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深圳橋上

深圳橋上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19:22:46

深圳橋上(橋那邊是深圳)1

深圳橋上(橋那邊是深圳)2

“雙城”元故事: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系列之六

眼前的這座橋,叫羅湖橋。

年輕人背着行囊,走上橋面,擡起頭來,看到了飄揚的五星紅旗,心中閃過一絲激動。查驗證件之後,匆匆幾步就走到了破舊的火車站,登上一列北上的綠皮火車。

這個橋段,你大概不陌生。不過别誤會,我的主人公不是鄧稼先、錢學森、李四光這些從海外歸國參加祖國建設的大師。彼時的他,是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的一名大學生。

在車廂裡放下行李坐定之後,大學生往站台望了一眼。雖然羅湖橋北岸的這塊土地當時叫作寶安縣,但車站的站牌上卻分明寫着兩個大字——深圳。這一幕,發生在1970年代初,距離香港回歸祖國,大約還有25個年頭。

這位大學生名叫阮健骢,彼時的他作為港中大學生,在一片“關社認祖”的校園氛圍下,從深圳出發登上第一次前往北京的旅途。

2022年,當阮健骢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的身份接受我的采訪時,時間已臨近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紀念日。

回首半個世紀之前與深圳的第一次相遇,阮健骢說,那時的他當然不會想到,自己畢業之後會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的工作人員;更加沒有想到的是,無論是香港中文大學還是他自己,都将與深圳這座城市結下這樣的不解之緣。

少小離家

“我出生在1951年。”阮健骢說,此刻的他精神矍铄,絲毫不像古稀老人。他的童年是在家鄉中山度過的。人生最初十年,在腦海中已經變得模糊了。隻是言談中說起小時候的一些生活細節,還是可以勾勒出阮健骢童年時的生活樣貌,大緻可以歸結為幾個關鍵詞。

童年是饑餓的。“經常吃不飽飯”,阮健骢記憶中,小時候米飯當中時常摻雜着紅薯才能勉強充饑。今天的人們也許很難理解,紅薯這種頗受歡迎的健康食品,在不得溫飽的年代,卻是用來果腹的雜糧。

童年是貧困的。雖然一個不用當家的孩子對物質的匮乏未必有太多感性認識,但是讀書之後,學校沒有足夠的課桌課椅,需要阮健骢和同學們自己從家裡帶着凳子去學校,卻是終身難忘的回憶。

十歲那年,因為家裡在香港有親屬,阮健骢辦理了移居香港的手續。從此,故鄉成了心中一個遙遠的意象。

“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獅子山下》的歌詞,正是那個年代香港人生活場景與心路曆程的寫照。

“小時候确實是經曆了一段艱苦的歲月。”阮健骢總結童年時光,“現在年輕人的生活比我們那時候好太多了。”雲淡風輕之中,倒像是長者在向晚輩進行憶苦思甜教育。

生活并沒有因為成為“香港人”而立刻變得順遂起來。初來乍到,融入截然不同的教育體系,談何容易。“插班讀書,一開始跟不上”,除此之外,阮健骢并沒有多談自己讀書的經曆。夙夜匪懈,十年寒窗,大概是不在話下的。

終于,高中畢業并且通過當時的香港高校入學考試之後,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抉擇擺在了他的面前。

深圳橋上(橋那邊是深圳)3

在深圳校區7年,阮健骢不但已經熟悉了這座城市的日常,更對城市的各種藍圖谙熟于心,并且與學校的建設發展無縫銜接。

傳揚中國文化的大學

“當時香港有兩所主要的大學。”阮健骢面對的與其說是“艱難”的選擇,不如說是“幸福”的煩惱,讀香港大學,還是讀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大學,建校于1911年,由英國人創辦,是當時香港人公認的老牌名校。

港大的優勢是明顯的,它實行全套英式教育,與歐美教育體系無縫接軌。但在阮健骢心中,創辦不久的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港中大)也引起了阮健骢的注意。

