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為什麼和趙明誠分開?李清照與趙明誠在相識之前,趙明誠就已經讀過她的詩詞了,并且對于這位才華橫溢、靈透純潔的女子十分的敬佩,一直想要認識并和對方結交,可是卻苦于沒有這樣的機會後來好不容易和李清照的一個兄長結識了,這也為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相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有一次趙明誠和她的這位兄長,也就是李迥一起到外面遊玩,湊巧遇見了李清照,她本來是想要趁着元宵節觀賞花燈的,可是卻沒有想到她的一生都因為這一天而發生了改變,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李清照為什麼和趙明誠分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李清照與趙明誠在相識之前,趙明誠就已經讀過她的詩詞了,并且對于這位才華橫溢、靈透純潔的女子十分的敬佩,一直想要認識并和對方結交,可是卻苦于沒有這樣的機會。後來好不容易和李清照的一個兄長結識了,這也為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相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有一次趙明誠和她的這位兄長,也就是李迥一起到外面遊玩,湊巧遇見了李清照,她本來是想要趁着元宵節觀賞花燈的,可是卻沒有想到她的一生都因為這一天而發生了改變。
趙明誠終于見到了令自己贊賞不已的李清照,才僅僅見了一次面,可是他的心裡就生出了愛慕的心思,并且再也無法控制,于是回到家便寫了一個燈謎交給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看過之後這才隐約的明白了兒子的意思,在此之後立即向李清照的家人提親,兩個人也很快就結成了夫妻。
趙明誠是宋朝時期的一位金石學家,從小對于金石方面就十分的感興趣,一生都緻力于研究金石,因此在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盡管他在1103年的時候擔任了官職,但是他的官路卻并不是很順利,再加上父親在朝廷中樹立了敵人,他也因此而受到了一些阻礙。和李清照結合之後,兩人的關系保持的非常好,在趙明誠死亡之後妻子更是悲傷不已,而趙明誠的死因也讓妻子十分的難以忘懷,那麼趙明誠的死因是什麼呢?
趙明誠的死因還要從1129年開始說起,當時發生了官員反叛的事情但是他的下屬卻并沒有察覺,趙明誠在這種情況下偷偷從城牆離開了,在事情平息之後他也因為這次的事件而被革職,李清照感覺到十分的羞愧,于是和丈夫的關系變得十分的冷淡。在這件事發生後不久趙明誠終于又有了機會擔任官職,在他要前去上任的時候朝廷的局勢變得更加混亂,為了李清照的安全他決定兩人一起面對。
在1129年的時候因為随時可能會發生兵變,兩個人隻能一起逃亡,面對妻子的反感和冷淡趙明誠覺得十分的羞愧,也陷入了很嚴重的自責當中,從這時候開始他的情緒變得十分的低落,總是表現出郁郁寡歡的樣子,不久之後就因為心情和身體的原因有了疾病,并且很快就發病去世,在1129年這一年,趙明誠因為重病不治而在建康地區死亡。
另外趙明誠雖然不至于是一個聲色犬馬的人,可是也是一個不分輕重不懂得顧全大局的人。在他棄城逃跑之後再一次上任的時候,因為随時會發生兵變而且環境十分的混亂,而之前丈夫的懦弱、不負責任已經讓李清照有了陰影,于是在即将分開的時候她問丈夫如果真的發生了意外怎麼辦,當時趙明誠回答如果情況不妙則将多餘的身外之物全部抛棄,隻有他們收藏的珍貴書帖一定要與李清照同在。這句話居然将自己的妻子和書帖放在了一個位置之上,李清照對他失望也是人之常情了。
宋朝古文字研究家趙明誠的父親是誰
趙明誠是宋朝時期的人物,他在那個時期是一位金石學家,在他年輕的時候一直跟随父親在汴京地區生活,後來才進入太學。在1130年的時候他開始成為一名官員,可是他的官員之路卻并不是很順利,還受到了父親的影響導緻最終矛盾更加激烈,可以說趙明誠父親對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麼趙明誠父親是誰呢?
