什麼要用它?”在官網的help center裡是這樣描述的:
Why use slack?
- Collaborate online just like you would in person.
- Bring the right people and information together in one place.
- Communicate efficiently, stay connected, and get things done faster.
1、2說明條件,3是效果,即隻有“in person”“in one place”才能達到“efficiently”“faster”的效果,這說明了什麼?
Slack認為隻有還原到最傳統的面對面溝通才是最有效的,這無疑和羅振宇跨年演講的“還原能力”不謀而合,在羅老師的演講中,有如此論段“還原能力,是我們逼近事實真相的一副眼鏡”、“還原能力是最稀缺的能力”,那麼Slack究竟是怎樣還原的?
傳播模式
但凡一個成熟的IM,最基礎的傳播模式都是拉斯韋爾“5W模式”: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媒介渠道)→To whom→With what effect(效果反饋)。
人一多,七嘴八舌,如露天廣場,這個模式就失效了。為了盡可能還原面對面交流的效果,Slack引入了權限機制,一種系統模式下的傳播結構:
Slack中每個workspace(工作區)中的用戶,根據角色不同,對應相應的權限,owner權限最大,guest權限可憐。
比如guest分為multi-channel guests和single-channel guests,對應他們能發聲的媒介隻有被邀請的渠道,範圍是最小的DMs(群組)到private channel(私有渠道)、public channel(公共渠道),你不是這個廣場的人,聲量基本隔絕;members則擁有workspace下所有public channel的發聲權限,且自動加入general channel(屬于public channel,相當于廣場上公告的地方);owner/admin則是賦予剝奪用戶權限的角色,享受所有媒介渠道,廣場的創建者,有權限創建管理shared channels(跨workspace溝通的渠道)。各個角色在不同的渠道中各行其是,不會打擾旁的人。
就權限管理而言,Slack屬于RBAC1角色分級模型,主要是角色繼承關系,owner/admin是最高權限。傳播模型來說,與賴利夫婦的傳播系統模式相近:
這個模式告訴我們,傳播中的微觀、中觀、宏觀的各個系統都相對獨立且處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作用中,安于各自的信道,各個系統不可能獨立于整體結構,Slack亦如是。
下面我們說說從“微觀”到“宏觀”的傳播:
人内傳播
在我們send信息之前,我們經曆了怎樣的心理建設?馬萊茲克認為,在我們傳播信息之前,我們會受到“自我印象”、“人格結構”、“人員群體”、“社會環境”、“所在組織”的影響。
米德認為自我意識對人的決策有重要影響,分為:意願和行為主體的“主我”(I),他人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的“客我”(Me),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1.“自我印象”、“人格結構”方面(相當于“主我”),這部分決定了你的主觀能動性、意願。
Slack還原了用戶的一些考量:
①Status(當前狀态):由emoji+内容+時間組成,emoji的還原問題,我們下面會細聊,文字支持多語言錄入,status時間則限定為1年以内。這一段時間,你決定你的狀态能否工作。
②Availability(當前是否在線):這一刻,困了累了不想工作、不想social,“自閉”起來,将自己set yourself away(DND勿擾模式)。如果不主動設置勿擾,前端會自動幫你判定當前在線情況(杜絕永久在線),PC端、Web端30分鐘不活躍判定為away,移動端則是将應用切換到後台、殺死應用或者鎖屏判定為away。
③自說自話,打個草稿:把主觀意願寫給自己看,類似于文件傳輸助手、備忘錄,Slack提供的能力:#to-do channels 創建行事曆渠道;Wunderlist, in Slack’s App Directory 利用Slack強大的第三方應用工具; personal DM跟自己聊天的窗口。
2.“人員群體”、“社會環境”、“所在組織”(相當于“客我”),你無法擺脫的社會身份、期望回應的組織期待。
①member profiles(用戶畫像)的增删改:在Slack的付費計劃中,owner/admin支持自定義用戶畫像的“字段類型”包含:文本、多選框、鍊接、日期、人員,選擇不同類型的字段賦能一個更完善的畫像,比如鍊接到自己社交主頁,給領導或夥伴一個積極向上的形象。
②設置channel keywords(渠道關鍵詞):不想錯過渠道中所有關于你負責項目的信息,試着設置一些關于項目的關鍵詞,做到第一時間了解、反應,符合身份,回應組織期待。
③任務優先級:slack提供多種形式讓你時刻關注最重要的事項,分為主動優先級,用戶需要自己設置的,比如标星(将各類重要文件聚合在一處)、All Threads(查看所有你關注的信息)、管理渠道列表(将不常用的渠道直接隐藏)、通知推送(設置非渠道消息或關鍵詞才支持);被動優先級,用戶被動接收的,比如Activity(将所有跟你相關的信息聚合在一處,比如@信息)、未讀(無需切換渠道閱讀所有未讀消息)。将各類消息聚合,盡可能1個消息出口,提升用戶過濾消息的效率。
④設置提醒reminder:如何時刻回應期待?通過機器人Slackbot設置時間提醒,提醒類型支持:增量時間、具體時間等,相當于一個鬧鐘。
人際傳播
傳統的面對面傳播,日本學者船津衛認為是:“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見、态度、考慮以及地位、身份等等向他人加以表達的活動”。
如何表達,隻是語言麼?