事實上在上世紀60年代,香港中文大學的創辦确實是香港城市發展曆程中的重要事件。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于1963年合并,由新亞書院創辦人、曆史學家錢穆先生定名為香港中文大學。“就是要在香港辦一所傳承發揚中國文化的大學。”阮健骢說,港中大創校先賢的理念深深地吸引着他這樣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幾經權衡,阮健骢選擇進入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就讀。

“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我想起了前來采訪時,在港中深行政樓一層醒目位置看到的這兩句話。作為港中大的辦學理念的标志,今天已經廣為人知。

“這就是港中大辦校的初心。”阮健骢說,從他邁入校門直到今天,不曾改變。

如何結合?如何融會?首先,有别于以港大為代表的英式大學全英文教育,港中大獨樹一幟,堅持“中英并舉”辦“發揚中國文化的大學”的理念,實行雙語教育。普世性的科目如自然科學,使用英語教學為主;涉及中國社會、文化、曆史的科目,則以中文教學為主。不光是教學方面,學校的工作語言也是中英雙語。這在當時英文“一統天下”的香港公教領域,可謂獨樹一幟。

“整個學校的學習環境既有‘中’又有‘西’。”阮健骢說,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中國與西方的融會,不是口号,而是教學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他受益至今。

香港中文大學,一所講中文的大學,一所中國人的大學。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化、英語文化牢牢掌握香港主流話語權的年代,她傳承着中華文化的火種,也連結着香港與祖國内地的文化根脈。在香港青年人中引起巨大反響的“關社認祖”(關心社會,認識祖國)活動,港中大也成為重要的場域。

正如本文開頭的場景,阮健骢第一次踏上今天叫“深圳”的這片土地,就是上世紀70年代初,作為港中大學生,懷着認識祖國的心,走過羅湖橋,在深圳火車站登上北上列車。

雖然已經相隔半個世紀,但阮健骢對那一次行程的諸多細節記憶猶新。

“那時候的深圳,印象中就是小小的一個鎮。”是的,今天的深圳市當時的建制是寶安縣,“深圳”是其所屬的一個鎮。阮健骢并沒有在深圳停留,而是直接登上火車出發。“同學們都不是富裕家庭出身,買的是硬座票”,讓阮健骢印象深刻的是,車廂非常擁擠,座位下方甚至行李架上都躺滿了乘客。這樣的旅途當然談不上舒适,但同學們也沒有太在意,香港不也是剛剛發展起來嘛!

經過三天兩夜的旅程,列車在激昂的革命歌曲聲中駛入北京站。

特殊年代,當然有一些特殊的尴尬。“當時來到内地,我不敢說自己是學社會學的。”阮健骢說,那些年社會學在内地一度被視為“資産階級學說”,社會學系的學生自然要低調低調再低調。

但少年時代的壯遊總是終身難忘的。阮健骢和同學們參觀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香山、十三陵,還走訪了内地多個城市。第一次暢遊祖國内地,在少年的心中泛起的波瀾,曆經半個世紀未曾消散。

1997年6月30日晚上至7月1日淩晨,已經在香港中文大學人事處工作多年的阮健骢,與同事們一起迎接香港回歸祖國的那個曆史性的夜晚。看到駐港部隊的軍車行進在路上,天降暴雨,戰士們紋絲不動、軍容齊整,阮健骢和同事們激動之餘,不禁感慨:老話說“貴人出門招風雨”;祖國的軍人,就是“貴人”。

當然,阮健骢知道,駐港部隊出發的地方,就是大學時代曾經路過的“小小的一個鎮”——深圳。

深圳橋上(橋那邊是深圳)4

阮健骢(二排右三)在港中大(深圳)附屬知新學校與學童開心交流。

全人教育

“這麼多年下來,回頭想一想,那時候的深圳竟是那樣的。”當2022年的夏天,阮健骢坐在港中大(深圳)副校長的辦公室裡,回憶起半個世紀之前與深圳的第一次“接觸”,那小小的鎮子、破舊的車站,不禁感慨。

莫說50年的滄桑巨變,即使是阮健骢來到港中大(深圳)的這7年,周遭的變化已經讓他驚歎不已。說起這些,例子比比皆是。

“剛來的時候,同事開車出去買東西,在哪裡停車都可以;現在停車的地方好難找了。”