趙明誠的父親是趙挺之,在宋朝時期他曾經擔任過丞相的職務,是北宋時期非常重要的官員,他的字是正夫,出自諸城地區,在1070年的時候成功的考取了進士,後來曾經擔任過德州地區的通判,之後又成為秘閣的校理,直到成為監察禦史才逐漸穩定下來。後來在1089年的時候再次擔任徐州地區的通判。到了宋徽宗繼承王位的時候,趙挺之已經成為朝堂之上的禮部侍郎了。
在趙明誠的父親擔任禦史中丞的時候,十分贊同紹述的說法,對于其他的臣子一直秉持着抨擊的态度。到了1102年趙挺之的職位再次得到了升遷,成為朝廷的右丞相,并且在1106年的時候官拜尚書右仆射。在擔任丞相的職位之後因為與蔡京的意見不同,兩人一直針鋒相對,常常向皇帝進谏陳述蔡京的所作所為,認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大奸大惡的人,根本不配成為朝廷的官員。然而後來蔡京卻成為了左相,趙挺之十分的氣憤,于是辭去了丞相的職位,在此之後沒有多長時間就去世了。
清人俞正燮在《癸已類稿》中說:“其時無學者,不甚易安譏诮,改易安與綦學士啟,以張飛卿為張汝舟,以玉壺為玉台,謂官文書使易安嫁汝舟,後結訟,又诏離之,有文案,宋方擾離,不糾言妖也。”
這段文字說明了兩點:一、李易安再嫁的傳說,是小人們編造的;二、這種編造,因為南宋的偏安擾離,沒有澄清。台灣學者李敖分析認為:首先從李易安寡居後的作品中(如“感懷”詩、“曉夢”詩、“武陵春”詞等),看不到她改嫁的原始史料。再從宋人朱熹、洪邁等人的片語或著作品中,也看不到有關她再嫁的微詞或記載。因此,李敖認為李易安有文采、有學問,但是因為是女人,才氣太露,所以被當時許多人嫉妒,于是造謠,說她再嫁。
雖然很多人不願意承認李清照晚年改嫁的事實,但是足以證明這一曆史事實的史料卻非常豐富,僅用小人造謠的說法是無法解釋這些史料中所記載的。
宿岐州北郭嚴給事别業
【原文】
郭外山色暝,主人林館秋。疏鐘入卧内,片月到床頭。
遙夜惜已半,清言殊未休。君雖在青瑣,心不忘滄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不知是誰在窗前種下的芭蕉樹,一片濃陰,遮蓋了整個院落。葉片和不斷伸展的葉心相互依戀,一張張,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滿懷愁情,無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時分下起了雨,點點滴滴,響個不停。雨聲淅瀝,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聽不慣,于是披衣起床。
注釋
⑴添字醜奴兒:詞牌名。又名”添字采桑子“。”醜奴兒“”采桑子“同調而異名。添字:在此詞中具體表現為:在”醜奴兒“原調上下片的第四句各添入二字,由原來的七字句,改組為四字、五字兩句。增字後,音節和樂句亦相應發生了變化。
⑵中庭:庭院裡。
⑶舒卷:一作“舒展”,在此可一詞兩用,舒,以狀蕉葉;卷,以狀蕉心。且卷,有通“婘”之訓,謂好貌。馀清:此據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和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此首斷句亦從吳著。“馀清”,今本多作“馀情”,“情”字在此其意似欠當,因此詞上片旨在詠物并非簡單的拟人之法。馀清,意謂蕉葉舒卷;蕉心贻人以清涼舒适之感。視“清”字為“情”字的諧音,其意似勝于徑用“馀情”二字。
⑷霖(lín)霪(yín):本為久雨,此處指接連不斷的雨聲。
⑸北人:指北方被金國占領的北宋故地的人。這裡指詞人自己。
【作品鑒賞】
《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通過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達作者思念故國、故鄉的深情
這首詞通過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達作者思念故國、故鄉的深情。上片詠物,借芭蕉展心,反襯自己愁懷永結、郁郁寡歡的心情和意緒。首句“窗前誰種芭蕉樹”,似在詢問,似在埋怨,無人回答,也無須回答。然而通過這一設問,自然而然地将讀者的視線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着,再抓住芭蕉葉心長卷、葉大多蔭的特點加以詠寫。蕉心長卷,一葉葉,一層層,不斷地向外舒展。闊大的蕉葉,似巨掌,似綠扇,一張張,一面面,伸向空間,布滿庭院,散發着清秀,點綴着南國的夏秋。
《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抒發國破家亡後難言的傷痛
第二句“陰滿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繪出這一景象。第三句重複上句,再用一個“陰滿中庭”進行吟詠,使人如臨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綠葉的遮蔽,進而注視到蕉葉的舒卷。“葉葉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倩于景。“葉葉”與“心心”,兩對疊字連用,一面從聽覺方面形成應接不暇之感,—面從視覺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葉不斷舒展的動态。而蕉心常卷,猶如愁情無極,嫩黃淺綠的蕉心中,緊裹着綿綿不盡的情思。全詞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蘊。語言明白曉暢,能充分運用雙聲疊韻、重言疊句以及設問和口語的長處,形成參差錯落、頓挫有緻的韻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觸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抒發國破家亡後難言的傷痛;用筆輕靈而感情凝重,體現出漱玉詞語新意隽、頓挫有緻的優點。
作者介紹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緻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别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