美國學者戈夫曼指出:
“在若幹人相聚的場合,人的身體并不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工具,而是能夠作為傳播媒體發揮作用。”
人的身體?姿态、裝飾品、攜帶品、發型、服裝、表情…這一切都是傳達到對方的信息,Slack是如何還原非語言文字的這部分符号呢?
1. Emoji的運用:面對面交流過程中,非語言符号即體态符号,比如手勢、表情、視線、姿勢等,相比蒼白無力的語言,非語言符号有時候能更好地表達意義。
①Emoji reactions(表情回複):針對任何類型的消息形式,可以用emoji回複,比如投票、待辦事項、表情達意,針對每條消息,每個member針對一條消息上限23個表情回複,每條消息最多支持50個不同表情,避免了刷屏的“謝謝領導”、“歡迎”、“表情蓋樓”。傳統人際傳播中的體态被分解成各個類型的表情(人、活動、食物和飲料等等),還原了即時通訊中缺失的體态意義。
②便捷錄入:emoji code讓用戶從琳琅滿目的表情世界中解脫出來,輸入“:表情化名”即可快速定位你要的表情,甚至可定制表情的名稱;輸入emoticons(情感符)将自動轉化為表情,比如“愛心”= <3,“心碎”=</3,等号後邊的就是情感符。
③表情皮膚:無歧視,支持選擇不同膚色的表情。
④Jumbomoji(大表情):1個勢單力薄的表情,會被信息流淹沒的。如果你的信息隻有表情,在Slack中會放大展示,一切盡在表情中。
2. Format message(編排信息):除了體态符号,還有一種是語言符号的伴生符,比如文字的字體、大小、粗細、顔色,聲音的大小、高低、快慢等等。針對語言符号,Slack采取了相同的還原方式。
①段落編排:針對post消息類型(可以協作與分享複雜的内容),内容冗雜,就需要有層次有條理。
方框1:标題、子标題、文本的大小;方框2:列表項;方框3:待辦項check;方框4:代碼塊。
②文字編排:還原普通文本編輯功能,加粗、斜體、删除線、引用、代碼塊、列表項,支持快捷鍵設置。如果是post,支持圖片附件、預覽鍊接。
3. Preferance(個人傾向):Slack還原了一些人際傳播中的細節。
①展示全名vs昵稱:日常工作中你對夥伴的稱謂是嚴肅還是輕松?
②簡潔模式vs緊湊模式:如果你工作中是拒絕寒暄,傾向單刀直入,可以選擇緊湊模式,一屏内展示更多有效信息。
③信息輸入:發送習慣;拼寫檢查(拼寫錯誤底部标紅)。
默認狀态,enter發送,ctrl enter換行,發送信息相對簡潔,無确認操作,适宜對消息質量要求不高的渠道;有send鍵,發送信息前有send确認,适宜内容需要檢查嚴肅正規的渠道,比如#general。滿足人際傳播中不同的發送情況。
而發送前的信息錄入,拼音輸入法的“原罪”會讓用戶陷入找字的窘境中,懷念五筆。純英文錄入Slack效率與體驗更佳。
4. 多樣的消息類型:相比單調的傳統人際傳播,Slack完勝。
①post:channel所有人可見可編輯的公告,支持給外部人員生成鍊接。當别人正在編輯時,編輯鍵置灰并反饋當前編輯人員。
②Message and files threads:針對最初觀點的集中讨論,且别人無法編輯你的最初觀點,本channel中關注、回複的用戶可見,不占用channel的信息流,其他用戶不會受到打擾,信息集中處理效率高。
③Pin messages and files:本渠道所有人可見,渠道用戶會知道有人pin了1個事項。
④Snippet:針對代碼、配置文件、日志文件的消息類型。
⑤Share vs Quote:文本分享使用share,需要分享更多鍊接的時候使用quote。Share操作更簡單。
⑥電話與屏幕分享:在撥通電話基礎上,支持展示屏幕、對方操控屏幕、屏幕做标記。說不清楚,直接對方來操作。
群體傳播
岩原勉認為:“群體傳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協作意願加以連接和實現的過程。”
如何能達到這種效果,需要建立一個共通的意義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明确共同目标、協作意願,排除偏離性意見,對這個空間的要求:一是對交流的符号有共通的理解,二是接近的生活經驗與文化背景。
1. 共通意義空間的建立
Slack在channel中的各種限制與說明還原了一個共通意義的空間。
①定制化workspace頭像,比如小群體的icon。