“當時我們的學生住在信息學院宿舍,可以直接穿馬路過去,因為當時路上車很少;現在每天都堵車;車流量人流量增幅都非常大。”

發展快、變化快,這就是深圳。不過,作為港中大(深圳)分管行政的副校長,阮健骢的工作恰恰是最能佐證深圳這一特質的。

2015年剛上任時,校園建設剛剛全面展開,兩年之後一期校園建設完成;緊接着,田徑場、二期校園開展方案設計,建設工程随之全面開工。轉眼間,二期校園明年就要整體交付使用了。

接下來就是港中大(深圳)醫學院、音樂學院的建設。當說起醫學院的建設對深圳的意義時,阮健骢說到了四個字:“病有良醫”。作為新聞工作者的我,當然聽得出來,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裡提到的,對大灣區未來圖景的描繪。

“音樂是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希望我們音樂學院的建設,能幫助深圳城市文化再提升一個檔次。”阮健骢接着說,這所音樂學院是深圳新十大文化工程之一,它的另一個名字就叫“深圳音樂學院”。

在深圳校區7年,阮健骢不但已經熟悉了這座城市的日常,更對城市的各種藍圖谙熟于心,并且與學校的建設發展無縫銜接。

不過,作為香港中文大學的資深校友和員工,阮健骢更加看重的,是港中大來到深圳,給這座城市帶來了什麼,為學生帶來了什麼。這些,包括并不限于港中大(深圳)建校以來畢業了5屆本科生、6屆研究生,教職員工從最初的100多人增加到今天的1600多人,從海外引進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

更重要的是,“大學是培養‘人’的地方。”阮健骢說,隻有專業技能的人隻是“工具人”,大學要做的除了傳授專業知識以外,還要幫助學生樹立道德修養、學會為人處世、培養溝通能力,累積成為未來領袖的潛質,“兩者相加,教育出來的才是一個‘全人’。”

是的,全人教育,這是我采訪之前“預習”過的香港中文大學重要的教育理念。

何謂“全人”,當然不是本文分析的重點。不過采訪中的所見所聞,幫助我有了些感性認識。

“我們始終沒有忘記傳承中國文化價值的責任。”阮健骢說,從他自己在港中大讀書到今天的港中大(深圳),50餘年貫徹始終,初心未變。香港中文大學,無論在香港還是在深圳,都是一所傳揚中國文化的大學。

如何傳承?由于沒有時間作深入的體驗,我需要找一些學生了解詳情。

“我們是必修中文課的。”正在港中大(深圳)理工學院逸夫書院讀博士的徐彥恒這樣說。必須說明的是,他本科學電子信息,研究生學計算機信息工程,純粹的理工科專業。

不論院系,不論專業,不論文理,“大學中文”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本科生必修的核心課程。教材涵蓋從古代到現代直至當代的中國文學經典。“這種中文課絕不是填鴨式的,完全不用死記硬背什麼。”徐彥恒說,港中大(深圳)的大學中文課除了老師主講的主修課,還有學生主講的導修課,“你讀了文章,要有自己的感悟,哪怕隻是一些細節,形成自己的導修報告,跟老師和同學們分享、讨論。”

從陳獨秀《文學革命論》的千年之問到沈從文《蕭蕭》的淳樸鄉情,從白先勇《遊園驚夢》的溫婉凄美到張愛玲《封鎖》的人情冷暖,不論你是學文學理,大家圍坐一堂,各言其志,各抒其情;衆聲喧嘩,和而不同。這就是徐彥恒眼中的港中大(深圳)的大學中文課。“對我們來說這就是一種中華文化的傳承。”徐彥恒說,在這裡不僅可以跟随世界一流的老師徜徉于科學與知識的殿堂,更能學會以一個中國知識分子如何思維、閱讀與溝通。