②設置渠道的主題和目的。主題部分類似群公告,可以醒目告訴渠道成員當前項目時間節點。目的則是這個渠道創建的初衷。
③定制化用戶畫像。通過渠道用戶的介紹,了解這個渠道,同上文所說的用戶畫像的增删改。
④定制化的加載信息。本來為了優化加載體驗的loading頁,也可以用來塑造共通的意義空間,将渠道的部分信息作為loading messages,比如渠道的目标與注意事項。
⑤定制化渠道的表情部分表達出共通的意義,同企業自己的表情包。
⑥當前狀态的建議。在創建自己當前狀态的同時,會出現一些由owner/admin創建的默認狀态選項,讓渠道成員快捷選定狀态。如上“set a status”圖下面的默認選項。
2. 共通意義空間的限制
如果對于共同目标、協作意願的共識度低,owner/admin支持對一些基本權限操作進行限制,包括針對用戶的創建、歸檔渠道權限,甚至主動移除渠道,針對channel整體的消息編輯時間限制、删除信息的用戶權限等。
3. 幫助中心
我們用一款應用,本能反應點一點戳一戳,基本就可以無師自通,很少會用到幫助中心,自然就弱化了它的重要性。但對于一個對群體傳播質量要求極高的群體而言,沒有幫助中心會如何?
第一步,内省式思考:當遇到困難或是信息障礙時,比如群體中很多問題沒有明确答案,個人會根據既往的習慣、周圍的環境、他人來做出判斷。如果仍難以做出判斷,會進行第二步。
第二步,群體暗示與模仿:這時你會問周圍人,在缺少對其他人的信息做出理智分析與批判的能力時,你會盲信、盲從,模仿周圍人的行為,使你感覺安全。
第三步,當你完全融入周圍環境的時候,你會充當那個曾經告訴你信息的人的角色,把信息傳遞給更多新人,從而強化對這個信息的認知,可能這個信息一直都是錯的。奧爾波特關于流言的公式:R=I x A(流言流通量=問題重要性 x 證據的暧昧性)。
Slack是如何減少流言的,就是創建幫助中心:
①#ask-me-anything(AMA):Slack建議創建一個專屬的幫助中心渠道,命名的原則是“迅速讓用戶在對的渠道遇到對的人問出對的問題”,比如根據部門劃分#marketing-ama,#finance-ama,根據地點劃分#peking-ama,#tokyo-ama。其次,運用渠道中的post、pin等消息類型來告知用戶渠道是如何運維的,比如誰來回答?是否有輪值機制,怎樣的回應節奏,問題的歸類與去重。
運用emoji reactions,“+”代表+1,“眼睛”代表關注中。
②Slackbot:存在于個人聊天中的官方機器人,由它代替用戶回答關于slack的基礎問題,輸入關鍵詞匹配答案,如果無搜索結果,slackbot将會推薦相關文章。如果把它當做文件傳輸助手傳輸文件,slackbot則不會回應。如果是關于群體的問題,比如快遞地址,slackbot支持自定義問答,隻要owner/admin賦予了權限即可。
組織傳播
組織傳播分為兩個途徑:組織内傳播與組織外傳播。組織内傳播包括正式渠道、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有下行傳播(政策方針的上傳下達)、上行傳播(基層意見到達高層)、橫向傳播(同事間的信息交流)。而非正式渠道則是制度性組織外的渠道。Slack發力于組織内傳播,對于組織外傳播(公關、廣告、CIS)涉及較少。
最開始用Slack的時候一直好奇,為什麼創建workspace的時候默認會生成兩個渠道:#general channel 和 #random channel。
#general channel的官方定位是組織政策方針的上傳下達,典型的下行傳播渠道。Members自動加入#general channel,無需手動邀請。為了減少該渠道信息量,Workspace owners可以設置人員發送消息的權限;上行傳播則類似之前提到的#ask-me-anything(AMA),基層員工可以将問題與意見在這裡反饋;橫向傳播,隻要能夠觸達同事,Slack所有的渠道與工具均支持。
#random channel官方定位“怎麼喜歡怎麼來“,比如coffee break點咖啡、出去玩,制度性組織外的活動都可以在這裡溝通。
可見Slack是一個将生活與工作兼容并蓄的工具,充分感受到外國人的人生态度”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以上,是我過年期間對Slack功能設計的一些理解,請大家批評指正。
本文由 @A.J.軟軟熊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