無遠弗屆的學術海洋,溫厚包容的中華文化,這才是這所大學的價值。

中文大學,“中文”二字,并不僅僅是一個名稱。

深圳橋上(橋那邊是深圳)5

阮健骢說,大學要做的除了傳授專業知識以外,還要幫助學生樹立道德修養、學會為人處世、培養溝通能力,累積成為未來領袖的潛質。

理解與交融

服務港中大近40年,其中港中大(深圳)7年,阮健骢今天也可以算作“半個”深圳人了。熟知兩地的城市特質、工作方式、生活節奏的同與異,自然不在話下。

“深圳這邊,就是做事情比較快,比較‘扁平’。”這一點阮健骢頗有感觸,他發現在深圳推動各項工作,“想好了80%或者90%,可能就開始推出去了,後續有需要改進的,可以邊推進邊調整。”

這一點不像香港,任何政策措施都要經過反複讨論,萬事俱備才能實施。但一經推出,就要不打折扣地執行。在阮健骢看來,這裡面并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就效率來講,看上去深圳這邊就更高一些。”他說,“深圳有一句話叫‘先行先試’嘛。”

說起深圳這座成為職業生涯第二個主場的城市,阮健骢是不吝溢美之詞的。

我們經常說深圳、香港,這兩座城市聯系如何緊密。但在現實中,也很少有一個地方像港中大(深圳)這般,深港雙城深度交融,難分彼此。

阮健骢自然是愛香港也愛深圳的,但是由于一些衆所周知的原因,他還是迫切希望深港兩地師生,特别是年輕人多交流、多溝通,增進互相的理解。

其實這也是我十分關心的問題,為此也特意找了一些學生詢問,他們眼裡的香港老師究竟是怎樣的?下面如實摘錄部分回答。

逸夫書院人文社科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研究生蘭敬睎如是說:

梁耀堅教授是世界知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深受學生喜愛。隻是,他的普通話水平非常“普通”。有一次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叫“勾勾敬長銀”,大家聽了都一頭霧水,後來才知道書名叫“救救正常人”。諸如此類的“笑話”還有很多,今天都成了親切的回憶。但是梁教授留下的一句很嚴肅的話,大家都記在了心裡:Do no harm, do some good(勿傷害,隻行善)。

思廷書院經管學院會計學系應屆本科畢業生劉昌海璐如是說:

有一次香港老師帶我去香港參加地壺球比賽,一上來發揮得并不好。現場有一位老伯看出我很緊張,每當我打出一個球,就上來跟我握手,并用粵語說一些鼓勵的話。雖然當時一句也聽不懂,但是感覺我們的心是在一起的。

思廷書院經管學院應屆本科畢業生李澤平如是說:

通過和香港老師的接觸,我覺得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和我們是一樣的,他們來到港中大(深圳),是一心一意地想把教育做好,幫助我們國家提高文化自信。我覺得我選擇來這裡讀書是選對了。

……

随機采訪的結果是令人鼓舞的。港中大(深圳)有70多位來自香港的教授和工作人員,在學生們眼裡,他們是可敬的師長和可愛的朋友。

“我要是不到這邊工作,就沒有機會體驗到深圳的生活和文化,深圳香港的年輕人,要多到對方那裡去看一看。”阮健骢說,他經常對深港兩地的年輕人這樣建議,隻有你去了解,才能真正地理解;所以,你跨過無形中的那條“界線”,就像他50年前跨過羅湖橋那樣。

▌本文為晶報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線索征集

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好的風景需要有人去發現。@故事發現者,如果有感動到你的故事、你聞所未聞的故事,讓你對深圳這座城市的曆史和未來有所思考的故事;如果有能讓你感受到深圳文脈跳動的景象,讓你大開眼界的創意空間,歡迎聯系晶報提供“元故事”“觀文脈”選題和線索。

根據選題和線索的價值,晶報将為故事發現者提供100-1000元不等的報料費。

填寫報料線索或故事簡介

來源 | 晶報APP

統籌 | 李岷

記者 | 馬骥遠

制圖 | 勾特

編輯 | 葉輝 鄒振民

深圳橋上(橋那邊是深圳)6

深圳橋上(橋那邊是深圳)7

深圳橋上(橋那邊是深圳)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